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思考
2016-12-01王晓宇
王晓宇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其间学生表现出来的许多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与想法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而这些无法预料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往往就是课堂教学的契机,乃至是整节课教学的一个精彩亮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动态,用心捕捉、及时搜集、有效筛选学习活动中瞬间生成的,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生动情景和鲜活的课程资源,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使课堂走向动态生成,从而获得成功。
一、捕捉亮点,让“意外”在课堂中绽放
在学生的头脑中,总有着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在课堂中,他们也会浮想联翩,令教师措手不及。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学生的“奇谈怪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应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启迪智慧,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最终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探究能力的提高。
在我执教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一课中,当我进行到“我有话说”这一环节时,提问到:“在现实生活当中,侵犯他人肖像权的行为还时有发生,你还知道哪些恶意丑化和擅自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吗?”我预想到学生会谈一些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一些现象,但没想到第一个学生就答道:“今天王老师在课堂上使用了我的照片。”我首先听到这个回答时觉得这个称呼很熟悉,再一听,原来学生把我也说进来了。我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刚刚使用过他们的照片,没想到这个学生的反应如此迅速,而他提到的这种情况是否构成侵权也恰巧是我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要强调的不属于侵犯肖像权的内容。此时,学生都想听到我的解答,我心中一喜,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并没有马上纠正他的错误说法,而是向他们卖了一个关子,告诉他们说:“这个问题咱们暂时保留,同学们通过了解后面的教学内容自己来判断出他的说法是否正确。”学生显然都很想弄清楚我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都期待着学习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求知的欲望与思考的热情都很高涨。
在这里我没有用包办代替的方式直接告诉他们对与错,而是通过抓住学生在课堂上“标新立异”的回答,把其原本错误的答案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加以利用,让学生通过接下来的学习自己去探究、去思考,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符合学生的天性。正如雨果所说:“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的。错误犹如一种地心吸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并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并加以正确的利用,由此以引导学生反思并矫正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从滋生到成熟的发展进程,也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也更为精彩。
二、利用亮点,疑难由学生解答
叶澜教授曾提出过:“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在这个推动过程中,教育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是新的状态不断生成的过程。”因此,动态生成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预设,要因势利导,及时改变、调整预设的计划,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教学,从而获得成功。
在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这节课的最后“学以致用”环节,我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去掉了预先设计的习题,而是向学生提问道:“既然我们学到了这么多法律知识,解决一下刚才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吧,刚才有同学说了,我把他的照片放上去,侵犯他的肖像权了,同学们现在分析一下,这种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利用自己刚刚在课堂上所了解到的知识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因此,在这节课上,我根据课堂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利用这节课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学生前面自己遇到的问题,学生的疑问由学生自己解决,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这节课的最后,我没有舍弃掉课前的预设教案将达不到现在的效果。教师及时利用疑难问题生成符合学习实际的新教案,对课前设计有把握地调整和变更,充分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预设与生成也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充分地预设,是课堂教学走向成功的基础。但课堂教学又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一堂普普通通的新授课,让我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理解了预设与生成的互补关系。让我们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抹“花絮”,让他们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让课堂因生成而出彩,课堂因生成而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黄继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2]陈华忠.精心预设:让教学走向生成[J].辽宁教育,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