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东乌珠穆沁草地的生态保护研究

2016-12-01陶丽娜

西部资源 2016年5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

陶丽娜

摘要:东乌珠穆沁草原是欧亚大陆温带草原的东翼,是全国四大天然草原组成之一,对于整个华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人为原因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东乌珠穆沁旗近几十年来草原生态系统不断恶化,主要表现为草地退化、沙化和盐渍化现象日趋加重。维护草地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东乌珠穆沁旗面临的重要任务。天然草原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牧民稳定增收的基本保障,如何在草原生态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建设草原的问题日趋重要。本文提出了东乌旗草地退化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对于东乌珠穆沁旗草地的生态保护对策。

关键词:东乌珠穆沁旗;草地退化;生态保护

东乌珠穆沁旗是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西麓,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地理坐标东经115°10′—120°07′,北纬44°40′—44°46′。东乌珠穆沁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中部,海拔在800m~1500m之间。区域地貌类型以高平原为主。东乌旗的地形是北高南低,北部是低山丘陵,南部是盆地,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因为是高海拔和中、高纬度的内陆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寒冷风大,夏季水热同期。年平均气温为0.8℃~2.5℃。东乌珠穆沁旗降水每年主要集中在6~8月份,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年均蒸发量在3000毫米以上,是降水量的7.5倍;日照时间年均2975小时,太阳辐射强烈,湿润度0.1~0.4;大风日数多,平均风速3.6m/s。东乌旗地表水总量为1.17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1.023亿m3/年,可开采量为1.46亿m3/年。水资源总量占全盟的31.8%。全旗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面积达6917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占天然草场总面积的95%。全旗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明显,由东向西依次有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非地带性土壤有沼泽土、草甸土、风沙土。乌珠穆沁草原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北部,总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是全国最为典型的温带草原。草场类型有低山丘陵草甸草原、山地草甸草原、半荒漠草原、河泛地湖盆低地草甸草原等几种类型。矿产资源蕴藏量较大,主要有煤、铅、铁、莹石、大理石等。林区和草原有蕨菜、菌菇、黄花等特产和知母、黄芪等200多种药材,有百灵、野鸡、天鹅、鹿、狍子、旱獭、黄羊等多种珍禽异兽。截止到2009年,东乌旗已探明8大类型矿产,28个矿种。拥有小坝梁、朝不楞——查干敖包——白音呼布、乌兰陶勒盖——奥尤特——海拉斯三条有色金属成矿带,额和宝拉格、乌尼特等煤田。地处石油资源极其丰富的二连盆地的阿尔善凹陷区,境内乌里雅思太和白音都兰坳陷的次一级凹陷中形成的石油储存量达3574万吨。额吉淖尔湖的盐储量达2300万吨、芒硝储量达3700万吨。东乌珠穆沁草原是欧亚大陆温带草原的东翼,是全国四大天然草原组成之一,对于整个华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1. 东乌珠穆沁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东乌旗天然草场退化、沙化面积已经发展到4600余万亩。每年风沙造成的天然草场退化面积达1.5万亩左右,周边环境形势日趋严峻。草原的退化和沙化侵蚀使得东乌旗草原基质逐渐活化,这造成天然草场可食牧草的成分已减少30%以上,具有优良品质的牧草产量平均下降45%左右。由于连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牧草返青迟缓,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草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较,植被的平均高度已下降到现在的25cm,覆盖度仅为20%~40%,草原植被急剧退化。牧草的盖度和高度均降低40%~70%。东乌旗草原的生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些破坏因素使草原本身不能自我维持完善的状态,也不能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自2000年以后,蝗虫灾害持续爆发,年均成灾面积已达800万亩以上。随着草原的退化、沙化,鼠害面积每年达200万亩以上。这已经对草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草地退化加重了虫鼠害,而虫鼠害的发展加剧了草地沙化,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至2005年,东乌旗天然草场退化面积达到3443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54.2%。气候旱化、降水量减少对于本来就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不仅草地当年的生产能力锐减,也会给翌年更新萌芽造成极大的困难。

2. 东乌珠穆沁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影响因素

2.1 粗放经营,靠天养畜

长期以来重利用,轻建设,投入太少,致使畜牧业基础设施极差,基本草牧场建设迟缓,人工草场面积极少,草地畜牧业长期以来没有摆脱靠天养畜状况,相当部分仍处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状态。由于草场建设差,不能提供必备的冬春饲料,抗灾能力弱,一旦黑灾、白灾发生,常造成牲畜大量死亡。草地的粗放式经营,使得草地生产力很低,资源效益不高。

2.2 过牧超载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东乌旗地区草地畜牧业以家畜头数增长为主要目标,家畜头数逐年增加,单位家畜占有草地面积却逐渐缩小,加之投入少,东乌旗地区草场经营状态仍处于掠夺式经营,这种经营模式不仅会造成草地生产力逐渐下降,还会导致土壤的沙化。长期下去,生态环境会加剧恶化。在过度放牧的情况下,因牧草被长期啃食和践踏,牧草不能正常生长,不能完成生长发育期。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就会造成优良牧草、可食牧草产量大量减少或消失。

2.3 风蚀

草原生态区风的活动十分频繁,风力也较强,特别是春季大风,造成损失也大。东乌旗每年被风刮剥掉的土层可达10毫米以上,被风吹杨的表土和沙粒又掩埋了草地的同时,有些地方还会造成流动沙丘的迁移。

