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文明
2016-11-30
知文明
巴尔干半岛8600年前出现农产品
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Dr.Emanuela Cristiani等人对从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交界的多瑙河边出土的现代人祖先牙齿化石进行了分析,在这些距今8600年古人类牙齿化石表面的菌斑和牙垢中发现了豌豆或者大豆淀粉,以及一些粮食的残留,类似单粒小麦、大麦和小米。当时有人吃经过加工的食物,其中一些人很早就出现了掉牙的现象,这说明他们的饮食很甜而且富含淀粉。此次研究表明,被驯化的谷物、家畜和人工制品等在大约8600年前被引进到巴尔干半岛,这些谷物是通过安纳托利亚的爱琴海沿岸地区的原始农业社群,与欧洲内陆的采集—狩猎者之间的交易渠道传播开来的。(闫勇编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9月9日)
考古发现填补青藏高原丝路缺环
考古发现表明,青藏高原西部地区在汉晋时期处于丝绸之路的波及区域,并对阿里古代象雄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一地区交通网络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除了与新疆地区的密切关系外,该地区与北印度、尼泊尔等喜马拉雅山地还共享一些文化特质。此外,来自数千里之外的云南地区的铜柄铁剑和茶叶,也出现在遥远的西藏西部地区,其跨度之大、行程之艰,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仝涛,《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8月25日)
河西史前畜牧业的发展与丝绸之路的孕育
河西地区史前生业方式经历了由早期农业向后期畜牧业的过渡,以齐家文化为界,早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以农为主兼事畜牧,齐家文化以后的四坝文化、骟马文化和沙井文化都呈现出典型的牧业文化特色,以牧为主,兼营农业、狩猎业与采集业。畜牧产品食用有余,可用来换取周边乃至更远地区的日用品和装饰品等,而大型家畜马、骆驼的驯养,为规模化物物交换的长途贩运提供了条件,河西先民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逐步展开,丝绸之路遂得以孕育。(杨富学、陈亚欣,《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
古罗马城的下水道
古罗马城的第一条下水道修建于公元前800~前735年,全城的下水道设施到公元前100年时全部完成,分为三个系统:马尔斯原野系统、马克希玛大下水道及其分支和马克希姆圆形竞技场系统。每一个下水道系统都是由一条主下水道和多条分支下水道组成,分支下水道包括道路分支下水道和房屋分支下水道。作为古罗马城重要的公共设施,从共和国时期到帝国时期,下水道都是由政府依法派指定官员负责修建管理,对罗马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改善了生活环境,改善了公共设施,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还具有宗教象征学意义。(刘琳琳,《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