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0年后,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长征

2016-12-01文/荞

关爱明天 2016年11期
关键词:烈士陵园长征路长征

文/荞 皮

80年后,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长征

文/荞 皮

向新一代的青少年讲述

编者按

荞皮,一个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爱国青年。在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之际,他写下了自己的所忆、所思、所感,并将其发表在自己的新浪微博。文章被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转发后,引起强烈反响,激起不少人内心深处的共鸣。本刊节选部分文字如下,以飨读者。

那些不变的故事

我的家乡,在金沙江畔。

小的时候,学校每年清明都会组织去烈士陵园。

家乡不大,烈士陵园也不大。两座山之间的小山坳里,有一圈淡红色的围墙。一条笔直的路,直勾勾地通向最大的两座墓碑——那里,埋葬着两位红军战士。

80多年前,中央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两位红军随小分队殿后,后来又留下来发动百姓革命。在军阀和地主武装的围剿下,两人弹尽粮绝被俘,牺牲前受尽严刑拷打。

几个胆大的百姓偷偷收殓了他们的遗体,在一个小荒坡上草草埋葬。解放以后,一位老人指着山上的两个小土包说:“那里埋着两个红军。”

后来,政府重修了两座坟墓,立了碑,围绕着它们,修起了这座烈士陵园。

一年又一年,看护烈士陵园的大爷要给一波波孩子讲两位红军牺牲的故事。小学六年,我听了六次,人还是那些人,故事还是那些故事,一成不变。

他们的故事本就简单得可怜,见过他们的人很少,知道他们的人也很少,他们还没来得及轰轰烈烈,就牺牲在了这个偏僻的小县城边上。

除了坟冢,他们什么也没有留下,所以,也无所谓发掘历史。他们只是数万红军中的普通一员,大海中的一滴水。他们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哪里人,我们不知道;甚至连他们叫什么,也没有人知道。

多少年来,我们听着他们牺牲的故事长大,却渐渐忘记了他们。

听到后来,我和同学都不再听了,眼珠子骨碌转,看蜜蜂,看蝴蝶,数坟头有几朵小花。走过了规定的程序之后,清明,其实更像是一场春游。

小学毕业后,我离开了家乡,再也没有去过那座陵园。据说,它的四周现在渐渐变得繁华,有了高楼大厦,通了宽敞的马路。守陵的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换了别人。

但墓碑还是那些墓碑,故事还是那些故事,那座陵园,一成不变。

为青史拂去尘埃

历史是会落上尘埃的。

后来很多年,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让我们一遍又一遍听那些不算故事的故事。

这或许是一个年轻人对于历史最初识的怀疑吧。就像我的一位初中同学吐槽的:人是要向前看的。

所以,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的同学中没有人选择历史系,哪怕是被调剂。读历史,你让我将来去干嘛呢?

是的,不管给年轻人讲多少大道理,历史就是这么尴尬。

突然有一天,我曾经念过的那所省重点高中,让一位历史老师当了校长。许多同学都愣了:你让数理化的脸往哪放呢?但大家又不得不承认:那是个深得老师同学喜欢的人。

尴尬的还有我。当我因为工作需要写一篇关于长征的文章,和昔日的一些学霸同学讨论起这个话题,许多人瞪大了眼睛:哈哈,你现在就干这个啊?你不是当兵的吗?

好吧,我无法解释——毕竟,如果他们认为部队就是高科技和信息化,那也挺好。

可我现在确实在干“这个”——无数个夜晚,办公楼灯火通明,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80后、90后埋首故纸堆中,用他们所能用的新潮而现代的方式,还原着80年前的长征历史。

他们,许多刚刚走出校门,从未接触过真正的历史研究。在接手这项工作之前,许多人不知道大渡河、金沙江、泸定桥有何关联和区别,许多人不知道红军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是这个问题多么复杂,而是长久以来,许多人和我一样,不知道那段遥远的历史和我们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弄懂它。

直到那一天,一个90后女孩熬了几天后,剪出了她的第一个长征短片。她怯生生地找来几个同事,小心翼翼地问道:“你们看,还行吗?”

看完短片的同事红了眼眶,许久没有人说一句话。大约隔了一分钟,一个平时挺爱开玩笑的家伙突然严肃地说:“我现在觉得,我们做的事,挺有意义的。”

守望历史的星空

眼泪,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一名叫陆昶全的大学生,曾从福建宁化出发重走长征路。当地人问他,你知道宁化也是长征出发地之一吗?他回答不知道。对方的回答让他震撼:“你当然不知道,因为从这里出发的红军基本都牺牲了。”

那一天,他突然觉得迈出的每一步都很沉很沉。走到湘江边,大多数宁化红军的牺牲地,他和同行的人主动买了白酒,洒江祭奠。

这些年轻人,在那里哭了,因为长征。

一个国家,总要有一些人,做着无关风月的事,把有关这个民族的记忆碎片拾起。有时候,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人们看不到这样做的意义。

几年前,一位重走长征路的年轻人,一路参观长征遗迹和革命历史博物馆,发现参观的人并不多。有一次,巨大的博物馆里只有寥寥两个人,一位退役老兵带着孙女,孙女心不在焉,耳朵上始终挂着耳机。

2006年,警察夏桂林跟随央视重走长征路。251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夏桂林胡子拉碴、白发苍苍,连家人都不敢相认。妻子从电视上看到丈夫出发前的一头黑发全白了,在电话里失声痛哭:“老夏,快回来吧,不要再走了。”

2014年,深圳一家公司负责人左力决定暂停自己的工作,独自重走长征路。更多的人问他,究竟为什么?几十年前的事和你有关系吗?他想起自己采访老兵,他们想说却说不出,只是紧紧咬着牙关的神情。他想“换一种生活方式”,“寻找精神力量”。有朋友却甩给他一句话:你有病吧?

……

如果要罗列重走长征路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上至花甲老人,下至青葱少年,他们的故事不尽相同,他们选择重走的理由也五花八门。可与中国13亿多人的庞大数目相比,重走者的数量又显得微不足道。

但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人,更多的人才在一次次疑问中渐渐发现:原来,80多年前那些翻山越岭的人,还在影响着这个时代。他们就像一个又一个连接点,对接着过去,提醒着人们——生命还可以有另一种活法,除了衣食住行和功名利禄,我们也应当停下来想想诗和远方。

重走者,未必能影响很多人,但他们一定能影响一些人。

10年前,军旅作家王树增写了《长征》。写作之初,同行曾经多次问他:有那么多挣钱的题材你为什么不写?你写《长征》,有人买吗?一个作家写出来的作品没人买,那你写它干什么?你也拿不到版税。

当时,王树增说了一句很狂妄的话:“你写卖不出去,我写就能卖出去。”这部书后来很畅销。回首往事,王树增却不狂了,他在一次演讲中说:“读者不是爱我,而是爱我们这个民族。”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人守望历史的星空。历史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就像记忆对于一个人的意义。

编后语

80多年前,红军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将中国最激越的河流、最巍峨的高山和最广袤的草原串连起来,趟出了中国走向近现代文明的独立之路、复兴之路。

80年的光阴倏忽而过,雪峰依旧,铁索犹寒。习总书记说,长征永远在路上。今天,在新一轮改革面前,新一代的青少年又将成为新一轮的探路者。如荞皮所言: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我们每一个人,也当走好我们自己的长征。

猜你喜欢

烈士陵园长征路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普兰店区唐房革命烈士陵园
沙岭战役烈士陵园
大石桥市烈士陵园
回望长征路
铁岭市烈士陵园
追忆长征路
追寻长征路
走好新的长征路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