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区域经济空间关联性与空间格局分析

2016-12-02李晶张倩琳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空间格局区域经济辽宁

李晶+张倩琳

[摘要]本文以2004—2014年辽宁14个地级市GDP和44个县或县级市人均GDP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计量技术中的ESDA方法研究辽宁经济的空间格局、空间关联性以及演化趋势,弥补了传统研究方法缺乏空间视角的不足。研究结果发现,辽宁14个地级市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但空间依赖性不显著,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辽西地区应创建“锦州经济增长极”,带动葫芦岛、朝阳等市脱离贫困聚集区;辽南和辽中北地区应借助大连、沈阳的扩散效应,增强区域间互动,以强带弱,减少区域差距,实现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辽宁;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空间关联性;ESDA方法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6)05-0080-06

一、引言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差距几乎普遍存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持续扩大的经济差距已成为当今阻碍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危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新华网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大力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辽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东北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辽宁必须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统筹区域发展”。因此,分析辽宁经济的空间格局及演变趋势,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及缩小区域差距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Perroux认为区域经济发展遵循增长极理论,优先发展某些地区经济,借助区域间的经济扩散效应、支配效应、乘数效应等,实现由发达地区到落后地区的产业转移、人才引进和资金流动,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国家和地区层面的经济增长。Myrdal认为区域经济发展遵循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具备发展优势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初始禀赋较高、持续吸收有利资本、累积大量优势区域资源;落后地区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差、基础薄弱,既无可利用的自身优势资源又无法吸引外部资本的流入,导致落后地区恶性循环,优势地区与贫穷地区经济差距持续扩大。以大连、沈阳为中心的两大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快,辽宁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三大经济区域差距持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7月份发布信息,辽宁2015年上半年GDP增速为2.6%,下滑至31省末端。可见。辽宁三大经济区域经济差距日益严重。已阻碍辽宁整体国民经济发展。

研究辽宁区域经济的学者较多,但大部分学者运用传统计量经济方法进行研究。例如,张雪和张广胜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定量分析辽宁县域经济差异,认为辽宁经济差异有三大区域间和区域内部差异,辽中北区域和区际间的差距对总体差异影响较大。孙斌栋等认为大连对辽东经济区域其他城市的扩散效应不明显,锦州受自身实力所限,难以承担辽西经济区域中心城市职能,从而加剧辽西经济区域对贫穷的累积。王金英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传统计量经济方法,对辽宁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对辽宁区域经济的研究存在局限性。在研究对象上,一部分学者以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另一部分学者以44个县或县级市为研究对象,若将地级市和县级市这两类研究对象结合起来,既从宏观角度也从中观角度来研究辽宁经济区域的趋势和空间格局,会更加准确和合理;在研究方法上,现存对辽宁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大都采用传统计量经济方法,忽略空间因素影响,缺乏动态性和空间维度,难以全面反映区域间差异。少部分学者运用空间视角进行可视化研究,但缺乏运用局部ESDA方法进行空间四象限聚集分析。

Tobler提出的地理学第一定律,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互相关联,离得近的事物相关度要比离得远的事物相关度更高。因此,在测度辽宁区域经济差距时,有必要考虑空间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以辽宁14个地级市和44个县或县或县级市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2004—2014年,借助GEODA软件,运用ESDA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辽宁经济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变趋势,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实现辽宁经济区域联动、空间均衡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辽宁14个地级市的人均GDP和44个县或县级市的GDP均来自《辽宁统计年鉴》(2004—2014年),其中标准差、变异系数均系作者对上述数据计算获得。

1.辽宁经济全局空间关联度分析

全局空间自相关反映一个地区全局空间关联程度。本文借助GEODA软件,计算得到Moran指数I,如式(1)所示。I是一个介于-1与1之间的数,当I为0时,说明在空间随机分布;当I小于0时,存在负的空间自相关;当I大于0时,表示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I越趋近于1,总体空间差异越小。

由于在区域内部可能存在正负相关性相抵消的情况,该情况将掩盖事实真相。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区域进行局部自相关性分析。

