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南沙养鸽人
2016-12-01江卫阳
江卫阳
今年6月上旬,新华社记者一篇题为《灯塔·医院·农场——南沙岛礁见闻》的通讯作品吸引了我的目光。通讯的开篇这样描述道:茫茫南海深处,奔涌的浪头撞击着绵延的礁盘腾起片片浪花;灿烂的热带阳光下,一幢幢建筑正加紧施工。记者近日在美济、永署、渚碧礁上,看见建设者们正忙着为高大的灯塔进行内部装修;漂亮的永署医院里,正准备安装各类医疗设备;生态农场里,不仅蔬果飘香,鸡鸭鹅欢叫,鸽群更在海天间翱翔……
看了这篇来自南沙的最新报道,我思绪万千,情不自禁地想起1989年夏天在南沙结识的一个普通士兵,他也是我军驻防南沙后的养鸽第一人——薄洪合。
1989年6月下旬,我第一次到永署礁时,看到每当美丽的朝霞映红波涛万顷的南沙海面,永署礁上空,就会出现一群群和平鸽在欢快地盘旋、飞翔。后来,我在永署礁油机房,找到了南沙养鸽人——我军驻南海守备部队机电分队志愿兵、班长薄洪合。一天,薄洪合领着我参观了他的鸽群。只见十几间二层楼房的窗台上,一对对羽毛丰满的鸽子,亲昵地依偎在一起。薄洪合一边指点着他的鸽群,一边向我介绍他在南沙养鸽子的奇妙经历——
“1988年上半年上礁后,有个战友把从大陆带来的一对小鸽子交给我喂养。因为礁上的生活环境太艰苦了,不久,这对鸽子先是全身羽毛稀拉,接着翅膀发软飞不起来。渐渐地,都死了。”说到这里,薄洪合眼圈红了,“1988年10月,补给船终于给礁上捎来了12只鸽子,还捎来了两麻袋喂鸽子的稻谷。可是这12只鸽子来礁上不到10天,因为不熟悉这里的环境,两只飞走失踪了,两只飞到礁盘上淹死了。”薄洪合痛惜之情溢于言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在这里鸽子很难养。大陆到处有淡水,可这里鸽子无处觅淡水,只能喂它。每天早、中、晚,我都要用简易木梯,爬上爬下给鸽子添水、添食,添沙子。为什么还要添沙子?鸽子要吃沙子的,吃很细的沙子。吃了沙子,它才能产生蛋壳。这里没有大陆上的沙子,只好到礁盘上弄珊瑚沙,一点一点淘出细沙子,再用节省下来的淡水洗干净喂它。现在,礁上的鸽子已繁衍到36只。每天早上,大家都喜欢把它们轰起来,让它们围绕人造陆地上空飞一飞。大家看了快乐,我心里也有说不出的欢喜!”
来永署礁之前,薄洪合已是一个入伍10年的老兵,在海南岛一座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上担任海军某观通站油机分队代理分队长。他的家乡在河北盐山县农村,爱人带着一个4岁小男孩,在家乡耕耘两亩旱地。1988年上礁前,他本打算回去探家,帮妻子把两间四面透风的土房修一修。可是一道命令下来,他打起背包就到了南沙。
当时,南沙官兵到永署礁一次守礁时间是6个月,而薄洪合是1988年6月上永署礁的,到1989年7月已超过两次守礁时间。按守备部队换防计划,“八一”后礁上一批干部战士将回原部队。本来,薄洪合也是定下来要走的人,行装都打点好了。7月底,部队领导考虑到机电分队需要再留下一个业务骨干,找薄洪合征求意见。开始,薄洪合有些突然,他快3年没探家了,家里的房子还等着他回去翻修。可是他还是明确表示,自己是个共产党员,无条件服从组织决定。
1989年8月4日,我就要离开永署礁回大陆了,当我到油机房和薄洪合话别时,祝贺他“八一”前荣立了三等功。他动情地说:“原来,我老想着走后,这几十只鸽子谁来接着养?现在不走啦。这样也好,要不然,我还真有点不放心呢!”
后来,薄洪合直到1990年3月才从南沙回海南岛原部队。1992年8月,他结束在部队的服役,转业回到家乡河北盐山县,在盐山镇政府土地管理所工作。他是1959年生人,如今也57岁了。今年“八一”前,他在和我的一次通话中说,看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南沙岛礁见闻,他很激动。这些年来,他做梦都想着南沙。希望真的有一天,能带着孙子和孙女去南沙旅游观光,看看南沙新面貌。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各民族广大百姓中,有千千万万像薄洪合这样曾经的普通士兵。是他们年轻时舍小家、保国家的牺牲奉献,捍卫了祖国的神圣主权,换来了全国人民的幸福安宁。难忘南沙养鸽人,是薄洪合这个曾经的南沙守礁人崇高的家国情怀,让我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