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自治区七地村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2016-12-01刘显正高丙志张越

西部资源 2016年5期

刘显正 高丙志 张越

摘要:七地村铅锌矿赋存于二叠系下统大石寨组及其与哲斯组变质粉砂岩的接触带两侧,受近东西向的小型断裂控制;矿体规模较小,连续性较好,由上到下有尖灭的趋势,由浅部向深部厚度变薄。矿体为半隐伏状,埋深不大;矿体属于中低温热液矿床。

关键词:七地村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中低温热液矿床

前言

内蒙古七地村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部,在长期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体制、多机制、多期次的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较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同时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物、化条件,在本矿区周边形成了许多重要的铅、锌、铜等金属矿产和萤石等非金属矿产。已发现较大规模的矿床有三地多金属矿、三窝铺铅锌及萤石矿、浩布高铅锌铜矿等。

1. 地质背景

七地村地处内蒙古——大兴安岭南西侧,属突泉-林西华里西、燕山期铁(锡)、铜、铅、锌、银、铌(钽)成矿带(Ⅲ6),大地构造处于华北板块北部镶黄旗——赤峰火山型被动陆缘之克什克腾旗早古生代增生陆缘,区域古生代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内蒙古草原地层区,赤峰地层分区,地层以浅海相沉积岩及火山岩为主;中—新生代地层区域属滨太平洋地层区,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乌兰浩特——赤峰地层小区。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二叠系下统哲斯组二段、大石寨组,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新近系汉诺坝组,第四系上更新统乌尔吉组及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七地村地区铅锌矿主要含矿系为二叠系下统大石寨组及哲斯组中,大石寨组岩性以中酸性熔岩和凝灰岩为主,局部夹正常碎屑岩,碳酸盐化发育,石英脉发育,哲斯组岩性为灰绿、灰紫色粉砂质板岩和变质粉砂岩互层,具绿帘石化和纤闪石化。

2.2 构造

矿区内构造较发育,分别为东西向和北东向,是区内较为有利的储矿构造。据实地测量,区内断裂构造有2条,编号分别为F1、F2,其中F1为一近东西走向的正断层,断层倾向6°,倾角85°,长约200m,沿断层见有一断层破碎带,岩性较杂乱,见有泥质板岩、凝灰岩等。

断层F2为推断断层,据地表偶见的擦痕和小型褶曲,推断其走向为33°,长约300m,由于表面覆盖有大量破碎岩块和松软沉积物,故无法得知断层具体性质和测量其具体倾角。断层两侧岩性无明显变化。

2.3 岩浆岩

矿区内火山岩出露较少,在北部出露小面积的白音高老组凝灰岩。具体为灰白色晶屑凝灰岩、灰白色凝灰岩,局部表面风化较严重,呈黄褐色,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基质为石英,岩屑为火山碎屑,固结密实。

3. 矿体特征

七地村矿区已发现铅锌多金属矿体3条,其中最大矿体为Ⅰ1号矿体。

Ⅰ1号号矿体走向276°,倾向北东,倾角82°~86°,矿体呈板状,厚2.1m~18.69m,平均厚10.4m。矿体上富下贫,上部以铅锌为主,下部以锌为主。矿体由上到下有尖灭的趋势,由浅部向深部厚度变薄。平均品位:Pb0.77%,Zn1.46%,Pb+Zn2.23%。该矿体位于二叠系下统大石寨组凝灰岩及大石寨组凝灰岩和哲斯组变质粉砂岩的接触带上,矿体以填充方式赋存于凝灰岩及接触带两侧。

4. 矿石质量特征

矿区内三条矿体的矿石特征基本相同,矿石结构以它形晶粒状、半自形粒状、交代残余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主要为稀疏浸染构造。主要金属矿物成分:方铅矿、针铁矿、赤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毒砂等。

主要金属矿物特征:

方铅矿:白色,不规则残余粒状(被次生矿物交代),均质,大小<0.1mm,零星分布。

针铁矿:灰白色,不规则假象粒状,均质,粒度大小<0.2mm,零星分布。

赤铁矿:灰白色,半自形板条状、粒状,非均质,大小<0.15mm,零星分布。

闪锌矿:中粒-细粒状,粒度明显小于方铅矿,部分闪锌矿内存在大量杂志包裹体,在矿石中的嵌布关系较复杂。

黄铜矿:淡硫黄色,不规则粒状,粒度大小<0.03mm,零星分布。

毒砂:白色微带黄,半自形粒状,非均质,粒度<0.15mm,零星分布或被针铁矿交代呈残余状。

1. 下二叠统哲斯组(LowerPermian Zhesi fm.);2. 矿体(ore body);3. 钻孔(drill hole)

5. 围岩蚀变

区内所见蚀变类型主要有纤闪石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硅化、钙化等,矿化现象有褐铁矿化等。主要分布于哲斯组二段粉砂质板岩、变质粉砂以及大石寨组凝灰岩中,本区蚀变、矿化现象具有面状和带状分布的蚀变特征,其中带状分布可能与断层构造有关,而面状分布与哲斯组二段的粉砂质板岩、变质粉砂岩直接相关。

6.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西拉木伦河东西断裂是区内主要构造带,伴随的次级断裂总体走向北东南西向,主要发育于二叠系哲斯组和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中,为主要的导、储矿构造,其次为北东及北西向的裂隙带,均为主要的储矿构造。各种构造形迹主要形成于古生代晚期,控制了区内的总体构造带和地质体分布,燕山期主要表现为大规模的岩浆侵位和继承性的构造活动,不同构造活动序列和规模对地质与矿产有控制及后期对先存构造的改造。

矿区内Pb、Zn矿体主要产于二叠系下统大石寨组地层中,其次产于哲斯组变质粉砂岩中,矿体赋存于近东西向的构造破碎带里,矿体呈脉状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

通过一系列地质工作及成果分析,初步总结归纳出本区的找矿方向和下一步工作重点:(1)本区主要成矿元素为Pb、Zn、Ag、W、Sn、Mo;(2)地质人员在矿区内做了大量的物化探工作,物探结果显示,在矿区断裂构造位置,极化率出现梯度变化,基本呈凸起的齿状,电阻率则表现为相对低值的梯度异常,呈下凹齿状,形成一个极化率和电阻率梯度变化的交点;化探方面,在断裂构造处可圈定一处化探异常,主要异常元素为Pb、Zn、Ag,其次为W、Sn、Mo、Sb、Au,其中Ag、Pb、Zn元素异常规模和衬度较大且浓度分带达4级。Ag、Pb、Zn元素套合较好,并且浓集中心明显,峰值较高。(2)本区的硅化、褐铁矿化等蚀变矿化的分带特征、地质构造现象以及大石寨组地层特征,是寻找铅锌银多金属矿的标志之一。

7. 找矿远景

该矿区属于新发现的铅锌矿区,根据在预查阶段勘查的情况来看,该矿区的延伸有一定的长度,通过预查初步确认了矿体等产状的基本地质特征,对指导矿区周围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文国.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11.

[2] 李好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马架子幅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分幅说明书[M].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2013.3.6.

[3] 邵厥年,陶维屏.矿产资源工业要求手册(2012年修订本)[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2.

[4] 陶则熙.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哈达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J].地质找矿论丛,2006.10,21(增刊).

[5] 李振祥,谢振玉,刘召,李淑果.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花敖包特银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J].地质与资源,2008.12,17(4).

[6] 牛树银,郭利军等.内蒙古白音诺尔铅锌矿的成矿作用与找矿预测[J].西部资源,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