2.辽宁经济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辽宁经济局部空间自相关程度,首先,本文借助GEODA软件做出Moran's I散点图,即Moran指数散点图,进行可视化研究。Moran's I散点图将空间分为四个象限:第一象限为“H—H”,表示“高一高”集聚区,在该象限的地区自身属性值高且周围单元格的属性值也高,自身和周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第二象限为“L—H”,即“低—高”集聚区,自身单元格的属性值不高、但是相邻单元格属性值高,自身经济欠发达,周边经济发展活跃。第三象限为“L—L”,表示“低—低”集聚区,自身与周边的属性值都较低,是一种低水平的集聚。第四象限为“H—L”,表示“高—低”集聚区,自身属性值较高而周边单元格属性值低。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到辽宁经济空间自相关及区域间关联程度。其后,本文借助LISA集聚图(Local Morans I)分析局部空间自相关性,探究辽宁人均GDP的空间演变过程,并将局部空间结构差异以地图的形式可视化。Local Moran's I研究单元格i和单元格j之间的属性关系,如式(3)所示。

三、辽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趋势分析

2004年,辽宁人均GDP达20000元以上的地级市包括大连、鞍山、沈阳和鞍山。占全省28.57%。大连、沈阳、鞍山和盘锦处于经济发展领先地位,阜新、朝阳、葫芦岛和铁岭则位于全省末端,全省经济差距较大;2014年,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下的地级市只有葫芦岛,人均GDP达60000元以上的地级市在全省占比50%。说明辽宁经济整体得到发展,但局部地区仍存在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情况。

辽宁经济区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例如,高媛和高丽丽根据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特性将全省划分为:中部城市群包括5个,即沈阳、本溪、抚顺、鞍山和辽阳;西北地区包括3个。即铁岭、朝阳和阜新;沿海经济群有6个,即大连、锦州、丹东、葫芦岛、盘锦和营口。王少嫒以2009年辽宁制定的“三大经济战略”为依据,将辽宁划分为:包括大连、丹东和营口3个市在内的辽东南地区;包括沈阳、鞍山、本溪、抚顺、辽阳和铁岭共6个市在内的辽中北地区;包括锦州、盘锦、葫芦岛、阜新和朝阳5个市在内的辽西地区。本文结合张爱珠对辽宁行政区划的整理、《辽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特质,把辽宁分为三大经济区域:辽中北地区包括沈阳、抚顺、本溪、盘锦、营口、铁岭、辽阳和鞍山共8个市;辽南地区包括大连、丹东2个市;辽西地区包括锦州、朝阳、阜新和葫芦岛4个市。

1.绝对差异

统计学中常用标准差指标来反映数据间绝对差异。图1为辽宁三大经济区域的标准差数据趋势图。从图1可以看出:(1)辽南地区的标准差远远超过辽中北和辽西地区,该地区内部的长海、瓦房店、普兰店、庄河、宽甸、东港和凤城共7个县市偏离辽南地区GDP平均值的程度大,各县市间离散程度远远超过辽中北和辽南地区。(2)从2010年起,辽南地区的折线变陡峭。说明内部区域差异的情况加剧且速率增大。(3)辽西地区的折线一直位于最下端,且比较平滑,斜率几乎不变,表明辽西地区的差异程度几乎没有变化,该区域贫穷落后的情况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改善。

2.相对差异

变异系数表示单位均值的离散程度,度量某个地区GDP与GDP平均值的偏离度。根据表1辽宁三大经济区域变异系数可知:(1)2004年,辽南地区变异系数最小且内部相对差异最小,辽西地区次之,辽中北地区变异系数为0.60,说明辽西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区域内部差异较小。以辽中北GDP均值为基础,辽中北地区23个县或县级市GDP离散程度大,经济发展差距大。(2)2007年,辽南地区变异系数超过辽中北。经济危机发生的2008年前后,辽南地区经济发展一直保持强劲势头,变异系数继续保持0.59,经济发展的内部差距基本没变化。(3)2006年之后,辽中北和辽西地区变异系数一直呈下滑趋势,区域内部相对差距逐步缩小。

图2是进一步做出的辽宁44个县或县级市变异系数趋势图。从图2可以看出,44个县或县级市变异系数近似为“倒U型”曲线,2004—2014年,变异系数呈现一个先增长后减小的变化模式。2009年之前,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增长较快,与全省平均GDP的离散程度较大,区域差距增大;2010年之后,处于倒U的右侧,GDP变异系数不断下降,说明伴随“十二五”计划实施和经济增长,县域经济的离散程度逐步变小,区域差距缩小。

