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小刚的孤注一掷

2016-11-30唐棣

南都娱乐周刊 2016年43期
关键词:侠客潘金莲雪莲

唐棣

当西西弗变作侠客

题材

比现实世界多了一层趣味

国产电影的题材限制一直被诟病。我觉得《我不是潘金莲》至少值得谈论。首先是因为它展现了现实,却比现实世界多了一层趣味。所谓,占着一个你可能一开始并不理解,却慢慢可以理解的论据——是什么把真的变成假的,把错的变成对的?

片中一句台词说得好“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普通的妇女,一件小事被一套特殊的逻辑上升到了社会层面,故事从这讲起。

冯小刚用幽默的口气说着一件不那么幽默的事。这里面包含了作者的选择,在如此严肃的区域内,拿哪几块拼图,期望拼出什么图案。结果是冯导演大胆地拼了一个中国版“西西弗”——现实经常把人推着做出各种各样的荒诞之事,就像国际版海报上是女人推石头上山,这个李雪莲被迫扮演了这个悲剧人物。

道理

悲凉的彼此误读

《我不是潘金莲》故事本身集中在一个告状的主线上。这个主线最开始是李雪莲,后来慢慢变成了李雪莲认的死理儿。重心也从一个人的私事变成了一个道理的声张。李雪莲是现实主义的。这个女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和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照应。有时两个世界的事件也会重合,就像一束光照进彼此空间。

一个人为了说清一句话而踏上告状之路,本身就很荒诞,并且主人公李雪莲还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十年。除了李雪莲之外的所有角色,在我看来几乎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的隐喻。这里面往深里说,还有一个江湖之远,庙堂之高的对比。

事实上,李雪莲赢得观众也是因为她一直处于弱势的一边,只是为讲理而存在。只不过,她的简单被大家认为是经过包装后的简单,这比复杂更复杂。

“整个人群都在误读彼此。”——我觉得这也是“悲凉”之处。所以,李雪莲很可能在这个江湖般的世界上,更是一个悲凉的侠客。悲凉变成了一个难以逃离的主题词。

诉求

娱乐之外的一种追求

李雪莲的故事也可以是我们的故事,只不过电影看上去十分荒诞,可能我们早已像电影里其他人物一样,不愿正视自己。不是说,一个电影非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李雪莲的故事讲完了……”我在电影片尾听着这句旁白心想,我是否也觉得一个人的表达是可笑的? 一个人的行为是愚蠢的?

当年,希区柯克认为电影业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使观众看到事物内涵的能力”。如今,《我不是潘金莲》至少在提醒观众,在娱乐电影之外,在事物深处,的确存在着一种对“理解”的不懈追求。刚开始也许不理解,慢慢地我觉得自己可以理解这样一个女人了,凭借最朴素的自由、侠义精神,几千公里,大大小小的民间里十年行走不歇。一切动力只为说请一个理,然后心里敞亮地活着。这个电影是对广阔大地之上,千千万万小人物的致敬,这也符合我对原著刘震云的理解,一地鸡毛般的精神价值。

猜你喜欢

侠客潘金莲雪莲
挂羊头卖狗肉
为什么雪莲不怕严寒
侠客
护鹿小侠客
如果武大郎没有错过潘金莲的排卵期
侠客李白
雪莲: 高处的绽放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潘金莲幻想一对一的情爱是悲剧
PAN JIN LIAN'S DIARY 潘金莲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