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优化策略研究①

2016-11-30王海燕董艳国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31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优化

王海燕 董艳国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军事体育部 黑龙江大庆 163319)

高校体育课程优化策略研究①

王海燕 董艳国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军事体育部 黑龙江大庆 163319)

伴随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优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系统性策略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改革的桎梏。以高校体育改革相应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与内容、学习活动方式等课程构成要素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的综合研究,依据体育课程优化的理论,以课程的相应的构成要件优化为出发点,提出高校体育课程具体优化策略。

高校 体育 课程 优化

不同的社会阶段,有其不同的社会发展特征,这决定了社会中的主导思想、文化观念、价值形态等各方面,也同时决定了体育观、体育教学价值取向。我国的体育教学价值主体经历了一个由关注社会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即由关注社会价值转向关注学生的个体价值[1]。随着体育教学价值取向与价值主体的转变,体育课程随之发生变革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关键节点。近年来针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体现为问题的提出领域,具体策略研究尚显不足,并且在操作上表现出了一定的错乱性。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将从课程的构成要件出发,提出具体的高校体育课程优化策略。

1 体育课程优化的理论依据

课程是规定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人的问题,其反映了教育组织者对受教育者的价值期望与发展预期,是教育组织者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受教育者实际情况与发展潜力等因素所组织的教学内容。虽然目前为止尚未有一个能为大家广泛接受的课程定义,但也存在一个基本共识: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2]。廖哲勋教授从课程自身出发探讨课程结构,认为课程结构的实质结构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构成,这3种基本成分具有相互依存性和分序分层的转换性[3]。

2 体育课程优化策略

2.1 对高校课程目标的优化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个体价值关注度的上升,体育课程目标亦逐步细化并表现出分级趋势。因此,高校教学的组织者与教育者必须灵活运用演绎的方法,建设既符合教育发展理念,又有利于学生充分发展的具有组织结构的多级课程目标体系,不同的课程目标经过整合优化,进一步具体到各类学科课程中,最终表现为课堂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主要存在3种取向: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施良方先生认为,可以将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作为行为目标的补充,而不是对立面[4]。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可以采用行为目标进行表述与评价,而对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这两项比较模糊的目标可以采用展开性目标或表现性目标,进行表述与评价。不同取向课程目标组合在一起,构建成一个立体的集合,对指导课程内容选择具有方向性作用,为多种学习活动方式呈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内容的优化

根据学生实际学习基础情况,从改善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多元需求角度出发,体育课程设置应进行优化,赋予高校在总学时固定的前提下,弹性设置每学年、每学期学时分配。在“大体育”视域下,构建协调互补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体系,使之共同指向体育课程总目标。可以将课外体育纳入选修课学时管理,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教师以指导者身份出现,以单位时间内参与活动次数为考核标准,给予一定选修学分,激发与维持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发展学生体育项目技能,以保障提供共性课程的同时提供个性课程。

以体育课程结构中各类课程的设置为参考,论证体育课程中各类课程设置应承担的体育课程目标,构建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指导下的体育课程设置体系。在体育课程设置体系框架内,采用渗透整合与化合整合等整合方式,对各项体育课程具体内容进行选择与编排,使各类课程内容协调互补,在完整承载全面发展所需的课程内容条件下,使各类体育课程内容符合其所承载的课程目标需要。运动项目课程化过程中,严格遵守课程构建的基本准则与方法,科学、合理选择课程内容,保证课程内容的合目的性,同时,合目的性的课程内容也是多种学习活动方式得以呈现的现实基础。这里需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运动项目自身的本质特征,其作为课程内化为学生的生理发展过程时,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不同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身体机能表现出优先发展、有限发展、不发展甚至是限制发展的状况,因此如何取舍与搭配体育课程内容应予以关注。

2.3 对高校体育课程学习活动方式的优化

打破体育课程目标、内容、模式对学习活动方式呈现的制约,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完整呈现各类学习活动方式。不同的学习活动方式在体育课程内化为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体育自身的学科特征限制,讨论、审美、质疑、欣赏等学习活动方式虽然对提高学生技能作用有限,但是在激发与维持学生体育兴趣等方面却具有重要的作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学习活动方式的制定,依据课程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师生互动,灵活而完整地全面呈现各类学习活动方式。这既是体育课程内化为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克隆巴赫(L.Cronbach)曾将评价过程中的决定划分为3类:关于改进课程计划的决定;关于有关人员情况的决定;关于课程计划管理情况的决定。不同的决定会导向不同评价方案,最终体现出不同的评价作用。在制定高校体育课程过程中,应明确体育课程评价方式的具体作用,淡化评价筛选功能,减少终结性评价使用,增加过程性评价比重,赋予教师更大的过程性评价自主权,尽最大可能克服课程目标与评价方式间存在的文化对立,还原体育课程评价方式应具备的激励、调整等本质作用。

3 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的优化既是高校体育改革的一项基本任务,亦是推动高校体育改革持续、有效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在实际发展变革中,相对滞后于课程组织模式的发展与变革,使二者之间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协调性与相互掣肘态势。因此,结合高校体育课程组织模式改革,同步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程不同构成要素进行优化,将更为有利于发挥二者的合力作用,更为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1]张文静.体育教学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廖哲勋.我对当代课程本质的看法(下)[J].课程·教材·教法,2006(8):3.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G807.4

A

2095-2813(2016)11(a)-006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1.067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优化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