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视角的医学生非临床专业学习动机探析

2016-12-01王睿

考试周刊 2016年89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医学生辅导员

王睿

摘 要: 在强调终身学习的当代社会,教育关注的不仅仅是成绩的获得,更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含内在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和自身的学习方式,学习动机是其中重要一环。医学专业学业负担较重,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较多,以非临床专业的医学生(基础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等)表现更为显著。本文通过焦点访谈的研究方法,以某大学的学生、导师和家长为访谈样本,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相关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从辅导员视角对于改善医学生(非临床专业)学习动机的策略加以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医学生 辅导员

当今社会强调终身学习,而医学专业尤甚。随着对疾病认知的不断深入,医学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充沛的学习能力和活力,以掌握医学前沿,在相关领域取得成就。因此,注重医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广大医学院校从教者的重要任务。人的活动受动机调节和支配,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促使活动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1]。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动机指引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学习是由动机引起的有目的活动,动机是学习的起点和动因。因此,本研究的研究主旨为学习动机。

笔者作为医学院校辅导员,接触到为数不少的非临床专业的医学生,例如基础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等,这些学生多为专业调剂,且未来不能从事医生职业,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本研究以这类学生为研究主体,对学生、导师、家长和辅导员等相关人群进行焦点访谈。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动机可分为不同类别,本研究采取来源分类法,从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进行研究。其中内在动机的访谈关键词为求知进取、专业兴趣、挑战性和学习动力;外在动机的访谈关键词为他人评价、同伴压力、追求回报、社会导向。通过访谈,本研究归纳如下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一、医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1.归因与自我效能感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原意指分析人的社会行为的原因,在动机理论中指人们对自己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理解和所作的因果判断。这种理解和判断反过来会影响人的行为选择,成为人的行为动机,所以归因论是从研究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的认知(理解、判断)探究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论[2],由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完善。影响学生是否愿意学习的冲动和激情中归因和自我效能感成为重要因素,它们决定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自我能力的评价。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完善了归因理论,从认知(特别是从思维和情感两方面)阐述。归因意味着寻求原因,对自身所做活动的预知性及对自身或者他人所做事或产生的结果被察觉的原因进行解释或推论的过程,分为自我归因和他人归因。学生经常会因为不同的归因产生对学习不同的态度,在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别人的反应这六个因素上,每三个因素构成不同的维度,产生不同效果的学习动机。如当学生把失败归结于自身方面的能力时,由于能力是不易改变的,容易使学生对作业产生低的成功期望,导致产生失败综合征,韦纳的归因模型见下表[3]。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由班杜拉提出,定义为“对产生一定的结果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效能感对形成习惯性低成就感的人来说影响颇深,甚至形成或者感觉到习得性无助,或者通过自身努力而由于受运气和任务难度的影响造成的失败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评定成为影响因素之一,效能感对已经习惯失败的低成就者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能帮助学生设定切实的目标,正确认识到自己如果适当努力就有能力(效能)去实现这些目标[7]。

医学专业学习学制长、课业负担重,以某校2015级基础医学专业为例,学制五年,总学分223分,其中专业必修课36门143学分,而同为理科专业的2015级物理学专业,学制四年,总学分140分,其中专业必修课13门43学分。并且医学学习以陈述性知识的记忆居多,加之医学学习对严谨的要求很高,各门课程给分极其严格。对于医学专业成绩相对不好的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学业的不理想,正确认识自己,寻找稳定的归因和树立自我意识自我效能感,是提升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在与成绩不理想学生的谈心中,经常能听到诸如“我没有学医的天赋”、“这次题目出的太偏了,完全不是我的复习范围”等抱怨。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客观地认识和利用自我效能,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

2.专业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的方式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的内在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而需要的满足又会引起更浓厚的兴趣。人对有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地探索,并且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心理[9]。皮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巨大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动因。对学习活动来说,兴趣是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对于感兴趣的知识、课题,学生总是主动愉快地探究它,无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都与兴趣有关。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拉扎勒斯等人的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使学生努力学习[5]。

非临床专业的学生多为调剂来到此专业,数据表明,某校2012级35名学生100%非第一专业志愿,部分学生是填报临床医学八年制未被录取的,此类学生家中多有医务工作者亲戚,对医学学习有一定兴趣,只是苦恼于此专业不能考取执业医师执照,不能从事临床医生工作。而大多数同学则是完全没有考虑过医学专业,而医学专业学习与大学之前专业知识相关度低,学习方法特殊——经常接触尸体、动物实验、大量陈述性知识需要记忆等都使这部分学生丧失对医学专业学习的兴趣,进而将注意力转移到电脑游戏等娱乐活动中,成绩进一步下降,更丧失学习兴趣,形成恶性循环。

3.家庭和社会背景

学生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具有独特性,不同的家庭与社会背景则有可能造就不同学生对待成功的期望,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往往处于自身熟悉的价值观、语言、行为等环境,并具有较高父母关注度的学生表现出对成功或完成任务的学习动机较大,而处于与生活环境迥然不同的文化领域的学生,比较难以适应环境,父母由于离得太远,对面临暂时困难的学生缺乏家庭支持和鼓舞,因此在学校的舒适程度不够,或完成挑战的准备不够,或对获得成功的能力自信不够等而造成此类学生在当下缺乏足够的学习动机[8]。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中,医患关系紧张、住院医师基地培训及青年科研工作者工作压力大物质生活水平偏低等现实因素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进而对医学丧失学习兴趣。

