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教师教育建言

2016-11-30严隽琪

民主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教育教师

严隽琪

民进长期关注教师、关心教师、支持教师发展。民进组织汇聚了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其中,有马叙伦、叶圣陶、吴贻芳、段力佩等老一辈著名的教育家;有一代名师王企贤、霍懋征,霍懋征是被总理称为国宝级的教师;也有新世纪杰出教师的代表吴正宪、赵建玲、朱萍、王小倩、白群峰、李成效等等。中国民主促进会现有15万多名会员中,有2/3工作在各级各类的教育岗位上。1981年,正是叶圣陶、谢冰心、柯灵等民进前辈,率先以党派的名义向中共中央提出恢复设立“教师节”的建议,之后民进一直为教师发展持续地建言、献策、出力。在“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之时,民进领导人向社会大声呼吁“尊师重教”的重要性,在推动《教师法》制定的工作中也有民进人的贡献。近十年来,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民进做过5次有关教师待遇和发展的党派发言;先后提出了22件有关教师发展的提案,如关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促进城乡师资均衡发展、加大西部地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力度、调整城乡教师编制、建立校长任职资格制度、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等等。还直接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等建议。由于自身成员的组成结构和履行职能中我们一直坚持的重点,所以民进多年来被人们称为“教育党”。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三百六十行,为什么唯独教师被赋予这么崇高的称誉?我认为,因为教师的工作质量难以量化、教师是以学生日后成才为追求的,这注定了教师具有特别体现爱心、特别需要无私奉献的职业特点。关注教师发展,是民进不变的情怀,民进中央主办“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已近10年,我们希望在庆祝“教师节”的时候,引导更多的目光聚焦到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发展需求上,促进全社会给予教师发展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今年中国教师发展论坛的主题是“教师教育”,也就是师范教育和教师职后教育,这是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不少问题,如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度、社会转型中的教师管理体制、编制和职称制度的合理性等等,这些问题有的是教师系统内的,更有系统内外互相牵制的,关注教师教育,坚持深化改革,是本次论坛的主旨。

借这个机会,我想谈点个人思考,希望对论坛的讨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今天的教师必须具备前所未有的不断学习的能力。中国有句老话,求学问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从前人智慧的结晶,即书本中受到启迪和教诲,还要对现实社会进行亲身的观察和实践。以前还常说“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简单的幻灯、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技术,到“电子书包”、慕课(MOOCs)和在线学习、“翻转课堂”,乃至多媒体的直观展示和虚拟现实增强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学手段不断推陈出新,而且更新速度在加快。今天的学生能够简单便捷地在网络上自主学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不受时空约束地接触最新的文明成果,信息资源前所未有地对每个人开放。今天的老师必须面对信息化大潮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把握好新时期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主动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协作的学生一定更加适应发展中的学习形态;而不断学习、教学相长型的教师也一定更适应改革中的教育形态。教师教育要为教师适应时代需求而加油助力,同样必须面对信息化大潮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教师教育也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教师培养模式要创新、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改革,教师资格制度要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更精准。

第二,创新型国家呼唤校园的创新文化。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教育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引导精神追求和培养思想判断。人的思想境界是分层次的,创新欲望也是有层次的:从生而有之的好奇心,到体现功利心的学习目的,再到具有道德意义的责任心,直到物我融合的唯美境界。创新文化就是鼓励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就是宽容学生对既有结论的质疑,就是欣赏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就是启迪学生高尚的志向,就是培养学生对责任的担当。由此可见,如果认为创新型人才可以用唯一、统一的模式来培养,那本身就违反了创新的本质,如果认为创新文化可以简单地标准化、指标化、形式化,那也是和创新的本质相悖的。学生的兴趣也好、勇气也好、志向也好、责任心也好,它的形成都将受到教师素养和日常言传身教的熏陶和影响,都将在教师不拘一格的“因材施教”理念下,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逐步成型。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教师教育要促进教师会鼓励、会宽容、会欣赏、善启迪、负责任。当然,教师管理制度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不容置疑的指挥棒的作用。

第三,立德为先重在立师。教育的本质是传播价值、澄清基本信念,让世界和人生变得可理解、可参与、可选择,给学生的生命带来意义,“德”当然是其中之魂。亲其师,方能信其道。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当今的信息时代,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但知识不等于德行,况且网络上的各类信息庞杂繁复、良莠不齐。知识绝不仅仅是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知识一旦被人解释、传递和利用,就必然与主观世界相通,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都在发挥着知识对“德行”的涵养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对社会的认同。在教育生活中,教师的品德品行在知识传递中、在点点滴滴的行为示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一生,这就是所谓的教育是以人格影响人格,以情感呼唤情感,以德行培养德行的过程,校园文化首先就是师德、师风、师品。希望教师教育不仅着力帮助教师“学高”,更要帮助教师“身正”。

总之,时代呼唤高素养的教师队伍,迫切需要教师教育的深化改革。当代的教育工作者们,正在为此付出心血,努力探索。今天的论坛所在地——安徽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厚德、重教、博学、笃行”,它表明了师大的特色、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表明了对好教师的诠释。在座的安徽师大同学是未来人民教师的一部分,我真诚地希望你们牢记校训、实践校训,为将来从事教师这个神圣而光荣的职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和品德的基础,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中留下你们的足迹。我也希望此次论坛能成为你们了解民进、走进民进的开始,希望有一天你们能从讲台下的聆听者,变成与民进携手的共同奋斗者。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圆我教师梦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