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余训练协同管理模式探索
——以平顶山学院为例

2016-12-02李文龙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平顶山运动队课余

李文龙

(平顶山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课余训练协同管理模式探索
——以平顶山学院为例

李文龙

(平顶山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平顶山467000)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管理学、社会学视角对高校现有管理模式——课余训练协同管理模式的运行情况进行深入探索。研究重点是针对当前的课余训练协同管理模式进行诊断,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对协同管理的各个部门的功能与行为进行调研与分析,找出影响课余训练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因素、积极和消极环节,难点是处理消极因素和消极环节调研中的人际关系和工作观问题。研究结论:1)课余训练的协同管理应力求避开“压力型”机构,发挥主动型管理环节的积极性。2)平顶山学院“协同管理模式”的亮点是运动队奖励制度,该制度的实施是学院近4年课余训练全年水平保持的一个基础。3)“主动型”教练员是学院课余训练的脊梁,应关注他们的成长与工作待遇。

高等院校;课余训练;协同管理模式;压力型体制;团队建设

“协同管理模式”在研究中包含2层意思:1)“纵向协同”,即行政级别自上而下的协同主动;2)“横向协同”,即运动队间的协同发展。研究针对当前课余训练“协同管理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于优化“协同管理模式”,为课余训练的长远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对“纵向协同”的研究有利于诊断各级别管理中的问题;对“横向协同”的研究有利于运动队梯队建设和不同项目间运动员的流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平顶山学院课余训练各个机构(部门)协同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平顶山学院图书馆、平顶山学院体育学院资料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硕博论文库等途径查阅与“课余训练”、“压力型体制”、“协同管理”相关的学术论文22篇,及“学校体育训练”相关教材及专著共计8部,通过对其中有关课余训练协同管理相关研究的收集和整理,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指导。

1.2.2访谈法 走访河南大学分管课余训练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河南科技大学分管课余训练副教授1人、讲师2人,商丘师范学院分管课余训练讲师3人,信阳师范学院分管课余训练副教授3人、讲师2人,平顶山学院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询问并了解各自所在学校课余训练运动队的管理模式,并及时总结。

1.2.3数理统计法 针对平顶山学院体育学院历年课余训练的资金投入、参训人数、训练队数量等指标,利用EXCEL软件进行归纳统计,并输入相关数据利用WORD软件簇状柱形图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达到快速、直观、准确和实施大量计算的目的。

1.2.4逻辑分析法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对比、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方法,就高校课余训练协同管理模式展开系统、深入的逻辑推理与分析,为研究提供了科学、可信的理论研究依据,使得研究更为科学。

2 现有体制的“应然模式”

2.1高校课余训练管理的“应然模式” 应然模式是从国家层面,面对高校课余训练管理模式的理想设计。就高校课余训练工作来说,也是各所高校不可回避、不能回避的,相反要高度积极主动完成的任务。经走访平顶山学院各个部门可知,学校“应然模式”已经形成完善的课余训练管理模式,从校主管领导到中层职能部门,再到运动队层面,形成了由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组成的管理行为体系结构(图1),能够实现对课余训练奖惩制度的落实、运动队的组织管理、课余训练方向的引导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1]。

图1 平顶山学院课余训练管理“应然模式”体系结构

2.2“压力型”体制下高校课余训练管理的“实然”表现“应然模式”虽然完美,但属于顶层建筑设计,需要各级领导驱动,然后层层推进。换句话讲,“应然模式”过于理想化,涉及管理级别太多,只要一个环节上出问题,整个制度形同虚设,看似全方位协同,实际上是全方位制约。于是,其实际表现出来的功能几乎事同虚设,其原因分析可借用“压力型体制”理论进行阐释。所谓压力型体制,指的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为了实现经济赶超,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而采取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2],但这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此处所述的课余运动队管理政策和文件在进入基层成为实践形态的政策之时,会按照某种特定的逻辑开始运转,最终的政策结果往往并不取决于当初政策制定时的理论预设和良好的愿望,而取决于实践本身。

