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瓷绘画中的线条
2016-11-30杨冰余一鸾
杨冰 余一鸾
摘要:在陶瓷绘画中线条担任着写形与传神的双重作用,最重要的功能是展现瓷画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陶瓷绘画 线条 写形 传神
线是我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也是画面结构和造型的重要手段,以线造型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陶瓷绘画中的线条,不但要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而且强调线条自身的变化和美感。我们的前辈把线归纳为十八种描法就是证明。
常用的是高古游丝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和兰叶描这四种。高古游丝描的线条虚起虚收,整个线条纤细而流畅,如同蚕丝一般,常用来绘制流云或人物的飘带等等,这种描法追求灵动流畅;钉头鼠尾描的起笔处笔锋横切入线,微顿后再行笔,到收尾的地方轻轻送出,每根线条的头部如钉子,末端如老鼠尾巴,所以称为“钉头鼠尾描”,国内最擅长钉头鼠尾描的工笔画家是王道中;铁线描的线条粗细均匀,起笔收笔都藏头护尾,线条类似铁丝一般,粗细均匀而有力,常用来绘制竹杆、亭台楼阁等, 但不宜过多在花鸟中运用,多则易显得呆板;兰叶描的描法是在线条的转折处特别讲究粗细变化,就好像画写意花鸟的兰草叶子一般,花鸟画中的运用却很少,常用在人物的衣纹处理上,画家任伯年的人物画基本上就是采用兰叶描来处理衣纹的。
这些程式化的描法都非常讲究用笔,其中线的粗细、浓淡、虚实、曲直、疏密、涩与流等笔法之变化,可以给人以刚直、柔弱、古朴、清新、抑扬顿挫、明晰单纯之心理效果,在灵活地描绘形体结构、刻画精神、风韵方面可突显其装饰情调。
传统的线条不仅要表现一幅画的构图及形体,而且经过提炼加工,能使其包含光色、空间、虚实、质感以及画面的气势和意境;同时,线的运用是作者感情及心灵的表现。如永乐宫壁画,整个大殿众多神像,面貌各异,但整体风格统一和谐,统观壁画,众神之飘带衣饰均由挺拔舒展的长线条描绘,使整幅画统一在气韵贯通、流畅飘逸的线的韵律之中。此外,汉代石刻,陈老莲水浒叶子的用线是一脉相承。这些作品的线高度概括,有一种刀劈斧凿的粗犷,风格古拙。八十七神仙卷与法海寺壁画的用线则有一种轻柔秀劲的动感,而民间年画圆润刚健的线则富装饰趣味。由此看来,努力借鉴和吸收我国古典和民间绘画用线法,作为装饰变形的手段,无疑是最方便、最直接,而且最易于奏效的。实际上,由自然形过渡到线就意味着装饰的开始,为了装饰的需要,如再进一步把线理顺,使其秩序化、条理化、单纯化,并以此为依据变形,则可使形象达到程式化的装饰效果。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是以线装饰变形的典范。
线条自身的长短粗细、轻重快慢和疏密干湿,互相交错使用能够表现出十分丰富的内容,有着鲜明的层次感。这些特点在陶瓷绘画中能够形成一系列的形式。通过线条来描绘对象,进行刻画,绘画中的线条突显物体的外在形似,然则更注重神似,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线条具有抽象性与单纯性,因为中国有书画同源的文化,使得陶瓷绘画中具有更独特的线条艺术表现形式。这种具有中国风的线条形式不但具有表现客体的功能,而且还发挥了意象潜能,帮助画家按照自身对生活的领悟,表达出生动的神情风采和气质。陶瓷绘画中的线条能够直抒胸臆,展现个性特色。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李公麟,把唐朝前程式化的线条进行了改革升华,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线条,并将其发展成了独立的画种,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用线上的精炼与深厚的功力。画家素来强调“力透纸背”,强调“线要有力,点要出神”,乃至一个苔点也要给人以掷地有声之感,“如闻击鼓”。线条的圆润、厚重是陶瓷绘画的质量要求,而后它还须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线型空间。
一幅画的空灵与否并非是由画面画得多与少来决定的。如有些画虽然“简笔”,但线条非常呆板,那自然就不生动了。而有些画虽然画得满,千笔万笔,但笔笔充满着活力,这种画很空灵。当然,也有画得简而空灵的,也有画得多而呆板的。你说孩子画的画不像,形也不准。但你怎么一眼就能认出他们画的这是金鱼,那是小鸟,这是老人,那是孩子呢?说明他们是很高明的,他们抓住了被画物的最大特征,抓住事物的轮廓用最简单的线条表现出来。一个孩童的随手涂鸦可能也有毕加索晚年画面的几分相似,有一定美术功底的人临摹毕加索的简练线条更是信手拈来。但是当你没有看过毕加索作画过程的时候,或者你从没有看过毕加索最后成画的作品的时候,每一个自诩创意无限不受约束的艺术家都意想不到,这些花样繁多的线条,变幻迷离的色彩,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虚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而又那么爱憎分明,那么简练明快而又形象鲜活跃然纸上。现代派画家保罗?克利指出:“一根线条可以成为一幅画中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有它自己的一种生命和一种表现力,及它自己的个性特征,如果你能控制住它,那么在你自由使用的艺术家的武库中,就有了一个最驯服的工具。”
在西方,从后期印象派之后,一些画家也越来越热衷于线条的造型与线条的表现,对线条的独立审美价值予以非常高的评价,他们认为线条是绘画中最自由的手段,并有不少关于线条的精辟论述与研究。西方绘画对线条的重视反映了中西绘画某种相通的地方,这更说明线条在现代陶瓷绘画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所有绘画造型与表现因素中,它的沟通性最强。所以,如何把握陶瓷绘画时线条的特质,阐扬笔墨优势也是创作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画的线条是“写”出来的。“写”,即用笔果断、肯定、笔落章成,不是描描补补、东涂西改,是主动的创造,而不是被动的摹画。“写”,有着运笔的连贯性、节奏性。一边生发线条,一边把线条营造成一个生命的气息,这是气韵的完整结构。这从用笔方式上揭示了陶瓷绘画中线条的基本特征。圆润、厚重、苍劲是线条的基本要求。不依靠块面明暗表现体积,而是通过线条的圆润、厚重、苍劲表现体积、量感、力度。所谓:“下笔便有凹凸之形”、“圆如折钗股”、“重如高山堕石”都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的。不可否认,厚重、圆润且苍劲的线条在视觉上确实有养眼夺目的效果,一幅低质量线条的作品同一幅高质量线条的作品放在一起,份量感就会相形见拙。
陶瓷绘画是视觉艺术,陶瓷画的笔墨线条便是很富有特色的视觉形式,要突出这种形式,过于拘谨的写实描绘往往会减弱笔墨线条的表现力,从视觉感应来看须要给予它以独立的地位,再美的点线,一旦成为物象的奴隶,它就会无声无息地被埋没在物象里。所以具象的、写实的东西总是视觉感官的先入者。抽象派的奠基人康定斯基曾作过这样的论述:“假使在一画里,一根线条从摹写实物的目的解放出来,而自身作为一种物作用着,它的内在音响就不再因旁的任务而被削弱,因而获得它的完满的内在力量。”无论线条是以什么形式展现的,线条一直都伴随着人们钟爱的陶瓷绘画艺术发展,也使得画家们对线条充满了热情与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利于将来的陶瓷绘画创作,使得人们对线条不断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一.山水画艺术处理.湖北美术出版社
[2]顾瑛.艺术状态系列画集.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 3 ]李家旭,刘静宜.装饰画技法.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4]汪珂玉.珊瑚网.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