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一个“心理化身”
2016-11-30伏维阁主
伏维阁主
好莱坞科幻大片《阿凡达》中,那神奇的“身外化身”技术让影迷们向往不已。实际上,科学家们也一直在追寻这种近乎神话的科技——国外一项研究显示,利用VR技术可以造出一个“心理化身”,来提升人们的自我同情,从而进行心理治疗。
自我同情:与自己虚拟互动
在心理学上,自我同情指的是对自己的同情、接纳和善待,它对减少自责、维持心理健康很有帮助。
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和英国德比大学的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们正在进行一项利用VR技术提升自我同情的心理治疗研究。在该项研究中,心理学家利用电脑游戏和图形技术,创造出了一个“自己对自己”的虚拟互动场景,鼓励被试者对自己表达同情和安慰。
共有43名心理健康但有强烈自我批评倾向的女性参与实验,她们借助头戴式可视装置,以第一人称视角,透过虚拟化身的“眼睛”观察外界。她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连接在身上和布置在房间里的运动跟踪设备记录下来,再映射到“虚拟化身”身上——无论你做什么,你的“化身”都会做什么。结果发现,这种方法可以成功缓解被试者的自责倾向,并使自我同情得到提高。
身体错觉:改变你的认知
过去20年来的研究已经证明,大脑对于“身体图式”的感知很容易受到摆布。最有名的例子也许就是“橡胶手错觉”——如果研究者让被试者坐在桌前并把一只手藏起来,再在它附近摆上一只橡胶手,然后同步刺激橡胶手和被试者藏起来的真手,那么被试者就会产生十分强烈的错觉,认为这只橡胶手就是自己的手。
类似的身体错觉现象也可以通过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出来。该研究的合作者、计算机科学家梅尔·斯莱特研究发现,头戴被动式立体眼镜和头部跟踪器的被试者,会认为研究者投影在屏幕上的虚拟手臂是从自己肩膀上长出来的。
斯莱特教授介绍说:“当你戴上头戴式显示器,看到一个虚拟身体取代了你的位置,做出和你一样的动作,而且你还能在镜子里看到它……这种种线索都会强烈地刺激你的大脑,让它以为这就是你自己的身体。而且我们也已经证明,‘化身为虚拟儿童的成年人对世界和自我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变得就像孩子一样。”
“化身”实验:虚拟儿童安抚你
在实验开始时,被试者会接受“安抚训练”,学习如何向一个苦恼的孩子表达同情。然后她们会化身为一个虚拟的成年人,置身于一间与实验室几乎完全一样的虚拟房间里。她们“旁边”甚至还摆着一面虚拟的镜子,可以照见那个虚拟的自己。
被试者的任务是安抚一名坐在“对面”哭泣的虚拟儿童。这名虚拟儿童会听她们说话,并以积极的反应来回应她们的同情和安抚。几分钟过后,其中22名被试者会从虚拟的成年人“转变为”虚拟的儿童——她们将以虚拟儿童的视角重新回溯之前的互动,看“过去的自己”如何通过语言和姿态向“现在的自己”表达同情。
而作为对照的另外21名被试者,则会以第三人称视角回溯这一互动过程。在实验开始前后,被试者都会接受多项心理评估,比如“自我批评/攻击和自我确证量表”。
研究结果显示,以虚拟儿童的角度(即“过去的自己”)回溯安抚过程的女性,会变得更加懂得自我同情;同时,她们的自我批评水平也会显著降低。而以第三人称视角回溯安抚过程的女性,虽然也会减少自我批评,但在自我同情方面却罕有提升。
也就是说,这种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本来有严重自我批评倾向的人,在与“自己”交流的过程中减少自我批评、学习自我同情——这不仅可以减少负面情绪,还能培养积极的情绪。
研究人员指出,自我批评与抑郁症有着密切的关联,对女性来说尤其如此。强烈的自我批评也与多种心理疾病有关。所以,减少自我批评、提升自我同情,将有助于改善很多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它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勇敢坚强,更同情自己,更有抗压能力,更容易从逆境中恢复。
虚拟现实:进行“化身”治疗
专家指出,现在大量与自我批评和自我同情有关的心理治疗都需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这些疗法效果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人们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想象力,难以进入假想情景之中或长时间维持想象。
而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正好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这个麻烦。它无需动用想象力,就能把被试者从一个虚拟化身转移到另一个虚拟化身,而且远比记忆或想象更加准确可靠。
另外,人们往往不愿意对自我表达同情,但比较容易对另一个个体表示同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被试者可以从安抚者转化为自己安抚的对象,等于间接地对自己表达同情。这都是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难以做到的。
虚拟现实技术还可用于辅助多种需要转换视角的心理治疗,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治疗。此外,这一技术也可以拓展许多传统的心理治疗,比如图式疗法、格式塔空椅子疗法等。
对于虚拟现实技术是否同样适用于男性或抑郁症患者,研究者还将继续进行研究。未来,他们希望能设计出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低成本心理治疗方法,让人们在自己家里就能进行“化身”治疗。(编辑/余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