于是,现实中就出现“能力”与“动机”的交互作用,其关系是串联关系。即“能不能办?”和“想不想办?”均对预期目标的达成起决定作用(图2)。

图2 “压力型体制”目标实现路径风险环节示意

压力型体制与主动型体制相对应。主动型体制具有原发的内在动力,目标一致(见图3),一个基层出问题只能片面地消弱总体合理,而不会导致总体目标的“流产”。“还原论”思维盛行,指标分解的执政方式在学校也很普遍。这就意味着一级行政机构实施预期目标,必须依靠下级机构分解完成[3]。下级机构对整体目标的统筹能力决定实际完成与预想目标的偏差,统筹能力越差的下级,会造成更大的偏差,统筹能力好的下级,其实际完成偏差就越小。压力型体制下缺乏原发的内在动力,而是外在动力作用大,各个层级容易出现目标不一致的现象。管理层级越多,越容易把事情复杂化。如图2所示,多一个层级就多一倍的风险。因此,在压力型体制下管理层级越少越好,越有利于设想目标的达成[4]。

图3 主动型体制目标实现路径风险环节示意

2.3课余训练管理模式在“应然”与“实然”之间的摇摆平顶山学院课余训练发展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2012年之前为原始阶段,这个阶段的运动队属于几乎完全自发的形态,主要由教练员全权负责,自发、无酬劳,院系管理力度微弱,以舞龙队、田径队为主。这种状态下,教练员的热心和责任感是撑起运动队延续的根本力量。2012年之后,在2012年教学评估的契机下,课余训练结合“第二课堂”模式的兴起,将课余训练带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2014年“教务处李波处长体育学院座谈”之后,针对课余训练的规范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对课余训练的组织模式、运动员管理和评价机制以及酬劳认定等事项作了总体部署,课余训练协同管理的制度化初步实现。课余训练与“第二课堂”结合模式推行之后,唤醒了部分主管部门,但是由于学生处、院系管理的侧重点关系,大多数存在“重教学、科研轻体育训练”的思想,所以,对课余训练的管理方面仍属于十足的“压力型”机构,院系的服务功能发挥微弱。因此,该模式仍旧属于一种理想模式,在现实运用中仍不能理想化地执行。

当前课余训练管理模式仍需要改革,结合前期发展实践,将改革重点归纳如下:1)改革课余训练组织模式,建立可兼容性强,与学校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组织形式;2)改革运动队关系,建立可持续、便于后备人才培养的课余训练共同体;3)改革课余训练薪酬管理制度,建立易考核、便于实施的奖励制度。

2.4当前“协同管理模式”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一般情况下,一个单位的职能部门(三级机构)所处的环境经常不是单一的体制类型,经常是“压力型”与“主动型”相参合的协同管理模式[5]。平顶山学院目前正处于“压力期”,2015年有3个专业生源枯竭,学校的整体实力排名比较靠后,这些现实问题促使平顶山学院必须长期坚持图强策略,因此,凡是能够增强平顶山学院综合实力的事情,能够发挥平顶山学院特长的事情都是学校发展的要务。无疑,加强课余训练和运动队建设的做法符合起步较晚高校的长远利益。

尽管平顶山学院处于“压力期”,“压力期”的阶段容易形成压力型体制,并且压力型体制带来的风险较大,必须采取措施规避之;同时,应主动培育“主动型”体制,或者符合学校发展的“压力型”与“主动型”相参合体制。

平顶山学院课余运动队的管理具备“主动型”体制的条件。通过走访体育学院领导和41名体育教师发现,体育学院教师中有1/4的教师报名并担任课余训练工作,而且在近2年“课余训练课时认定制度”实施以来,运动队数量从原来的3支发展到现在的8支,参与教师数量也从3人增加到13人。这个变化有赖于2012年的“课余训练课时认定制度”的落实。此前,课余训练正好处在“学校——院系——运动队”压力型体系下,虽然国家级、省级层面大力提倡“华光”体育运动,但是在校级和院系落实方面却举步维艰。当前学院课余训练的广泛开展,标志着“压力期”的平顶山学院通过管理,铸造课余训练管理的主动型体制是可以实现的。

“协同管理模式”的最优模式,是指建立各相关因素协同推进的管理模式,其本质是“应然模式”的无限追求,以及应对现实中“实然模式”的优化改革[6]。其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2.4.1管理的内容和范畴 由于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具体表现为制度、文化资源、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等方面,而这些内容各个学校都不尽相同。因此,任何一个学校的运动队管理都建立在本校校情的基础上,被各自学校各个部门理解、接受。由生产关系和传统文化决定了不同学校管理的特殊性,这也正是各学校管理生命力的重要表现。

