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研究精神
2016-12-02丘成桐
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研究精神
做好的学问需要稳定的环境。中国在“文革”前那些年是稳定的,尽管经济条件差一些。那个时候也不开放,也没有太多其他的机会。没有其他的机会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人沉下心来,拼着老命做好学问。我在香港长大,在那里念中学。那个时候香港只有两个大学:一个香港大学,一个香港中文大学。我家里没有钱不能出国,香港大学是英文大学,我学的是中文,它不要我。我只有一个大学可以选择,那就是香港中文大学,只有这条路可以走,所以就拼着老命走了下去。当年,陈景润那一代数学家也是这样的,沉下心来拼命做学问,做着做着就成功了。“文革”十年把以前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基础打破了。到了“文革”以后,那批本来学问做得很好的人年纪大了,而且经过十年“文革”胆子变小,做学问时也怕做错,怕出问题,不敢闯。
科学总是要依靠年轻人来继承发展的。但是,改革开放初期,因为太穷了,年轻一代的优秀人才开始把目光投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希望能够在国外走出一条路来。这批人出国后成长了,开始做得很好了。国外的生活条件、学术环境比中国好很多,这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当时愿意回国的人我是很佩服的。这几十年来,中国已经习惯那些好学生出国,就连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自己也经常说送了多少学生去哈佛、斯坦福,以此作为学校的一种荣誉。
到了今天不一样了,现在中国的生活水平什么的已经追了上去。我希望这段时间能够真的培养一批年轻人起来。现在年轻人士气不错,愿意做一番事业。我常去台湾香港,中国大陆内地的学生比台湾香港要好,要用功。很奇怪,年轻人曾经有一段时间想着赚钱,学习不太用功,现在越来越用功了。
我说大陆内地的学生好,主要是指本科生。中国本科生培养是比较接近全世界第一流的,研究生培养与世界第一流还相差很大距离。
我们应当鼓励第一流的本科生留在中国做研究生。这一点很重要。美国著名大学除了聘请一流的教授,另外的一个关键之处就是拥有世界第一流的研究生。
中国大学对研究生的态度存在误区。一般都以为研究生是跟着导师学习的,没有意识到他们其实就是导师的研究团队。美国的教授都是与他的研究生、博士后一同打天下的。很多研究生的想法其实比教授还好,他们更容易探索出不同的方向。博士生的研究则更重要,他们的论文往往能够改变整个学科的方向。
中国的政府和大学应该了解,导师带研究生,不是培养,而是互相帮忙,一起开展研究。现在中国给研究生的支持经费太少。据我了解,清华大学一个月给研究生1000多元人民币,有些研究生为了生计需要出去打工,这就太不合理了。这在美国是不允许的。哈佛大学一年给一个研究生的生活费是25000美金,学费是全免的。很多人到了研究生就已经结婚娶妻,有这些钱才能让他生活得不错,才能没有柴米油盐的后顾之忧。这样,研究生就可以跟着导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拼几年就能够做出第一流的学问。
我们要对研究生充分尊重,并不是让他跟着导师学习那么简单。这样才能将他们的研究精神培养起来。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公平的评价机制,给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引导年轻人做好学问,做好了给予奖励,而不能反过来为了奖而去做学问,为了将来拿院士去做某种学问。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