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运动项目为载体突出科学概念的教学模式
2016-11-30蒋立春陈文辉泰村实验学校江苏常州344邹区实验小学江苏常州344
蒋立春,陈文辉(.泰村实验学校,江苏 常州 344;.邹区实验小学,江苏 常州 344)
以运动项目为载体突出科学概念的教学模式
蒋立春1,陈文辉2
(1.泰村实验学校,江苏 常州 213144;2.邹区实验小学,江苏 常州 213144)
当今人类高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我们依靠体力活动生存的祖先们所没有的,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某些免疫系统疾病等,甚而影响到了人类的遗传。 这些慢性病,都是近300年来突然爆发出来的,与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运动不足”密切相关。人类早期的体育是最具生物进化意义、是最有效的“教育”,而现代分科式的教育则可能是“最忘本”的教育,其后果之一就是有可能断送人类自然进化的进程。现代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身体运动经验是与人的生存与发展关系最为紧密和重要的“底层经验”。体育的核心并非运动项目及其技术技能,而是“身体运动”。身体运动负载着人的众多生物特性和社会特性,决定和影响着人的进化进程,必须得到充分地尊重和保护。身体运动的自觉性和有效性的缺失既是当代工具理性支配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学校体育最大的挑战。
如何让大多数学生真正从运动中获益?传统以运动项目为教学内容的特征是以运动技术为本位,偏重“运动项目知识”和“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忽视人体科学知识的传授,成了不能持续、难以转化、缺少科技和文化含量的“技术训练课”和“身体训练课”。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体育而言,学校的时间和作用有限,什么才是最重要和最有价值,又是学生在其他地点和时间里难以接触到的学习内容呢?笔者认为合理、适量的身体运动(价值、原理、方法、技能和行动)是身心健康的核心;是否掌握人体运动科学的概念并自觉践行是衡量“是否接受过高质量体育”的重要标准;学习的定义要以价值引领、知识积累、方法掌握、技能形成促行为转变,使知识技能储备、价值认知构建与运动参与保持同步。
1 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家乔尹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化》(Model of Teaching)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揭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模”是模子的意思,“式”是样式的意思,体育教学模式就是有特色的体育教学过程的模子和样式。如果我们把体育教学过程比作“道路”,那么教学模式就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不同道路,有的是“捷径”,也有的是“有价值的弯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4个基本阶段,这个教学过程反映在体育课上,就是以掌握运动技能的顺序为主线设计的体育课堂教学程序,即“开始阶段(课堂常规、准备活动、专项准备活动等)、基本部分(技能练习和课课练等)、结束部分(放松练习和讲评)”的教学程序,它也被称为“3段制”或“4段制”教学程序。传统的方式就是把体育课的内容当作一个天经地义的“形式实体”来加以对待,不去追问“价值何在”。然而,教学一不是万能的,二是时间极为有限,因此,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和学最重要的内容。
2 体育才是最需要推行“应试教育”的课程
体育课程的教学要和课程外的、生活中的体育活动相贯通,以一种超越抽象知性课程的“人类生活适应性训练”的方式开展教育或许更为有效。学校体育的最大优势是传播身体运动的价值理性和科学方法,整合社会资源,实行深度生活干预是学校体育应对挑战的上策。学生接受干预(领悟价值、掌握方法)是养成“身体运动自觉”的前提。价值理性和科学方法就是:学校所教的一切均必须以安全无害为原则和以科学研究的结论为依据。深度干预则意味着将身体运动重新嵌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入脑+践行),并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使科学的身体运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建立在价值理性和科学方法基础之上的深度干预就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价值理性+科学方法+深度干预”式的体育是一种“全科性”的生活教育,如同医学正由“分化”走向“综合”,从“重治”转向“重防”,从“临床医学”转向“转化医学”一样,体育教师就如同学生健康生活的“全科医师”。
3 以运动项目为载体突出科学概念的教学模式
以运动项目为载体,在学习运动技术的同时穿插科学概念,并进行考评。最重要的首先是“身体运动的价值”,其次是“身体运动的原理”,第三是“身体运动的方法”,第四是“身体运动技能”,最终要落实到“自觉积极实践”上。假设教材运动项目是快速跑,那么,在拟定教学目标时,最有可能出现的形式是技术主义支配下的教学目标描述:学习快速跑技术,掌握起跑、途中跑和冲刺跑的要领,提高快速跑的能力。这样的目标与学生的本体没有直接关联,缺乏“人本价值”“科学性”和“教育性”,是一种“技术至上”,见物不见人的表述模式,追求的仅仅是较低层次的技术概念和被动接受。
3.1案例分析
3.1.1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材分析: (1)快速跑对学生的价值:人为什么要跑?跑得快对个人有什么意义?“快”对人的生存价值、生活价值和心理价值。(2)快速跑的原理——动力(神经质量和肌肉力量);效率(形态结构、步频、步幅和全身协调);评价(实效性、经济性)。(3)快速跑的方法和技术——身体方法(重心稳定、动作协调);发力方法(蹬摆有力、节奏明快);呼吸方法(又快又深、少而有效)。(4)快速跑的可接受性(个体差异):什么样的人能跑得快?差距能否弥补?需要什么样的努力才能看到进步?
3.1.2以学生的本体感受为主,体现“人本价值”和“科学理性”的教学设计 (1)理解快速跑是人类的一种“原始生存能力”,体验到“跑得快是一种实用和令人羡慕的能力”;深入领会快速跑的实用价值——提高人的“移动速度”和“无氧耐受力”最为有效的手段;(价值——以游戏方式去体验)。(2)探究“怎样才能跑得快”?原理——引入“边际概念”,如肌肉力量(腿部肌肉解剖、核心力量的概念)、肌肉耐力、无氧运动、动作效率(步频、步幅)等,以挂图、模型、自制教具、习题册等方式呈现。(3)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跑速,知道自己在提高跑速方面的天赋、潜力和存在的问题;联结——以测验、老师点评、自我分析等方式记录在册。(4)掌握几种适合本人特点的快速跑练习方法(技术与方法——自行收集并记录在册)。(5)懂得发展快速跑的能力需要一个艰苦训练的过程,为自己确定一个可能的目标和训练计划(信心和实践——计算、计划、实施、小结)。(6)奖励进步最快、最好并积极主动持续参与的学生(不是跑得最快的学生)。
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健康生活,教会学生在环境变化、物质条件和健康生活之间寻求一种有机的平衡。努力实现体育课程与科学(健康科学、人体科学、心理科学、运动科学等)的高度融合,以学生的健康观念构建、健康科学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作为学校体育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 1 ] 陆晓旦,陈文辉,顾剑强.从人类进化的视角重新认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研究[ J ].青少年体育,2014(12).
[ 2 ] 杨楠.体育教学模式与主体教学浅论[ J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12(1):1-11.
[ 3 ] 毛振明.对十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 J ].体育教学,2000(5).
[ 4 ]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蒋立春(1988~),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
收稿日期:2016-03-10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4-0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