课余运动队管理中涉及到的生产力核心是教练员与运动员,生产关系主要体现在运动队的组建、训练过程的开展和训练成果的评价3个方面,上层建筑主要指学校当前的发展方向与教育价值取向。因此,研究运动队的管理,必须考虑以上这3个点的协同关系,形成3者的利益一致性,或者责任、利益一致性,是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

2.4.2文化建设 管理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现象[7]。一个国家的管理是与该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联的。运动队的文化建设主要是团结问题,需要趋同化的目标与方向,并且有牢固的实施目标的途径,并能让队员持续地看到希望。一般在运动队管理中,微观管理层面,教练员应发掘“杰出的成绩”的运动员,并围绕该运动员的特征建立团队文化,有利于运动队的长远、健康发展。同理,宏观管理层面,管理层应彰显“杰出运动队”、“杰出教练员”的成绩与奖励机制,围绕“杰出运动队”、“杰出教练员”进行文化建设,这样有利于课余训练事业甚至体育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8]。

2.4.3各运动队的有机结合 目前,平顶山学院各运动队没有形成明确的有机结合机制,导致部分运动员身兼数个项目。其中,“田径队”队员在其他运动队中流通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大多成长为其他运动队的核心队员。例如,舞龙队、柔力球队、板鞋竞速队、健身气功队等队伍在参赛中运动成绩突出的队员往往不乏原田径队员身影。这种现象也是“协同模式”提出的一个初衷,曾经的田径队员经历有利于运动员的项目转化的客观存在必须用到实践中,为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服务。因此,提出“田径先行”的训练构想,当然在这种构想下,田径项目作为基础训练项目与田径专项训练有所差别,应针对各个项目所需竞技能力进行功能训练为上。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运动队的横向协同管理的提法没有得到制度性的认同,其原因是:1)教练员之间课余训练时间的冲突;2)没有管理层的协助。其最根本问题在于当前课程方案中的学训矛盾。

3 课余运动队的管理环境

3.1宏观管理中教务处的核心管理地位 平顶山学院体育比赛经费由教务处审批,此外“第二课堂”开展的课时费和奖励经费也均由教务处审批。因此,课余训练的评价机制和认定机制的重担就由教务处承担。教务处的引导与决定对课余训练的繁荣影响深远。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以2012年为主要节点,课余训练与“第二课堂”结合之后,资金投入、参训人数、比赛获奖等多方面大幅度提高,年均课余训练奖金在5万元以上。这一切都与教务改革关系密切,尽管当时这个结果作为改革的意外,但必须承认教务处的指挥棒对课余训练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根本点是“经费”的管理,“经费”的管理就可以作为也必须作为管理的基本抓手。

表1 课余训练队伍的年度变化统计

2014年6月,教务处李波处长在体育学院调研会上指出,“课余训练的问题不是缺经费,而是要用正确的方法,把经费花到正确地方。”众所周知,充足的资金将会对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但是,如果经费未用到正确的地方,或者没有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不但会造成资源浪费,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最终效果就不同。例如,要规范奖励机制,鼓励积极实干的同志,避免出现“投机钻营”现象。李波处长的调研,不但传递了“协同管理”的信号,而且体现了教务处对课余训练管理“主动型体制”的工作思路。

3.2微观管理中教练员管理的“一肩挑”状况 “一肩挑”指一项事业的所有事务均由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完成,平顶山学院课余训练传统的“一肩挑”模式仍然没有改变。

传统模式是以教练员为逻辑起点构造起来的课余训练团体,例如,舞龙队,在建队之初,由王继强老师“从无到有的摸索前行”,可以说没有教练员的主动,就没有运动队的产生;没有教练员的“一肩挑”,课余训练就完不成成果转化,教练员放弃,运动队就会随即消亡。2010年之前,课余训练的日常工作没有任何经费补贴;2010-2012年,只有少量的竞赛奖励;2012年之后,学校逐渐将课余训练计入课时,但是课余训练教练员“一肩挑”的微观管理模式一直持续至今。

