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戏曲类真人秀研究
2016-11-30赵森
赵森
【摘 要】京剧作为国粹,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走向衰落。在振兴戏曲的大背景下,各种手法层出不穷,其中天津卫视制作的《国色天香》曾在社会上产生一些影响,笔者以此为例对明星戏曲类真人秀节目展开分析。
【关键词】天津卫视;真人秀;国色天香;京剧;戏曲
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56-01
京剧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之一,其扮相华丽,脸谱极具特点,有国粹的美誉,早已被联合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①但在改革开放之后,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行业逐渐走向衰落。如今,在任何搜索引擎之下查找,都能看到大量关于振兴戏曲、传承戏曲的报道。近些年,电视台更是推出明星戏曲类真人秀节目,其中天津卫视制作的《国色天香》曾在社会上产生一些影响,笔者以此为例对明星戏曲类真人秀节目展开分析。
一、媒体的文化自觉性
1997年,我国首次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文化自觉又称文化自觉意识,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下,各种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而信息的多元化势必对原有事物造成冲击,如何在激烈地冲击与碰撞中保持个性与特色、不迷失自我,从而达到文化的共生共荣②,就是文化自觉性要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后,新事物的引进,综艺娱乐化、新闻即时化致使媒体在飞速成长的同时也存在盲目模仿跟风之嫌。多样文化与思潮相互交融,促使社会转型期到来,媒体人的目光逐渐由效仿他人转回自己,反思探寻本民族固有的值得宣扬与传承的文化事物,戏曲就在其中。
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分析,天津卫视制作的《国色天香》是值得借鉴的。首先,它将关注投射到传统文化,属于一种对于民族艺术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探寻。其次,在节目策划上,以传统戏曲为切入点,通过媒介传播进而达到宣传效果,一定程度担负起媒体文化传承的责任。最后,嘉宾设置方面邀请众多戏曲名家,对于专业问题尽量严肃以待。③
二、娱乐——文化之殇
曾有人用八个字评价当代媒体:“娱乐成灾,综艺为王”。④目前我国有很大一部分节目在形式上模仿海外。相比原创,效仿的收益更高,投入更少。然而一味模仿国外,也出现了国内节目同质化的情况。鉴于此,为寻求发展,天津卫视投身本土文化探索推出《国色天香》不足为奇。
《国色天香》的宣传片中声称:“时尚与经典的古今合璧,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的浓情融合。”时下,许多流行音乐中添加戏曲元素,我们将之称为歌曲的“花腔”部分⑤,代表作有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等。这种背景下,《国色天香》邀请霍尊、叶童等没有戏曲功底的明星充当选手,采用竞赛制,以戏曲形式重新演绎流行歌曲,就形式而言的确大有看点,似乎能够靠明星维持收视率,以节目传播宣传传统戏曲,创造双赢。但是,《新贵妃醉酒》等曲目准确定位于流行歌曲依托部分戏曲元素取得佳绩,《国色天香》中的“流行戏曲”又应怎样定位呢?节目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两份截然不同的报告。一名天津卫视的工作人员在文章中称,《国色天香》“在春节期间开播的首期节目中,全国同时段收视率为1.11%,位列全国同时段第二”。⑥而另一篇河海大学的硕士论文却说“《国色天香》在全国的收视率一直没有突破1%,在天津地方的收视率也不足10%,与戏曲节目经典《梨园春》相距甚远。”⑦因为二者数据相差甚远,笔者在网上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问卷共设两个问题:一是是否知道《国色天香》这个节目;二是觉得《国色天香》这个节目如何。共计67人投票,其中42人表示不清楚该节目,14人觉得不错,11人觉得一般。除去投票用户都是可以熟练使用互联网的客观因素,可见《国色天香》的知名度并非像其官方宣传的那样广泛。
已经离去的梅葆玖先生曾说:“支持京剧的宣传,但不支持片段的宣传。”笔者亦同意这样的观点。自《国色天香》开播以来,观众对其有褒有贬,不管怎样,节目希望以现代的方式提升年轻人对戏曲的了解、倾力于戏曲艺术的提升和推广,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这个以收视率为先的时代,仅有上述创新性是远远不够的,探索出高效的方法,促进传统艺术逐渐回归现代生活绝非易事,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态都有可能适得其反,而且有违戏曲艺术的骨髓。在此,希望《国色天香》运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能给同类节目带来启示。
注释:
①载百度百科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088/10921139.htm,2016-05-05.
②张冉.文化自觉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
③郭巍.《国色天香》引领戏剧电视节目的审美变革[M].新闻战线,2014(5).
④杨璐菁.“限娱令”下省级卫视文化责任的思考[D].湘潭大学,2013.
⑤赵明.论21世纪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现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⑥郭巍.传统遇上流行时尚碰撞经典—2014年天津卫视《国色天香》节目引领中国[J].当代电视,2014(3).
⑦崔倩倩.从《国色天香》看戏曲选秀节目的发展困境[J].今传媒,2015(11).
作者简介:
赵 森,长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文艺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