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做了一双筷子
2016-12-01
今天,“文创”这个词汇亲切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情感世界。“文创”是一个有温度的词汇,它对应着愉快和富足,或许还有幽默和思念。文创产品兼具纪念品和生活用品的功能,更可以作为一个生活片断的注脚而被我们愉快地收入行囊,在往后的岁月里,不时激发我们甜蜜的回忆。
近年来上海设计、制造的旅游纪念产品,也在努力体现着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与现代性,东方明珠的雄秀、石库门的家常、外滩的开放与驳杂、外白渡桥的浪漫与优雅,都能给中外游客许多想象与留恋。但上海文创产品的开发并不令人满意,其中的旅游纪念品,在形式与档次上还没有跳出“小商品”的概念,城隍庙、田子坊等景点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几乎就是义乌小商品的“分店”。
上海是一座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最早接纳西方文明、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精神的城市,中国的第一盏电灯、第一部电梯、第一部电话、第一台留声机、第一部私人汽车,第一辆公共电车、第一架双翼飞机等,都是带有上海符号的题材。上海的文创产品,理应具有丰富的内涵。
去年与今年,上海旅游局与台北观光传播局共同举办双城“微旅行”体验活动,参与者多为作家、记者、旅游达人,我有幸应加入这个团队,并两度参观了台北松山文创园。
台北松山文创园的前身是建于1937年的松山烟厂,1998年停产,荒废了整整十年,直到“文创”这个词汇像魔棒那么一点,激发了它的新生命。
松山文创园比上海的田子坊、MT50、红坊都要大。在厂区外围建起了一幢现代化的兼具商务性质的创意大楼,内部则保留了老厂房的建筑和美丽的花园,除了经常更新的主题设计展,还引进了一家规模不小的诚品书店,在三楼四楼则云集了数十家创意产品小店、DIY工坊,当然还有几个餐饮区,这样的格局很受文艺青年的欢迎。
这里的手工作坊基本上都由年轻人主政,强调参与性和体验式,顾客可以亲手制作白银和宝石首饰,可以像意大利人那样学学吹制玻璃制品,可以做一件小时候玩过的木质玩具,也可以定制一只独一无二的皮包,一切都是艺术生活化的生动注释。去年去的时候,二楼正好有一个爱马仕皮革展,许多限量版包包摆放醒目,引起游客的大呼小叫。
金秋时节我们再访台北,台北朋友将我们引入一家木制品小店,体验了一把木工活:做一双桧木筷子。这家小店由兄妹二人创办,其理念就是让当代年轻人体验一下做木工活的技巧与辛苦,考虑到时间有限,他们为客人提供了毛坯和模具。对我这样一个曾经当过正宗木匠的人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一眨眼工夫,刨花飞舞,木屑四溅,一双筷子就“横空出世”了。但没有完,接下来的工序是打磨和抛光,然后用电烙铁在筷子上烫出自己的姓名或随心所欲的符号。最后一道工序真让我感动了:工作人员敲开一颗核桃,将核桃仁研碎后包进一小块纱布里,用渗出来的核桃油为木筷子上油——这是传统中国家具制造的最后一道工序,在大量使用化学油漆的今天,几乎已经失传了!
在旁边一家手绘扇子的小店里,我看到了不少孩子在团扇的扇面上写字画画,体验传统书画的美妙。我察看了一下扇子的质量,比起大陆来要差不少,就向店主建议:去内地购买宣纸版的团扇或芭蕉扇,会让孩子更真切地体验书画的快乐。
此外,还有不少中外游客聚在一起体验陶艺、造纸、刺绣等传统工艺,定制手工香皂和轻便服装也是一个“热门”。在互联网时代,创意产业如何抓住热点,强调手艺,对接生活,陶冶情趣,真是一门学问。
台北与上海,气质相近,人文相亲,在文创这档事上应该有很大的交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