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生产不等于智能生产
2016-12-01
富士康机器换人只是制造升级,只要我们的制造业还视众人为一人,它就还是传统的制造业。“未来制造”应该是基于个体数据采集、分析的个性化制造。
国庆期间,全球最大代工厂富士康“机器换人”计划加速,每年有上万机器人投入使用,江苏昆山工厂已裁减6万名员工。朋友圈有不少人评论说,未来已来,这就是“智能制造”的时代。
机器换人确实是制造业的一大趋势,但却不是未来制造业的最大特点。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开始,讲的故事就是机器如何换人,昨天的灯火通明、三班倒,今天的黑灯工厂,只不过“换”的规模不同而已。仅仅把“机器换人”等同于“智能制造”,是一个正在流行的大众误解。机器换人只解决了效率与成本的问题,所沿袭的仍是大规模工业生产的传统思路,只是实现了自动制造,而非智能制造。
例如富士康,不管其生产流水线有多先进,取代了多少人工,其制造的iPhone仍是万人同款。如果说这就是智能制造,也未免太过低级。富士康的机器换人,依然只能归入传统制造业的范畴。
真正的未来制造,或者说智能制造,一定是可以满足人类个性化需求的制造。要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就必须有个性化的数据。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数据采集、分析,无论高矮胖瘦、四肢长短,都可以照顾到,充分体现了对每一个人的尊重。
例如鞋,世人脚形千千万万,合不合脚当然只有自己知道,如何才能让制鞋商也知道呢?
掌握足够的人体数据,是缝制合脚鞋子的前提。手工作坊的方法是拿张纸临摹下脚形,而传统制造业的应对办法是采集尽可能多的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制作一系列版型,将之标准化。为了收集数据,江苏无锡一家衬衫生产企业曾在当地菜市场门口立起招牌,雇佣大学生用身高体重测量仪免费为路人测量身体。
这种原始、人工的数据采集方式正被新的技术颠覆。
日本DreamGP公司研发了3D脚形自动测量仪“CUTE”,用户从开口部分伸脚进CUTE,在其内部,激光器能15秒内测量一只脚的3万个数据点,包括脚长、脚宽,甚至拇指外翻角度等数据。据此,“内底专用切削机”15分钟就能加工一只合脚的内底,而以前用石膏模具制作内底,最短也要1周的时间。
数据收集技术的普及、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让传统工业站上了一个更广阔、更精细、更个性化的空间。这其实是传统手工作坊的量身定做和现代化生产的一种结合,因为有了自动化生产和数据的“联姻”,这种在200多年来长期存在的效率和个性难以兼顾的矛盾,第一次有了解决的可能。
所以不是换上机器人,就能迎来智能时代。只要我们的制造业还视众人为一人,它就还是传统的制造业,未来的制造将更尊重人的差异性。个性化制造,才是真正的“未来制造”。相比于机器换人在大工业生产时代的最后绝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人有千万面,需求千万种。可以想象,人类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犹如隐藏在海底的冰山,非常巨大。只不过受制于上百年传统制造的局限,它一直被静静地压抑在海面之下。随着个性化数据采集的出现,个性化消费的需求将会大规模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