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小刚挑战观众的做法成不成功?

2016-11-30文白

南都娱乐周刊 2016年43期
关键词:大饭店妈咪潘金莲

文白

《我不是潘金莲》最早引起注意的话题便是画幅,

作为一部商业片,用圆形画幅来拍摄的做法引起了许多的争议,

而事实上电影却不止圆形一种,还有方形与正常画幅,

这样的画幅变换,无疑是对观众的一次挑战。

传承

循着多兰的脚步走下来

事实上,玩画幅这件事现在已经逐渐稀松平常了,自《布达佩斯大饭店》和《妈咪》之后,跃跃欲试的华语导演便出现了三个:侯孝贤、贾樟柯、冯小刚。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传统意义上的画幅变换,契合年代感的,在“流行格式”里找规矩,同类作品还有《德军占领卢浮宫》,他们不是玩花活,而是寻找最佳表达方式,和“电视画面”“摄影机视角”等没什么区别。而《妈咪》就不是了,1:1非但不是个常规格式,恐怕连正常都算不上,而至于那惊世骇俗的一拉,直接诉诸情绪和叙事,成了一种技术上的炫耀。

从这个脉络上来看,《聂隐娘》和《山河故人》继承的是《布达佩斯大饭店》,老实地讲故事,避免形式上的喧宾夺主,而《我不是潘金莲》则继承了《妈咪》,把形式上升到了一个异常突出的位置。

以第一次画幅变换为例,汽车横款银幕撕开了原本的圆形,这分明就是《妈咪》的翻版,只是冯小刚无心做得那么引人注目,以至于这一段往往被人忽视。

困惑

逆观众而动的勇气

画幅的不统一是会给普通观众带来困惑的,尤其是在意向不明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当年《聂隐娘》的4:3与16:9便被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还有的影院放错了格式。

《我不是潘金莲》放错格式的几率要小很多,毕竟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这是个圆,华谊为此也下了不少功夫,可对于观众来说,这还是一个挑战。

就惯常的影院银幕标准来说,我们看到的大小多为2.39:1或1.85:1的,而影厅座位也往往为此而设,所谓皇帝位,说的就是视角与距离的适中,而《我不是潘金莲》的圆形以及方形基本上是1:1的,这导致的是银幕两端被彻底生切,从而画面变小。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连所谓的皇帝位都会觉得小了,喜欢坐后排的观众或许会有看监视器的错觉。

这实际上是与流行的“大”与“清”背道而驰的,逼迫主流人群“退”上一步,也算得上是冯小刚一个极其危险的行为。

效果

方圆画幅的是与非

或许冯小刚的意图在于逼迫观众投入叙事,这与李安是异曲同工。而事实上,这个效果并没有冯小刚设想的那么明显。

或许也可以从所谓的象征性上来解释这样的画幅变换,圆形出现在外地,方形出现在京城,意为混沌与规矩。这个解释倒也没什么不好,但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又有些强加中心思想的意思了—本片最好的地方就是在于那种解释不清的失语状态。

而至于单从视觉上来看,圆形的作用力或许有那么一点点,而方形则有些不知所谓了,只能说是为了形式而形式。

冯小刚说为了这个形式甚至在美术、道具上都做了许多努力,而就目前的呈现效果来看,似乎有些刻意为之了,倒不是说有多不好,只是偶尔会让人觉得出戏。

但无论如何,对于冯小刚来说,这样的尝试是必须值得鼓励的,毕竟无论是安德森还是多兰,无论是侯孝贤还是贾樟柯,他们变换画幅的前提条件都是自己拍摄的是文艺片,而冯小刚的则是不折不扣的商业片,这必然会导致无论观众接受度还是适应度方面都被无限放大,创新是需要勇气的,更需要付出代价。

而即便是说《我不是潘金莲》的方圆世界不曾达到一个非常好的效果,但至少没有太大的反作用,这便已经成功了。

猜你喜欢

大饭店妈咪潘金莲
河北云瑧世纪大饭店有限公司
如果武大郎没有错过潘金莲的排卵期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潘金莲幻想一对一的情爱是悲剧
PAN JIN LIAN'S DIARY 潘金莲日记
哈尔滨香格里拉大饭店
妈咪月历
妈咪月历
妈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