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的水墨书法
2016-11-30刘恒
◇刘恒
独辟蹊径的水墨书法
◇刘恒
白煦,1949年生于北京,笔名师然,斋号竹石馆。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副秘书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书法篆刻学术专家组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说到书法艺术的个性特征,通常体现为作者独有的、不同于他人的技巧习惯,这是构成书法作品风格面貌的基本要素,包括点画、结字、章法以及墨法等诸多方面。从古至今,人们在欣赏、评价一个人的书法时,都是从这些方面着眼的。白煦的书法之所以具有鲜明的个性,也正是在对上述各方面技巧的理解和运用上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选择和把握,尤其是在墨法运用上,更是出人意表,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样式。
白煦的书法之所以以“水墨”为最突出的特色,首先是由于他喜欢并且擅长运用宿墨。在书法的诸般技巧中,传统习惯一直是比较强调用笔的结字技巧的,章法则随幅式需要而定。至于墨法,在从前的书家来说并不占重要位置。古人写字,墨色的浓淡干湿都是顺其自然,虽有涨墨或枯笔的差异,也都是根据书写过程中笔锋中所含墨水的消耗情况自然呈现,很少刻意去营造效果。倒是日本在“二战”后崛起的书家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十分醉心于宿墨效果所具有的特殊趣味,并试制出专门的有宿墨效果的墨汁。白煦在自己的书法实践中,逐渐展现并熟悉了宿墨的特有效果,于是在这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去尝试和掌握。如他所言:“曾于无意间染宿墨而书,不料竟获意外之效—于墨色点画之外洇渗出一层浅灰色晕,其形态煞是喜人。挥写之际,不觉笔锋搅转自如,毫无滞涩之感,使转中流散出自然之墨韵,颇多意外之趣。”话说得虽然轻松,但搞书法的人都知道,宿墨的效果及其规律其实很不容易把握,笔毫中包含墨水的多少、下笔的轻重、书写动作的快慢,都会影响到点画的效果,而且宿墨在不同类别的宣纸上也会有不同的反映。我们现在看到白煦的书法作品中对水墨的控制如此娴熟,效果如此和谐,这背后蕴含着大量的探索积累,得失甘苦,只有作者自己清楚。
近几十年来,书法艺术从复兴走向空前繁荣,当今的书家大都致力创新,追求个性展现,渴望能在传统之外有新的建树。白煦进入书坛三十余年来,经历或见惯了各种潮流的起起落落。他所走的是一条与别人不同的道路。他不仅展现了别人不关注的墨法,而且能够深入探究,坚持不懈,所以最终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对水墨效果的探索与运用,在构成白煦个人风格的同时,也成为他对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贡献!
在强调白煦书法善用水墨效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在用笔、结字方面的特点,其独特用笔和结字是与其水墨技巧融合一体,相得益彰的。他的用笔往往一波三折,摇摆飘动,既借助了宿墨润而不滞的优势,又发挥了宿墨洇晕变化的特性,再配以纵肆多变的草书结字,其间更时见枯笔飞白,遂形成一种时如疾风骤雨,时如柳曳花开的意象,灵动跌宕,不可端倪。
总之,白煦的书法将其特有的用笔、结字、章法、墨法习惯和谐地融汇为一体,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化追求与风貌,而在宿墨—水晕墨化的效果运用上,更是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并由此找到了自己在当今纷繁烂漫的书坛上的应有位置。其独辟蹊径的艺术实践,对于当今追求个性表现的书坛颇有启发意义。
(作者为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
白煦 草书李白诗 纸本 2011年
白煦 草书古诗四条屏 纸本 2011年
责任编辑: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