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移动UGC视频采集云平台原型系统介绍
2016-12-01郭鸿飞
郭鸿飞
(新华社技术实验室,北京 100803)
新华社移动UGC视频采集云平台原型系统介绍
郭鸿飞
(新华社技术实验室,北京 100803)
1 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发事件报道特点
如何适应微时代的突发事件报道,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经过分析,除了以往突发事件报道的特点外,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有两个条件是以往所不具备的。
一是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大量存在和传播,即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符合新媒体交互性强,个性化强的特点,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转变。
二是4G时代到来,移动上网带宽的大幅度增加。这将会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其中最有前景的要数对网络带宽依赖较大的视频类应用。4G对新华社而言,应当是一个借力移动互联网视频实现新媒体弯道超车的好机会。视频是4G时代内容消费的重点,这其中会以即拍即传视频和社交自媒体为主。
2 “融合”创新,贴合新媒体传播规律
在新媒体的战略布局中,新华社并不占据太大的优势,缺乏有影响力的信息产品,缺乏直接面向受众的渠道和终端,借助这两个新出现的有利条件,我们提出“微时代”突发事件报道的融合之路,这里所讲的融合,一是内容的生产者与受众相融合,即UGC在生产内容的同时,也成为其他内容的受众,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运营”用户,以使他们对新华社产生信赖感与情感链接,进而刺激UGC进一步提供内容;二是采集终端和接收终端相融合。即利用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第一时间在完成内容采集工作外,可以通过手机观看其他用户生产的内容以及其他新华社信息,随时了解事件发展,并在受众间产生互动和传播,甚至可以根据受众的要求来选择镜头方向;三是专业内容生产和用户内容生产相融合,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微时代”突发事件报道的内容生产者由“PGC(记者)”与“UGC(非专业记者)”共同组成,以“突发事件”为核心,从不同角度表达观点,创造可能的舆论热点。“PGC”在新媒体时代有可能成为拥有万千粉丝的意见领袖,他们可以借助新媒体UGC平台成就个人及新华社的声望,增加受众黏性。考虑到“微时代”的特点,除了竞争“独到观点”外,还应当在非正常舆论热点上进行疏通与引导,依托专业记者与忠实粉丝建立“微链”传播矩阵,通过“新建热点”和“去热点”消除非正常热点,来实现舆论的高效引导。
3 移动UGC视频采集管理云平台原型系统
通过以上“融合”观点和对新媒体运营生态的考虑,结合技术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我们设计了一套“移动UGC视频采集管理云平台及应用”,目标是集LBS定位、文字、语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移动流媒体即时通信系统和社交系统。它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接入互联网云平台,为受众提供以“事件”为中心的信息服务,为新闻记者(PGC)报道指挥、调度、采集、发稿提供可视化位置服务和移动流媒体通信服务。对UGC用户开放除调度外的所有接口服务,并支持直播信号接入微信,微博,google+等社交网络。
该平台主要分为客户端和Web控制台两部分内容,平台的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是基于弹性云计算3层架构,实现了应用软件Web化、服务功能模块化、计算资源虚拟化。
平台服务器主要由Web服务器、即时通信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CDN)和其他应用服务器等构成。各个应用服务器之间信令主要采用标准的HTTP/TCP/UDP协议,分别为客户端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各个服务器和所支持的客户端之间存在对应的适配接口,已经通过标准协议集成到服务器侧或通过插件形式集成于客户端,并且提供API调用便于二次开发。
图1 移动UGC视频采集管理云平台
3.1 移动UGC客户端
客户端用户登录后通过移动云平台Web服务器进行对接验证,区分PGC和普通UGC的身份,甚至是根据UGC积分授予不同权限,例如直播延时与否,直播开放程度等,普通UGC用户的信息则可直接存放在用户数据库,可用于用户上传内容的统计分析和积分权限管理。开放、与受众互动、强调用户体验是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的主要特点。
(1)视频实时采集功能。UGC手机客户端界面,将视频(录播+直播)、拍照(即拍即传)、定位都集成到一个操作界面。用户可方便进行“本地录播”与“在线直播”切换。