“一肩挑”的微观管理模式有很多弊端,例如:教练员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难量化,难以得到同事和主管部门的认同,运动队难以得到更多资源等,因此,运动队规模难以扩大,限制了课余训练的繁荣;但是该模式的核心是“主动型”机制,灵活性强,生存能力强,对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强,是课余训练的中坚力量和正能量之源。

依据体育学院目前的文化环境,“一肩挑”的微观管理模式仍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发挥重要作用,而当前必须也只能采用“一肩挑”的微观管理模式。2015年10月,笔者将课余训练改革的第1步“运动队有机结合”作为改革试点,申请体能训练队在院系审批中搁浅,院系领导的意见是“以课余运动队为单位,不组织综合性训练队”,由此说明“协同模式”的理念没有在当前环境中流行起来,“协同模式”对微观层面的管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虽然各运动队之间的协同运作计划失败,但在宏观层面仍可寻找协同管理的氛围。

3.3学校主管部门、主管院系、学生处、辅导员等群体的“被动型(压力型)体制” 学校主管部门以体育运动委员会为最高机构,但是当前体育运动委员会形同虚设,并没有对学院体育事业做过任何整体部署(校级文件中从未见该机构的部署性文件)。因此,体育委员会被定为“被动型体制”。

主管院系在课余训练权益争取过程中有积极的一面,但是面对制度的构建主要表现出消极被动特征,应定性为“被动型”体制。

学生处、辅导员等职责群体的工作中,在学生体育权益争取方面也是被动的,体育工作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排名非常靠后。例如,体育学院辅导员提出要求——运动队中学生参加课余训练时必须保证把学生会活动时间让出来,否则所有评优评奖先把运动队获奖排除在外。这种争取自己工作便利而放弃协调的思想在平顶山学院较为普遍。因此,也是“被动型体制”。

“被动型”体制的机构在现阶段很难做到工作的主动性与协同性,所幸处于管理核心地位的教务处在“主动型”阵线中,当前以“教务处——教练员”为主的“主动型”职能部门的协同管理将为课余训练的发展提供根本动力。“被动型体制”的学校层和院系层面必须也必然构建其中,最终“复合型”是最现实的结果。当然,在模式构建中,通过合理的制度,摒弃“被动型体制”带来的弊端将是一个重点。

4 当前协同管理的核心与难点

以“资金管理”为核心,避开“被动型体制”。管理的主线是:“经费”——奖励制度的有效、公平的落实。而“资金管理”的有效落实必须以制度化为基础,而且制度要非常明确,否则仍然会被“压力型体制”所扭曲。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奖?奖多少?”的问题。管理的难点是:“评价”——如何把奖励制度有效公平地落实。鉴于上述问题,课题组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办法:

4.1比赛等级认定的调整意见 目前,所有运动竞赛规章制度的根本依据是《平顶山学院学科竞赛奖励暂行办法》(平学院行[2010]37号),其中学科竞赛级别界定如下(表2):

表2 《平顶山学院学科竞赛奖励暂行办法》中的奖励级别认定

该标准从参加地域范围层面全面深刻地区分了全国性和省级比赛,为学院许多规章制度提供了基准参考。但是当今时代的发展,国内形势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2点:1)国家竞赛审批制度的取消或放权,政府机构组织比赛大大减少,权利大多下放到单项协会,使任何单位和团体都可以举办比赛,比赛内容空前丰富,但是比赛规模大大减小,越来越不适合用运动会题头的地域范围做界定。2)全国比赛甚至国际比赛的名头失去了行政意义,经常会出现一些仅有3~5个队参加的比赛,而且参赛队伍的代表单位可以不对等,例如,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平顶山学院代表队、西高皇第一村民组代表队、平顶山学院体育学院代表队可以在一个比赛中出现。这种时代的新变化,对该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评判者可能会因为一个视角的变化,对教练员的奖金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含金量大的没有得到体现,而含金量小的被空前提高。造成了投机钻营之风,不利于体育学院学科建设。

根据目前形势,针对上述弊端,课题组提出了新的级别界定(表3)。该标准是按照运动队的归属分类的,分类依据主要是派遣运动队的单位级别,能够较好地、较公平地适应当前国内变化。

