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补产业链还将继续
2016-12-02余煜华
骗补产业链还将继续
余煜华
上海汽车媒体圈内的熟练工
长期关注国内外汽车行业,以逆向思维著称。采编之余喜欢无偿教导对汽车了解不深的人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汽车,立志让下一代国民真正了解汽车产业是怎样滚动的。
近期有媒体爆料全国多地出现了新能源汽车骗补产业链,即某些企业根据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普惠制度通过研发、制造和销售所谓新能源车骗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补贴。高额补贴和漏洞百出的监督机制直接催生出大量“骗补者”。根据某些专家的预估,2015年可能有高达十亿元的补贴资金被企业以各种方式“套取”,所谓新能源汽车销量与上牌量之间存在巨大数据“黑洞”更是印证了这一行业内几乎人人皆知的秘密。
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一批所谓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一条简陋的组装线就“生产出”电动车,美其名曰新能源车。这些企业通过种种手段比如将产品转手卖给自己的租赁公司骗得补贴。更猖狂的是,他们还经常骗取补贴后拆下电池组装到新的车辆上以重复利用循环申请补贴。2015年,中央政府多次督促地方加大新能源推广力度,这让“骗补者”们迎来了又一个生产高峰。随着2016年新能源补贴将退坡20%的时间节点到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开始出现井喷。2015年11月,新能源商用车单月产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之和,12月份新能源商用车产量再飙升两倍至63525辆,尤其是纯电动商用车出现了同比增长六倍的超常规增速。今年1月初,北京市宣布新增三万个新能源汽车牌照,并免参加摇号以刺激新能源汽车发展,上海等地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可以想象接下来会有多少新能源车企会全力以赴地生产研发新车型。
骗补不是最可怕的,最最可怕的是许多所谓的新能源车正行驶在中国的公路上。一些所谓电动车改装厂向车身生产厂家购买车身,再将外购的电池装在车身上,在出厂销售前也会进行最基本的技术测试。由于缺乏前期研发环节,所以车辆的稳定性、安全性及一致性等性能表现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技术先进性。目前高品质的电池电芯产能供不应求的,但因为有骗补群体的存在,所以不管多差的电芯都有人买也成为了可怕的事实。此外,电动车的动力电池衰竭后需要分解处理的,但是骗补者将回收的动力电池经简单处理后就想办法进行二次利用,完全不会考虑安全风险。
其实,类似的把戏并不是第一次上演了,只不过这次的道具是所谓的“新能源车”而已。不少人对前些年的家电下乡大潮应该还有点印象吧,的确有许多百姓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买到了品质合格的家电,但是后来黑心家电也随之大量下乡以及家电下乡中出现的大量骗取补贴的行为也浮出了水面。政府当然在事后启动了调查与处罚,但这只能是亡羊补牢。此外,大量简陋得一塌糊涂的所谓新能源车怎样轻而易举地获得许可证,那就是另外一个黑洞了。想想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落实户口已经变成了一门生意,某些有指标的单位的一个名额就值数十几二十万元就知道新能源车审批的水有多深了。
当初政府选择鼓励新能源车本就是一个不成熟的选择,弯道超车的梦想已然化作了一连串耳光抽了过来。既然已经结结实实地挨了打,那么停止这一系列鼓励举措就可以 吗?会不会又变成另外一种“熔断”?谁知道了,反正我知道骗补还将继续,只不过下次的道具不会是所谓的新能源车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