2.4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

随着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幅度上升,也增加了温室效应的强度。近20年,全球变暖已经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异常,对草原生态区来说,主要是干旱、洪涝、酷热或严寒等灾害,加剧了草地的退化、沙化和盐渍化。

2.5 毁草开垦、耕地沙化

东乌旗草原生态区是地处800m~1500m左右的高原地带,具有气候恶劣,干旱少雨风沙大,地下水贫乏,土层薄,易沙化等特点。从生态学上讲,牧区只宜放牧,不宜农作,这是历史经验的客观总结,也是对自然显示的科学结论。急剧增加的人口为了开垦草地,结果造成了开垦区和开垦区周围大面积草原的退化和沙化。据测定,每开垦1亩草地,就会导致3亩草地的退化,成为放牧、农作均不宜的荒漠或沙地。

2.6 乱捕滥杀野生动物

由于非法捕猎活动,东乌旗草原野生动物加剧减少。草原上常见的雀鹰、雕等猛禽也由于乱捕滥杀而成为稀有鸟类了。由于天敌数量的减少,一些草食性鼠类的种群数量有扩大的趋势,在繁殖高峰期,往往造成严重的危害。

2.7 矿产资源开发

东乌旗蕴藏着多种矿产资源。很多地方在开采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其他污染物造成草原的污染和破坏;有些矿产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水,由于没有配套的引水工程,直接抽用地下水资源,显著加剧了草原人畜用水的紧张局面,也增加了草原的旱情,加速草原的退化。

2.8 道路的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草原上的交通运输工具朝着机动化发展,而相应的公路建设跟不上机动车辆的增长速度,造成草原上纵横交错的土路的急剧增加,造成大面积草地土壤层的紧实度增加,成为寸草不长的不毛之地。这也加剧了草原的退化,而这种破坏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3. 东乌珠穆沁草地生态保护对策

3.1 以草定畜,合理调整载畜量

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草地上能够饲养家畜的数量(或头数)称为载畜量。载畜量的增加会导致家畜个体的生产力下降,而单位面积草地生产力增加。但是,当载畜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草地植物在过度利用下生长发育受阻,优良牧草逐渐丧失生机而出现草地生产力的大幅度下降,单位面积草地的畜产品生产力的增加将不能弥补个体生产力的严重下降,从而出现家畜个体生产力和单位面积草地生产力同时下降的现象[6]。也正是由于增加载畜量后,单位面积草地生产力有一个增加的过程,使得载畜量过高,成为长期困扰草原畜牧业生产、稳产、高产的主要问题之一,成为草地退化和沙化的重要原因。

在制定适宜载畜量时,除了考虑草地植物生物量之外,决定草地可利用生物量多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利用率问题[6]。不同草地类型植物生物量和利用率不同。退化草地和荒漠草地视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安排适宜载畜量的50%以下,以便休养生息,恢复植被。

在目前普遍超载过牧的情况下,科学地控制草地载畜量,减轻草地的放牧压力,是维持草地植物群落稳定和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在适度的载畜量下,放牧家畜和草地植物在长久的协同进化中形成的互惠共生关系才能得以维持和发挥。

3.2 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种质资源

打击非法捕杀和采挖行为,规范合理利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履行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有关条款之规定和义务。严禁乱捕滥杀和滥挖乱采行为,明确对相关责任人和犯罪分子的处罚和制裁条款。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为了有效地维护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种质资源,必须严格执行草原自然保护区制度,加强草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并逐步增加草原自然保护区的数量。

3.2 严禁开垦草原,实行退耕还草,恢复草原植被

确定草原的使用范围,制定严禁开垦草原的制度,严惩擅自开垦草原、破坏草原的违令者。对已经被破坏的草原植被,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草原植被。加强小城镇建设,执行生态移民政策,多渠道妥善转化牧区的农业人口,减轻牧区的人口压力和人畜矛盾。同时,根据草原生态区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控制人口,确保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从生态科学的角度对待和管理人口的无序流动。

3.3 因地制宜地发展多样化的经济模式

根据东乌旗草原生态区的特点,开展多样化的畜牧业经济。重视草地的第二生产力的提高,加强畜牧产品的深加工,发展草原生态区地方经济,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强草原旅游业等资源的开发,增加非农业收入,减轻放牧地人畜矛盾和草畜矛盾。

3.4 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草原执法队伍建设

法律法规建设:1985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指定了本地区的草原管理规章制度。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草原的管理、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草原法》颁布以后,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都建立了草原监理所等草原执法机构,在草地资源管理保护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应该进一步重视执法队伍的建设,加强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从培养人才、机构设置、运转经费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其有效发挥法制管理的威力,严格执法。有效地保护草原,发挥其生态功能,促进农牧业发展,实现草原的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胡永祥.东乌珠穆沁草原生态建设及成就[M].草原与草业.2013,04.

[2] 包学明,春花,金国.东乌珠穆沁旗草原生态系统变化浅谈.内蒙古草业.2009,01.

[3] 杨文辉.基于GIS东乌珠穆沁旗草原生态工程信息系统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5.

[4] 能乃扎布.牧区防灾学[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161—176.

[5] 刘青松.生态保护[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67—78.

[6] 赵钢,许毅红,赵明旭,杜秀武.草原区沙地放牧草地合理利用途径.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2.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长江经济带发展需全流域管理
贵州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动初探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