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从记忆开始
2016-12-01张锐锋
张锐锋
世界是因记忆而存在的,如果没有记忆,这个世界与我们的关联就会减少,我们也就沦为条件反射式的动物存在,我们也不可能建立辉煌的人类文明。我们是最重视历史的民族,从三千年前,我们就开始记录我们的生存活动,积累我们的集体记忆。所以当历史学家研究中国历史的时候,发现我们拥有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有着各种精细的历史细节,以及各种丰富的民间野史——如此众多的记忆资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和习俗个性。我们并不是一下子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文化演变和记忆储存,不断进行历史信息搜寻和分析解读,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形态和社会结构。我们的性格特征中有着深刻的历史记忆基因,我们在看似不经意之中接受了记忆给我们的命令,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
个体的记忆也是这样,不同的个体记忆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经验,并在这经验的背后,有一个隐秘的认知结构。这让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一个抉择,都是经由长期积累的信息演算而做出自己认为的最好决断。这种记忆对于生活的介入,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无论怎样挣扎,都不可能逃脱记忆的支配。
对于一个文学工作者来说,他所写的一切基本上来源于记忆。即使是虚构文学,也同样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没有这些个体的记忆,一切虚构都失去了活力。张卫平的新作《心中的菩提树》就是一部关于记忆的书。他写自己的个人感受,总是从记忆中找到一些对他来说重要的生活细节,从而看到这些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思想,就像医生观察一张X光片一样,生活是有骨架的,它不是现象的堆积。可以说,每一个生活现象,都是关于自己以及世界的寓言。只是由于我们记忆的深度和广度的局限,很多意义非凡的记忆流失了,剩下了我们能够记住的东西。
张卫平的这个散文集,是从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筛选出来的。一个农夫要筛选出质量和品质上乘的种子,是需要一些技术手段的,也需要他的记忆和经验铸造出来的尖锐眼光。他从偶然观察到的韭菜宿根的事实,看到经过风雪严寒之后的顽强生命力,也看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朴素的生活理念从十分平常的植物中提炼出来。《淡黄色的月亮》中,他看到了生命历程与月亮阴晴圆缺之间的相似性,其实曲折的生活就是常态的生活。他也从记忆中搜寻从前乡村生活经历中的各种人物,既有身边的亲人,也有同学和朋友,还有那些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留存在记忆深处的人物形象。
他的九龙湾、书房院和大槐树,他眼中的姥娘、英姑、二舅、岳父、张十二哥、石六旦老师、冯先生、民间说唱艺人福牛、牧羊汉子等等,他记忆中的人物一一登场,演出了一场不同寻常的盛大戏剧。其中既有朴实的劳动者的经典形象,能说会唱的乡村艺人,以及具有坚强个性、又有人性中柔软一面的普通人。这里有悲剧命运的承受,也有特殊年代的荒诞语境中人的真实情感,还有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的爱情……
记忆在写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唤醒了灵魂中沉睡的激情,演绎了一个时代的乡村故事,提供了社会断面上截取的景观样本。我注意到,张卫平在写作取材中不满足于单纯的个人记忆,还将发生于故乡的集体记忆收入自己的宝囊。他将这样的记忆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记载、实物遗存,另一部分是民间记忆和传说。只有这两条河流的汇合,才会有真实的历史激流,才会有河柳绕岸、花分一脉的生动历史镜像。
故乡矗立的雄浑的雁门关以及发生在雁门关的英雄故事,还有1600年前的慧远大师、明代军事家和文化学者张凤翼、孙传庭,以及后唐时代的青年英雄李存孝等等,尽管这些历史人物的人生传奇是由一系列资料构成,但其中也足以看出作家的理想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激情。历史的演出并没有完全谢幕,而是经由文字得以复活。
如果历史仅仅是一些发黄的史书,它就仅仅是躺在纸面上的骨骸。只有民间的历史记忆才能赋予它血肉。这些民间传说和记忆也许并不准确,但它是鲜活的、生动的、具有质感的和传神的。性格倔强、自尊和坚守爱情的王家戏班中的名角十二红,忠于职守、主持公平正义、捍卫公序良德的纪知事,有着儒家情怀、举止优雅、坚守民族大义的石先生和在悲歌中愤然赴死的贾先生,既具有传奇色彩,也具有典型的文化象征意义。它所表达的是民间理想和大众对传统道德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1954年,日本生态学家Syui ti Moyi开始了一项长达60年的实验,他将果蝇用黑布罩起来,经过61年后,繁殖了1500代,发现这些果蝇的后代发生了数十个基因的变异,它帮助这些果蝇后代适应完全黑暗的生活。但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那就是,这些果蝇仍然保持着先祖的趋光性。很多历史事实已经被遮蔽了,就像这些果蝇一样沉浸于黑暗中,但它仍然有着和生命一样的趋光性,张卫平的这部散文集将历史的趋光性点燃了,并用记忆为我们提供了一束明亮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