针对此三类影响因素,本研究从辅导员工作角度,进行如下思考。

二、激发与改善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1.内源性动机

内源性动机是源于兴趣、好奇心、求成的需要或自信心等个人特征的动机,所以激活与维持学生动机的根本策略是教师长期坚持培养学生求知、求成的需要,通过成功的学习经验又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3]。

(1)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实现自我价值和力求成功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高级需要,必须以爱和自尊等较低级需要满足为前提。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无论是选择将大量的时间投入网络游戏中还是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对于成绩差造成的压力都是很在意的,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关注。辅导员要多和这些学生交流沟通,多鼓励,对于年级较低的学生,可以通过回忆高中时的优异成绩等重新激发其学习成就感。此外,还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量表辅助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2)通过归因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效能感。

要增强学生对能力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必须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研究表明,通过归因训练,学生的不正确归因是可以改变的。心理学家已在归因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专门程序,对成绩不良且自甘失败的儿童进行了训练。基本做法是:教师进行内部归因示范,对学生在内部归因方面的认识予以系统强化,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成绩不良是由于自己缺乏努力的结果,进而增强学习信心。一个训练程序一般持续约一个月,先在某一学科上取得进步,然后促进训练效果迁移到其他学科。F·福斯特林于1985年回顾了15个有关研究,他的结论是:“只要给普通教师提供一些训练或自学的机会,他们便能改变自己学生的归因模式和成就动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归因模式的发展和变化[4]。

(3)探讨设立阶段目标,监督施行。

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之后,针对于专业学习,可以协助学生量身制定学习目标与计划。这些学习困难学生的基础多薄弱,对学习没有信心,可以将目标定的低些并拆分成阶段。比如开始时每周晚上出去自习三天、玩三天电脑,几周后过渡到自习五天等。学习成绩可以从不挂科,到达到C(GPA2.0),循序渐进,逐渐进步。在此过程中,辅导员一定要经常关心和督促,施以一定的外界压力协助学生逐步实现目标。

(4)利用学习动机迁移,挖掘间接兴趣。

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已有的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3]。本研究中的学习动机迁移,是将一门学科的兴趣迁移到其他学科,以及根据医学学科的特点,从现象中发掘知识点。考入复旦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有良好的知识基础,而医学学习不同科目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一定会有其擅长的科目,可以与他交流成功学科的学习方法,从中发现其思维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将这种思维运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

医学是研究人体本身的一门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打篮球受外伤了,可以在处理好伤口后与他聊一聊受伤后凝血的机制、免疫系统的防御和打破伤风针的目的等;女生热衷于减肥,可以鼓励她们研究左旋肉碱的分子结构和生物作用,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渐渐感到医学知识并非纸上谈兵,从而渐渐培养学习兴趣。

(5)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认可所学的专业,更有利于寻找学习的动力。可以通过搜集公布专业相关的正面信息,与学长学姐座谈,以及组织学生共同关注医学领域中的优秀人物的事迹来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同感。

2.外源性学习动机

(1)与任课教师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状况。

了解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教师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的进度,使用合适的学习策略完成学业任务[3]。

辅导员可以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定期进行小测验并及时反馈,一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二是调整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策略,从而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本学期《生物化学》课程实施每两周一次的网上小测验以来,期末考试中本届学生的不及格率明显低于之前几届学生。

(2)适当利用表扬和奖励,与家长联动。

根据赫洛克(E.B.Hunlock)的研究,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表扬和鼓励的作用大于批评和惩戒[6]。但Deci研究发现,金钱奖励可以削弱学生解题的内在动机,因为获奖的体验使人把活动的控制源从内部(因为问题有趣而解题)转向外部(因为可得奖而解题),所以学生认为是为获奖而从事活动,自决感降低,学习动机减弱。研究发现,奖励具有传递两种信息的功能,当奖励传递控制行为的信息时,人就感到为奖而工作,自决感降低。当奖励表达能力信息时,人就产生能力感,动机水平提高[5]。

在运用奖励和表扬时,应该注重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奖励是对其学习能力和学业进步的认可和促进,而并非学习的目的所在。多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进行发掘,有利于促进形成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学生在入大学前,深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刚刚满20周岁,某种程度上尚未完全独立。因此学校可以与家长联动,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到学生的在校学业状况,另一方面辅导员可以知晓学生的成长环境,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谈心和指导,从而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

(3)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

社会文化对于学习动机也有深厚的影响,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有利于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奖学金的颁发,经常进行小型的知识竞赛和创造学习型宿舍等活动都可能在营造班级学习氛围中起到作用。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作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决定新的学习速度快慢。通过同化过程,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生成新的认知结构。本研究对于非临床医学专业困难学生学习动机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希望在理论成熟后运用于辅导员工作实践,有效帮助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渝川,王卫红,张庆林.中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结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62-72.

[2]张爱卿.动机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郭德俊,马庆霞.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任务中心教学模式[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63-67.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第3版).2004.

[5]薛贵,董奇,周龙飞,等.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6-11.

[6]刘瑞光.论动机与学习[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1-63.

[7]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8]夏凌翔,张世宇,王振勇,万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结构分析[J].青年研究,2000(9):27-32.

[9]卜荣华.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7-119.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医学生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来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