(2)媒体编辑发布功能。用户对“本地录播”拍摄的视频图片和进入手机“媒体库”进行预览、简单编辑后再做发布处理,可发布到总台,也可分享到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对“在线直播”的视频可提前进行观看权限设置,也可结束后转入“发布”页面进行权限设置、删除等操作。
(3)即时通信社交功能。除传统的文字交互和评论、投票等功能外,用户还可方便对总台发起语音呼叫,与在线好友的手机进行以下互动:文字聊天、IP电话、视频对讲(单向视频+双向语音)、双向视频通信。
(4)视频内容服务。UGC用户在直播或上传视频内容后,还可以看到与采集内容相同类别下的其他视频内容,例如同一突发事件中的PGC采集内容等。其他类别的视频内容也可以在视频或直播大厅内进行搜索和观看。
3.2 Web控制台
Web控制台可以方便地通过URL链接整合到现有媒体采编系统,实现完美对接。
(1)主要功能列表
表1 Web控制台主要功能
(2)直播调度界面。该界面可根据在线记者做实时语音调度和现场视频指挥,记者或用户可在现场通过手机将音视频实时直播到网上。控制台可与之实时互动和实时转播。如图2所示。
(3)用户管理界面。可创建部门小组名称、创建帐号(可与现有总社系统用户数据库对接同步)、把员工放入不同的部门实现小组管理,新闻记者在外采访时的轨迹行踪将按照自定义的图标实时动态呈现在地图上。
图2 直播调度界面
(4)视图检索界面–UGC采集内容管理。管理员可在此“视频大厅”,“图片大厅”界面对来自UGC视频、图片内容,按照时间、作者和关键字检索和预处理。经常提供有价值内容的作者作为读者“专栏作者”给予大V关注,可在“空间”界面进行处理。
(5)媒体发布管理界面–PGC采集内容管理。管理员可在“空间”对自己部门员工(外派记者)发布的内容进行审核,编辑和发布。也可在站内转发给同行或上级评审,或站外转发到微博、微信等公众账号。
(6)与传统视频演播系统对接。为了满足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来自移动UGC云平台的网络音视频流的播放控制是由Web控制台来完成“多路控制和解码”信号输出。该输出信号需要转换成SDI信号,以便接入新华社现有的HD-SDI视频矩阵演播室使用,实现与现有视频业务系统的无缝融合。
该方案将Web控制台[多路控制+多路解码]放在演播室,增加一个VGA→SDI音视频转换器,接入演播室HD-SDI视频矩阵即可与现有系统对接。Web控制台使用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PC或者工作站上的主流浏览器(IE,Chrome)作为视频播放平台,以网页端控制选定相关的视频在网页播放器解码后输出音视频,通过VGA或者HDMI全屏输出。由VGA/HDMI到SDI转换器转接到演播室SDI输入口。
该方案优点是:部署快、成本低,多路移动UGC音视频流的操控仍由Web控制台上浏览器软件实现,减少了占用HD-SDI矩阵输入口。
(7)垂直分类。垂直分类功能是为了使受众和用户依照个人兴趣进行社区化服务进而提供个性化推荐或O2O营销服务的基础,该系统中的垂直分类完全按照“优酷”类网站频道方式分类。即可由上传内容的用户自行选择标签分类也可由后台更正处理。相关类别的设置采用读取现有系统业务数据库并与之保持同步。
(8)社交功能。新媒体在面向终端受众提供服务时,必须具备的特征之一就是社交性。按照刚才我们所描述的“融合”理念,传统系统不具备类似微博、微信那样的海量用户,不具备粉丝、朋友圈子运行模型,因此也缺少相应的用户大数据分析数据来源,但在融合时代,这种运行模式需要引入云平台系统,为受众提供基于兴趣圈的社交网络新闻服务,并可以将受众直接发展为UGC用户。
(9)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交网络传播模型。综合微博的粉丝关注、微信的好友圈、Google+的圈子模型,为用户之间提供良性互动的信息分享、交流和传播,并通过公开、半公开和私有圈子授权,形成可控、有序的传播机制。
(10)建立用户兴趣图谱和推荐模型。在云平台系统中提供用户兴趣圈和数据采集功能,并动态分析。在得出的用户行为模式基础上进行关联的朋友和业务推荐。
(11)移动视频贴片广告和关联购物。新媒体对互联网“广告、电商和增值服务”的盈利模式适应的都不是很好,为了探索新媒体的商业模式,除了可根据用户兴趣圈在相关论坛群组、社区提供视频广告贴片,甚至对相关用户精准推送手机视频链接等功能外,在平台建立一定人气的基础上,依托大数据分析挖掘顾客行为习惯及背后商业价值,实现基于情境/兴趣的个性化内容推送,并根据内容进行关联购物,应当是可行的新媒体商业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局面。
4 结束语
突发事件报道历来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重要题材,通过在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行为习惯变化,以及智能手机、4G网络等产业链中的重要因素变化,以互联网产品和生态圈思维来设计更为符合新媒体特点的技术系统,通过先进技术和优质内容紧密联系内容生产者和受众,才是占领新媒体舆论阵地,提升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10.3969/J.ISSN.1672-7274.2016.08.004
TN929.53,TP393.4 文献标示码:A
1672-7274(2016)08-0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