表3 课题组建议的比赛级别新标准

4.2课余训练分类问题的建议 当前平顶山学院课余训练总体上全面发展,目前长期参加训练的队伍有舞龙队、舞狮队、篮球队、田径队、柔力球队、跆拳道队、健身气功队,参训人数达到100多人,课余训练课时费制度是主要推动力,为学院的课余训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从课余训练的本质来讲,课余训练是以参加比赛为目的的,工作性质与课堂教学有较大差异,具有密集知识、密集技能等特点。现有课时认定中缺乏明确分类,导致非参赛队或者不以参赛为目的的运动队应运而生,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实践上的错位。但是,这类运动队在当前平顶山学院实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据此,提出课余训练分类:1)参赛任务类:组织课余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代表学院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为学院宣传争光。例如,舞龙队、跆拳道队、田径队、柔力球队。2)潜在培养类:通过培养,短期内有可能承担参赛任务。例如,健身气功队、乒乓球队。3)第二课堂类:没有参赛任务,以提升学生专业水平,促进实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例如,舞狮队、篮球队、排球队。

4.3课余训练目标任务检查所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当前课余训练薪酬待遇大大提升,采用了过程考核、过程奖励、成果奖励3方面评价措施。为学院课余训练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依据,大大激发了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仍然需要改进,可以进一步完善激励功能。建议在原有过程考核基础上将成果考核与成果奖励相结合(表4),完善对教练员的考核奖励目标。

表4 课余训练考核要求与目标模式

制订上述考核模式的依据是课余训练的特殊性,训练成绩与“训练效果、效率、总学时”是分不开的,效率和成效标准是奖励的基本依据。但是,必须要认识到:教练员培养有实力的队员的过程,工作量要远远大于每周5学时的工作量,例如,舞龙教练员工作量每周10~25课时,田径队教练员工作量可达到每周10~30课时,其中基本训练周总课时略少,而比赛周工作量大增。而这些在课上工作量中难以体现,因此,获奖奖金方面应该有更好的体现。

5 结论与建议

5.1结 论

1)基于当前学校发展的“压力期”以及“压力型行政部门”的普遍性,课余训练的协同管理应力求避开“压力型”机构,发挥主动型管理环节的积极性。

2)平顶山学院目前“协同管理模式”中的亮点是运动队奖励制度,该制度的实施是学院近4年课余训练全年水平保持的一个基础,几乎每年都能够收获奖牌。

3)应关注“主动型”教练员的成长与工作待遇,“主动型”教练员是学院课余训练的脊梁,动力足,讲奉献,有热情,有成绩。

5.2建 议

1)构建教务处、教练员在课余训练中的核心地位与充分合作;坚持和强化奖励制度,强化的要点是赛事级别的评判、课余训练性质的界定、日常课余训练课时的核算、奖金分配细则,以及课时费与奖金的比例。

2)通过制度化延续和保护“主动型”教练员,为高校体育事业保留热情的火种。

[1] 张克峰.平顶山学院田径业余训练结合第二课堂运行新模式的探索[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5):123-128.

[2] 荣敬本.“压力型体制”研究的回顾[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6):70-74.

[3] 杨雪冬.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J].社会科学,2012(11):4-12.

[4] 冉冉.“压力型体制”下的政治激励与地方环境治理[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3):111-118.

[5] 欧阳静.压力型体制与乡镇的策略主义逻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3):116-122.

[6] 唐海华.“压力型体制”与中国的政治发展[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6):147-153.

[7] 梁如春.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文化教育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1):92-96.

[8] 文红为,俞继英,陈晓.我国优秀运动队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5):24-27.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Mode of After-School Training——Taking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Wen-lo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Henan China)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mode of training after cla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and sociology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diagnosing the current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mode of training after class, analyzing the function and behavior of various departments of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finding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tors that influencing the training after class, dealing with the interpersonal and work issues. Conclusions are that: 1)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of training after class should avoid "pressure-type" mechanism and play positive aspects of initiative management. 2) The highlight of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model" in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is reward system of sports tea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is a foundation training after class. 3) "initiative-type" coaches are the backbone of the training after class. Their growth and working conditions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fter-school training;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pressure-type system; initiative-type system; team building

G808

A

1004 - 7662(2016 )04- 0078- 06

2016-04-01

李文龙,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平顶山运动队课余
学生课余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平顶山诗群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平顶山暴雨特征分析及预报方法研究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