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综合成本变化研究与对策建议
2016-12-02吴兰谷
吴兰谷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综合成本日益增加,造成我国制造业比较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在当前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制造企业成本。文章分析了2003~2015年我国制造业综合成本的发展变化趋势、特点和主要原因,提出了促进制造业降低成本、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综合成本;比较成本优势;企业税费;劳动密集型产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3-0001-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23.001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和低成本优势实现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劳动-能源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土地、能源等要素价格逐渐上升,制造业综合成本也在日益增加,造成我国制造业比较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国家的转移。本文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梳理了2003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综合成本的发展变化趋势和特点,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综合成本上涨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促进制造业降低成本、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1 我国制造企业综合成本的变化趋势与特点
自2003年以来,我国工业和制造业综合成本总体上均呈现出从快速上涨转为缓慢上涨、主营业务成本占比不断提高的态势。从规模以上工业看,2003~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从118638.47亿元上涨至937493.4亿元,上涨了7.9倍,年均涨幅达18.8%。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2004~2011年每年涨幅达20%以上。2014年以来,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钢铁、有色、化工、煤炭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涨幅逐步回落,2014年同比涨幅回落至10%以下;2015年同比涨幅进一步回落至0.8%。与此同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不断提高。2003~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从82.86元提高至85.64元。2015年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累计成本呈逐月增长态势,2015年8月达86.13元,为“十二五”以来的最高值;2015年9月以后逐月下降,2015年全年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累计成本为85.68元,仍处于高位。从制造业看,2003~2014年,3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2012年之前为3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从118509.03亿元上涨至915803.3亿元,上涨5.72倍,年均涨幅达15.6%。从具体结构看呈现以下特点:
1.1 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快速上涨
2003~2014年,3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2012年之前为3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合计主营业务成本从104078.57亿元上涨至831990.9亿元,上涨8倍,年均涨幅达18.9%。2014年以来,受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影响,主营业务成本涨幅大幅回落,2015年1~9月同比增幅回落至1.6%。2003~2014年,3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2012年之前为3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从83.91元上涨至85.8元,2015年1~9月达86.26元,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为2003年以来最高水平。
1.2 企业税费偏高,企业税费负担偏重等问题依然突出
由于税收指标刚性约束,与企业收入相关性较小的税种如消费税等上调幅度过大,制造企业总体税费增幅远大于收入增长。2015年1~9月,3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合计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4%,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却同比增长14.5%(除2009年外,2003~2014年各年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增幅均不超过主营业务税金增幅的1.5倍);主营业务税金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68%,为200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1.3 利息支出有所下降
2015年以来,受降息降准稳增长政策影响,制造业企业利息支出成本有所下降。2015年1~9月,3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合计利息支出同比下降0.84%,为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降幅,2015年5月以来降幅逐月扩大;利息支出占财务费用的比重为87.4%,为“十二五”以来的最低水平。
1.4 不同行业成本费用结构存在分化
冶金、有色、石油化工等原材料工业呈现出高营业成本、高利息支出、低销售费用的特点,其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90%左右,利息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在1%以上,销售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在1%以下。食品、饮料、烟草、医药等消费品工业则呈现出低主营业务成本、高销售费用、低利息支出的特点,其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低于70%,而销售费用占比除烟草行业外均达7%以上。装备制造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成本占比较高,达到近90%。
2 制造企业成本变动的成因
根据对制造业分项成本的分析,制造企业成本变动的直接原因是原材料、劳动力等各项生产要素成本刚性上升带动综合成本快速上涨,近期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带动主营业务成本涨幅回落。
2.1 在原材料成本方面
2002~2011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由97.7上升至109.1,提高了1.7倍,除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外各年均在100以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由97.8提高至106,提高了1.37倍,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速度明显快于制成品价格的上涨。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中,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明显快于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中的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明显快于加工工业。铁路运价、气价持续上升,工业用电价格居高不下。如新疆铁路运价15.51分/吨公里,较2011年上涨47.6%;自年初化肥铁路运价由2号调整为4号价后,青海的钾肥每吨运输成本上升50~70元。
