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解说是地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16-12-01张睿渠玉冰
◎ 张睿 渠玉冰
科学解说是地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张睿渠玉冰
地质公园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自然科普大课堂”,也逐渐成为知名的旅游品牌。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拥有33家世界地质公园,241家国家地质公园(含建设资格),72家国家矿山公园,660家湿地公园,135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含地质博物馆),84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还有数百家省级地质公园、省级矿山公园以及以地学景观资源为主的众多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为我国地学旅游的全面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地学旅游作为科学旅游的一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接受。它与传统旅游的根本区别在于地学旅游是真正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展地学旅游的关键是做好地质公园的科学解说,而如何做好地质公园的科学解说正是目前我国地质公园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地学旅游发展的意义
地学旅游,是包括地质旅游与地理旅游的大旅游,主要是以地质遗迹(景观)、地貌(水体)景观与自然人文地理景观为载体,以其所蕴含的地球科学与历史文化信息为内涵,以寓教于游提高游客科学文化素养、保护地质生态环境、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为宗旨,以观光游览、研学旅行、科普教育、科学考察、寻奇探险、养生健体为主要形式的旅游活动。
发展地学旅游有以下六方面的意义:
1.所有的地质景观都是大自然留下来的珍奇异宝,对广大游客而言,其质地、造型、色调、组合、成因等无不充满着神秘的诱惑力,使地质景观成为一种独特的“诱惑”旅游资源,也使地学旅游成为地质公园的“核心竞争力”。
2.地学旅游以地质、地理科学做支撑,弘扬的是科学而不是神话传说。通过开展地学旅游活动,游客参与到对地质遗迹(景观)的美学欣赏和成因探秘活动中来,真正做到让地质景观“鲜活”起来,呈现出动人心魄的自然和科学之美。
3.地质公园是我国目前最为骄傲的“自然科普大课堂”,它赋予了地学旅游两个抓手,一个抓手是美学欣赏,另一个抓手是地学科普,尤其是地学科普形式多种多样,实现了地球科学、生态环境和地方文化的有效对接,增强了旅游产品的科学含量和资源的深层价值,提升了游客满意度,推动了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使地学旅游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4.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有效保护了园区内的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普及了科学知识;开展地学旅游,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由地学旅游创造的价值是对保护和科普的“反哺”。
5.有利于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加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国民凝聚力、向心力。
6.有利于地球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解说而了解,通过了解而欣赏,通过欣赏而保护”是遗产类资源景区保护利用的崭新理念。地学旅游强调对地球遗产的成因、演化过程、人地关系等内容的解说和教育,争取公众对保护地球遗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支持。
地学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海洋、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沙漠、戈壁、冰川等多元结构的地质地貌生态系统中,蕴藏了丰富多彩的地学旅游资源,为地学旅游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地质博物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森林公园等,为开展地学旅游搭建了良好平台。此外,我国还创立了旅游地学学科。资料统计:在我国已有的7359家各类A级旅游景区中,以地学自然景观为主的A级旅游区有2184家,年接待游客9.98亿人次,占所有A级景区游客总量的31%;年收入1132亿元,占所有A级景区总收入的36%。上述资料表明,在我国发展地学旅游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国际上最早倡导“地质旅游”的人是西澳洲埃迪斯科文大学商业及法律学院地质旅游系创系教授R.道宁,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顾问,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地质旅游大会。香港的吴振杨博士于2013年11月在香港成功举办了亚太地质旅游大会。国内的地质旅游在陈安泽先生的主导下,在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的强力推进下,各个地质公园和业内人士都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目前地学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不少地质公园在解说时仍以神话传说为主,不利于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高素质的地学旅游专业人才以及胜任地学旅游解说的导游人才极为匮乏,更没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做支撑;缺少高标准的地学旅游研学基地和精品地学旅游线路,针对中小学生、普通游客、科考人员的地学旅游产品少之又少;参加国际地学旅游交流少,知名度较低,对国际游客吸引度低;支撑地学旅游的政策、制度、机制等还有待完善,管理部门对地学旅游发展的业务指导不够有力,市场拓展缺乏动力;地质景观解说内容过于专业化,缺乏趣味性和可读性。
科学解说是地学旅游的基础
“地学是山水之灵魂,解说是旅游之灵魂,地质学解说是山水旅游(地质公园)之灵魂。”从地学旅游的架构和地学旅游的组织我们不难看到,地学旅游的对象不仅仅是地质遗迹(景观),地学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观光游览,地学旅游的参与者也不仅仅是普通游客,这就对地学旅游提出了比传统旅游更高的要求。而科学解说无疑是地学旅游的基础,发展地学旅游关键的关键是做好科学解说。
目前的科学解说不仅内容专业,而且解说方式和表现形式也非常呆板,大多数解说内容都是就事说事,就现象说现象,导致解说内容中出现大量的专业词语,本来是要解释一个专业词语,结果又出现了大量的专业词语,游客根本就不能理解,兴趣更是无从谈起。其次是解说的方式过于单调。相当一部分地质公园就是采用花岗岩板材上刻字来解释地质景观现象;更多的地质公园是采用实景照片加文字来解释地质现象的;采用图示或还原环境的方式也有,但极少。这种单调的解说方式要解释清楚复杂的地质现象是不可能的,必须针对不同的地质景观现象,采用丰富多样的解说方式,才能够真正达到科普的效果。为了解决地质公园景观解说的专业化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景观在解说方法上我们采用了多样化的解说方式。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家喻户晓,这个寓言故事的发生地就在王屋山,而故事诞生的背景是封门口断层形成的盆山地貌,我们在对其进行科学解说中,通过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把移山的神仙——封门口断层的科学成因解说给游客,让游客在听故事中学到地质科普知识。
岩石的解说枯燥而乏味,在对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片麻岩的解说中,我们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解说,拉近了冰冷的岩石和游客之间的距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叫片麻岩,已经25亿岁了,是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内最古老的岩石(变质岩),无数次地壳变动(褶皱变质)的沧桑刻在了我的身上,使我的表面布满了皱纹(片麻理)”。
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专家在云台山红石峡的白龙潭发现了目前地球上很古老的岩石——34亿年前的锆石标本。地质专家告诉我们:目前已测定公认的最古老岩石同位素地质年龄为38亿年或略大,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现30亿年前古岩石的地方是很少的,在中国到目前为止只有四个地方:辽宁的鞍山地区、杭州的萧山地区、河南信阳地区和焦作地区。因此这一发现对地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际著名学者德村志诚认为:“尽管科技与非科技互补解说,是最能展现出地质价值的一个方式,但真正关键的还是人为的解说。毕竟展现的对象是参观者,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情感、亲切感及和谐感,这是科技解说无法取代的,最能弥补科学技术不足的也是人。”因此,要想展现地质公园的地质景观价值,实现地质公园真正的地学旅游,科学解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键。但是,由于导游的培训程度不够,他们对地质遗迹(景观)的成因一知半解,在游客旅游的过程中不敢讲,甚至连景观的地质遗迹(景观)名称都不敢讲出来,导致游客虽然到公园游览了,但并不知道这里是地质公园,更不知道地质遗迹(景观)。
地学旅游是地质公园核心中的核心,科学解说是地学旅游的灵魂。只有对地质公园内的地质景观进行科学解说,才能够提升公众保护不可再生地质遗产的意识,从而提高旅游效益,更好地实现地质公园“以保护为主,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宗旨,更好地响应中央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勘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