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傲慢与偏见》的电影改编

2016-12-01张仪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00

人间 2016年11期
关键词:场景傲慢与偏见人物

张仪(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浅析《傲慢与偏见》的电影改编

张仪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电影自诞生以来,便一直与文学保持着最亲密的关系。然而,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它既有文学艺术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个性。电影版《傲慢与偏见》(2005版)改编自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该部影片在2006年奥斯卡中获得了4项奥斯卡奖项的提名。本文以《傲慢与偏见》这一为人熟知的小说和据此改编的电影《傲慢与偏见》(2005版)为例,谈一谈关于电影对于文学改编的问题。

关键词:对白;人物;场景;背景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代表作,它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家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待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对爱情对婚姻的看法:既反对以金钱为目的的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这部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一、人物对白的改动

在小说中,人物语言发挥着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作用。比如《傲慢与偏见》全篇结构的中心和冲突的高潮都在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遭拒的那段对白中。达西和伊丽莎白激动而坦诚的交谈,由于两人以往的傲慢与偏见所产生的矛盾与误解都在此刻爆发,也从此刻开始化解。伊丽莎白基于偏见,斥责达西的人品,揭示出横亘在两个人间的巨大隔阂。简与彬格莱的爱情和达西的横加干涉,达西与韦翰间的恩怨纠葛……之前的种种曲折、铺垫无不归结于这场被拒的求婚,之后的误会解除、真相大白、两人相知的故事又无不由此生发。在这里,人物的对话不但显示性格和文风,而且构成主要情节。

电影保留了大部分原著中的经典台词,但增加了一些台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伊)我想知道是谁发现了诗还有熄灭爱情的力量。

(达)我想诗是爱情之花的露水,多美啊,如磐石的爱情。

(伊)但是如果只是暧昧的喜好一首乏味的十四行诗会毁了它。

(达)那么,你推荐用什么来鼓励爱情呢?

(伊)跳舞,即使舞伴长得只是可以。”

这一对白中,伊丽莎白巧妙的回答了达西对于她外貌的评价,更加突出了伊丽莎白聪明伶俐的性格。

二、人物和场景的变化

在《傲慢与偏见》电影里,导演删掉了与主要情节关系不大的人物,减少了次要人物的戏份。如宾利先生的已婚姐姐和姐夫在电影里没有出现,班纳特家的亲戚也是一带而过。再如去探望新婚后的柯林斯、夏绿蒂一家时只是表现了伊丽莎白一人,卢卡斯爵士及夏绿蒂的妹妹都没有提。

在小说中描绘了一场又一场的舞会,而在电影中导演巧妙地选取了两场舞会,而这两场舞会主要都是针对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感情变化来选取的。在第一场舞会中,这是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第一次见面。在小说中,伊丽莎白并未主动邀请达西跳舞,只是听到了达西和他朋友的对话对他的傲慢自大产生了偏见;而在电影中,导演巧妙地插上了伊丽莎白主动邀请达西跳舞,却被达西拒绝这一曲,并沿用了原著之后的对话,可见,导演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反感和偏见。

达西先生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情节是小说和电影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情节,小说是发生在在房间里,而电影改到了一个户外的雨天。相比较而言,书中的场景安排,能反映出当时达西经过痛苦挣扎决定后迫不及待的心情。但是电影中的场景则更浪漫,更具有观赏价值。导演设计了狂风暴雨的场景,达西在屋檐下对伊丽莎白求婚,不仅融洽了现代的爱情观,浪漫强烈激情,而且从这暴雨中充分感受到了达西对伊丽莎白强烈的爱恋以及他们之间难以跨越的矛盾与冲突。一来电影为了情节发展不得不作调整,二来调整后的场景更具表现力,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三、人物背景表现

小说《傲慢与偏见》注重人物对话,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大多是通过对话体现的,而对于静态客观事物比如住所,风景名胜等则粗略而过。比如在第一章开头就直接进入班纳特太太和她的丈夫的对话中,并没有交代他们的家庭背景身份地位,而这些读者只有在下面的对话中才能体会得到。

相反的,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从开头几秒就给我们展现了乡镇田园风景,女主人公一边看着书,一边走向她的家,随着女主人公的脚步,我们看到了她的家庭是个普通的乡镇家庭,外面晾满了白布,家里的一堆衣服乱放在桌上,家中摆设极其普通,而她那五个姐妹的穿着打扮也极其朴素。看到这,我们清楚知道女主人公的家庭背景身份地位,她的家庭虽不贫穷,但也不富裕,更重要的是与贵族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差异。电影《傲慢与偏见》直接呈现的手法可谓是一大创新,更重要的是它所呈现的紧扣小说基调——乡镇田园生活。

该部影片最开始的镜头便以灿烂的阳光照射大地开始,随后便是女主人公在阳光下阅读的情形,灿烂的阳光给人以温暖,透出明媚、清澈、淡雅、轻柔、浪漫的情调。影片中随后也大量采用了自然光的颜色,画面明亮,整个电影基调色也为很明亮的纯色以及大量强的自然光,刺激人的感官神经,与影片的柔和、舒缓的情节发展以及最后喜剧结尾的风格很好的配合起来。

同时,从色彩的重量感和色彩的适度感来看,影片中大量使用了轻的白色。在影片中两次重大舞会上,女性都身穿浅色系的服装,这减少了影片的凝重色彩。影片中很少运用黑色这种凝重的颜色,只在主人公之间发生了不愉快的经历时才采用该种颜色加上昏暗的光线渲染剧情气氛。

结语

小说和电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小说有小说的优点,可以尽情地运用描写,心理,可以不停的切换时间,地点,但电影不行。电影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可空间内运用画面和音效向人们展示真个故事。演员的神态和眼神的诠释则在观众看来比书更为直接,真实。其他的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文学给电影提供了丰沃的题材,电影则赋予文学以新的生命。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05-01

作者简介:张仪(1992-),女,汉族,陕西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四川大学,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猜你喜欢

场景傲慢与偏见人物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汉语语篇英译中词汇场理论和框架理论的应用研究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场景:大数据挖掘的新标准
《远大前程》的哥特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