2012年以来,原材料价格总体呈现下降态势,特别是2015年以来煤炭、钢铁、有色、化工产品等原材料产品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制造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增速也出现了放缓。在劳动力成本、土地等其他成本仍保持较大涨幅的情况下,可以判断主要是近期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带动主营业务成本涨幅回落。
2.2 在用工成本方面
受生活成本提高、人口红利逐渐衰减以及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工资水平出现了大幅度持续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3~2014年,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12671元上涨至51369元,上涨了4倍,年均涨幅达12.4%。自2011年以来,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涨幅不断回落,从2011年18.6%回落至2014年的10.6%,但仍保持两位数上涨。根据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的相关研究,2007年以来我国实际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2008~2012年5年中有4年劳动者收入增速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4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为7%,低于全部调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9.4%的增速。
2.3 在土地成本方面
工业高速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对土地需求的快速增长,但同时由于土地供应有限,土地价格上涨明显。据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网统计,2002~2011年,工业用地土地价格指数从105上涨至190,上涨了46倍。
3 相关政策建议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加速步入工业4.0时代,竞争格局正在全球范围内重构,我国制造业成本处于上升通道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内在特征。我国应在关注制造业成本数量的同时,聚焦提质增效,通过改革和创新不断催生成本新优势,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提升全球竞争力。
第一,以中国制造2025为核心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升制造业附加值和利润率。推动落实中国制造2025确立的九大战略任务和“1+X”分工规划,聚焦十大重点领域,推进实施五大工程,实现我国制造业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全球价值链升级。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制造业附加值。加强技术改造,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稳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钢铁、石化、工程机械、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第二,进一步清税降费,加快配套制度的改革,优化经营环境,降低非生产性成本。加快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金融体制、财税体制、投资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配套体制的改革,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明确政府性基金取消、调整的时间表,将事业单位经营服务收费纳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实施清单制度,减少制度性成本;完善资源定价机制,推进流通体制改革,降低能源、物流支出,通过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其盈利与竞争能力。
第三,引导制造企业加强成本管理。通过举办培训、典型示范等方式引导企业开展对标挖潜工作,组织全行业学习先进企业的经验,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第四,加强低成本劳动力向制造业转移,为我国制造业保持低成本优势争取更多时间。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在区域、产业和企业间高效流转;加强重视非技术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工作,增加再教育和培训投入,增强失业人口再就业和低成本劳动力上岗能力;加强具有产业承接条件的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制造业配套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建设,吸引制造业向其梯度转移,就地消化富裕劳动力。
第五,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制造业成本优势削弱问题。加大制造业高端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优化企业生产线人机、人技匹配,着力提升行业劳动生产率;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将资源精准配置在创新能力强、管理效能高的行业企业,形成创新合力,激发核心技术突破性进展,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参考文献
[1] 辛永容,陈圻.中国制造业成本竞争优势预测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8).
[2] 张猛,冯虹.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
[3] 梁莉婷,丁得.中美制造业成本PK,中国优势不再? [J].南风窗,2015,(16).
[4] 郑猛,高元元.成本上升下中国制造业要素替代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4).
[5] 阳立高,谢锐,等.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12).
[6] 魏浩,李翀.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基本态势与应对策略[J].国际贸易,2014,(3).
[7] 李郑莹,孙丹.制造业物流成本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J].商场现代化,2014,(3).
[8] 谢清伦.制造业高成本的原因及降低成本的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9).
[9] 薛振宇.传统制造业强化成本优势仍有空间[J].现代国企研究,2014,(11).
[10] 李晓华.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上涨与利润增长并存”之谜[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12).
[11] 任晓丽.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措施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1).
[12] 魏浩,郭也.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及其国际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13,(8).
(责任编辑:黄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