四、辽宁区域经济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格局分析

运用ESDA方法对辽宁经济数据进一步深入分析,探索经济空间布局、空间结构和地区间的空间交互作用。

1.辽宁区域经济的总体空间差异

利用GEODA软件,计算2004—2014年辽宁14个地级市人均GDP的Global Moran's I,结果如表2所示。

研究发现,Moran's I均大于0,说明辽宁人均GDP在空间分布上具备一定相关性,但p值较大,说明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即空间差异较大。Moran's I由2004年的0.04增加到2007年的0.09,虽然Moran's I值一直在增大但仍较小,说明辽宁内部经济的空间关联度较小。2008年Moran's I下降为0.08,辽宁经济遭遇金融危机的打击,空间相关性下降。2009—2012年,Moran's I逐渐增大,说明辽宁地级市间经济的空间依赖性逐渐变强,说明了经济发达地区能够很好带动相邻地区经济发展,空间溢出效应明显,辽宁各地级市间的空间差异逐步缩小。但由于Moran's I较小,空间差异相对较大。2013年和2014年Moran's I呈下降趋势,空间自相关性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间的关联度降低,辽宁经济发展遭遇瓶颈期,2015年上半年GDP增速下滑到全国31个省末端。2004—2014年Moran's I一直为正。说明辽宁14个地级市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自依赖性。经济发达的城市彼此相邻。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城市彼此相邻。但Moran's I均不超过0.14,即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区域带动作用不强。实现辽宁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区域互动、以强带弱,通过产业转移、人才流通等帮助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2.辽宁区域经济局部空间关联与空间特性分析

(1)空间四象限分析

由表3可知:在“H—H”集聚区域,2008年包括本溪、鞍山、盘锦和大连,说明这四个市的经济发达程度较高,且对周围临近区域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存在着扩散效应;2012年“H—H”集聚区里增加抚顺,抚顺由“L—H”变为“H—H”,抚顺加入热点区,抚顺毗邻本溪,表明在2008—2012年这4年间本溪对抚顺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经济辐射效果明显;2014年“H—H”集聚区增加到6个,相比2012年,增加了营口和沈阳,盘锦退出“H—H”集聚区。营口由2012年的“L—H”变为2014年的“H—H”,表明营口由于临近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区域、在周围城市经济带动作用下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且其周围早已加入到“热点区”的鞍山、大连对营口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沈阳由原来的“H—L”区跨入到“H—H”区,沈阳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联系紧密。辐射相邻地区经济的发展。纵观整个辽宁,可以得出,在2014年形成以大连为中心的沿海经济带和以沈阳为中心的沈阳经济区,这些地区经济联系密切,彼此相互促进、快速发展,成为全省最发达的地区。

辽西地区一直位于“L—L”区域。2008年“L—L”集聚区包括朝阳、葫芦岛和阜新,由于交通条件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等历史因素,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落后、彼此集聚,形成恶性循环。促进辽宁西部地区的发展,必须建立经济发展带动中心,以点带面,逐步拉动整个贫困地区经济增长。2014年“L—L”区域又增加锦州,表明西部地区的经济在进一步恶化,冷点区集聚现象愈演越烈。2015年上半年。辽宁GDP增速位于全国31个省末端,表明辽西地区是冷点集聚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辽宁整体经济发展。

(2)空间自相关特性

借助2008年、2012年和2013年LISA集聚图,①能够辅助分析辽宁局部经济的空间自相关特性。

第一,2008年,“H—H”集聚区主要集中在鞍山,鞍山经济发达,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密切,互动性强;“L—L”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朝阳,说明朝阳的经济很不发达,且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同样很落后,但可判断以朝阳为中心的辽西地区具有正的空间自相关性,是低水平的集聚区;“L—H”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丹东,表明丹东周边的大连、鞍山等经济比较发达,但是丹东接受的辐射作用不够强,是属于经济发展的“沉降区”,应该加强与相邻发达地区的学习和合作、以求提升自身经济地位。

第二,2012年,“H—H”集聚区包括鞍山和营口,表明包括鞍山、营口在内的沿海经济带的经济扩散作用加强,经济发展趋势良好。与2008年相比,营口由“L—H”区转变为“H—H”区,成为新的经济快速增长区,表明营口抓住发展机遇、经济快速增长,缩小了区域内差距。“L—L”集聚区仍为朝阳,朝阳在整个辽宁经济发展过程中被远远甩在末尾,该区域形成一种严重的低水平集聚。“L—H”集聚区仍是丹东,经过四年时间的发展,丹东并没有借助临近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资源、人才等不但流向临近的大连等地区,自身发展更是受到限制。如果不打破此僵局,丹东经济局面会越来越糟糕。

第三,2013年辽宁内部“H—H”和“L—H”区与2012年相同,经济发展并没有发生好的改变。2013年“L—L”集聚区包括朝阳和葫芦岛,说明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辽西地区的经济不仅没有维持原来的低水平发展状态,而且发生进一步恶化,表明辽西地区的发展迫切需要政府扶持和战略性政策的倾斜。

(3)冷热点区

经济热点区是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冷点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质量均落后于其他地区。分辨经济发展中的冷点区和热点区,有助于政府部门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确保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

2008年,辽宁经济热点区包括沈阳、鞍山、盘锦和大连,该四市经济发展活跃,在辽宁经济发展中居重要地位;经济热点区的周围附着经济次热区,次热区分别为抚顺、本溪、辽阳和营口四市,四市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没有很好地借助大连、沈阳等经济热点区对自身的区域联动作用;经济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偏远的辽西地区,包括朝阳、铁岭和阜新。由于不利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缓慢,在全省经济排名中一直处于后三位。

与2008年相比,从2012年的经济冷热点区可知,经济热点区和经济次热区没有任何改变。但冷点区发生微妙的变化,铁岭由冷点区跨入到次冷点区,葫芦岛由次冷点区变为冷点区,表明经济冷点区进一步向辽西地区迁移,辽西地区贫困集聚现象更为严重。铁岭在沈阳和抚顺的带动作用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与2012年相比,2014年的经济热点区依旧没有变动,说明热点区经济发展比较稳定。但是,阜新退出冷点区,铁岭再次加入冷点区,说明经济冷点区存在随机性和不稳定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效率优先,正视公平

通过辽宁三大经济区域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发现,辽南地区标准差、变异系数最大,辽南地区经济发达,但由于大连发展迅速,丹东难以追上大连发展速度,故该地区经济差异最大。但是经济差距大不代表是绝对的坏情况。辽西地区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最小,但该地区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都远远落后于辽中北和辽南地区。

县域研究发现。44个县或县级市变异系数值呈现“倒U型”。可知全省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按照常理,辽宁区域经济差距在缩小,辽宁经济发展理应达到新高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2015年辽宁GDP增速为3%,比全国GDP增速落后3.9%。可见,全省经济差距缩小并不代表经济发展好,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理应抓住机遇谋发展,而不是过分强调绝对意义的公平,通过优先发展部分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从而实现整体经济发展。

2.创建新的区域增长极。发挥区域联动作用

在局部空间自相关上,2007—2014年,Moran's I均没有超过0.14,可以看出区域间存在正的自相关性,但是相关性并不大,P值都大于0.07,可以得出区域间的相关性是不显著的。根据循环累积因果论可知,少数发达地区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然而此处区域间的联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辽宁近些年经济整体下滑的局面。因此,创建新的经济增长极,借助区域中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乘数效应,推动落后地区发展。

3.经济发达地区更能抵抗风险

从经济的冷热点区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的热点区和次热区一直比较稳定,冷点区有一定随机性的波动。说明在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程度高的热点区更能抵抗经济的波动,处于经济冷点区的地级市由于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区位条件处于劣势,经济发展状况更易受到影响。

总之。辽宁曾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但是伴随改革开放、全球经经济一体化等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形成,经济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省份。首先,要充分发挥沈阳的带动作用,可以向邻近地区进行相关产业的转移,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的流动等.积极推进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北地区的发展。其次,强化大连的中心地位,辐射带动整个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最后,“低一低”集聚的辽西地区是个贫困聚集区,要想实现该地区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锦州,近而借助锦州的区域联动作用,辐射带动葫芦岛、朝阳、阜新等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以点带面,逐步实现辽西地区的脱贫行动。

(责任编辑:孟耀)

猜你喜欢

空间格局区域经济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云南省烤烟产量空间格局及其原因分析
长江经济带城市物流发展的空间模式研究
辽宁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