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医患报道“失实”现象探析
2016-11-30陈雪春
陈雪春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
新媒体时代下医患报道“失实”现象探析
陈雪春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
本文通过对新闻真实和社会建构理论进行阐述,来解释新闻报道“失实”现象。媒体对医患关系事件的传播也是影响舆论走向的关键因素。新闻媒体是大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要正确引导舆论走向,做出公正、客观的新闻报道。但现如今,新闻媒体所做出的新闻报道在很多方面都有失偏颇。这样的医患关系经过刻板化和标签化之后,形成了公众心中的医患关系的认知。
医患报道;新媒体;新闻真实
1 探寻“新闻真实”的河流
新闻事业的生命是真实,客观、公正理所应当成为报道中的第一原则。新闻媒体所有的报道及评论都必须以客观的事实为根据,同时这也是媒体公信力的体现。只有新闻事实立足于客观、真实、公正和平衡,才可以被时间反复检验和证明。但现如今,新闻媒体所做出的新闻报道在某些方面都有失偏颇。
在医疗纠纷的新闻报道中,有些记者彻头彻尾引用了患者一方的说辞,对医院方面完全没有进行采访和报道。缺少关键医院方面的说法,致使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大大降低。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是个别的、少数的,而是普遍的、大多数的,是由于新闻机构的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缺失造成的。新媒体的崛起,给传统媒体带来危机,刮起了一阵浮躁之风。调查取证过程中不够深入,片面相信一家之言,缺乏专业的医疗常识,只顾眼前金钱利益,这都是新闻界的不良倾向,造成新闻反转现象,媒体的公信力逐年下降。
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把消极罪恶的社会一面公布出来,推动了医疗体制的深入改革。从长远的角度上看,维护了社会大众的根本利益。但如果把舆论监督作为制造“轰动场面”的工具,就是媒体道德的丧失。不利于社会整体的医患和谐,社会信任被长期侵蚀,潜藏危险,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在某一个事件点突然爆发。就此而言,与大堤溃穴的原理非常类似。
2 “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
大众感知世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通过与周围社会环境的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对社会角色的认知的过程中形成的。也就是社会大众感知的世界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李普曼认为,在社会信息化程度发达的时代,一是存在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二是经过媒介选择和加工之后向大众呈现的“象征性现实”;三是存在于大众头脑中“主观现实”。第三种“主观现实”是在基于与现实环境互动过程中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依赖着大众媒体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这已经不是对客观社会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一种“拟态”。媒介对于社会大众是信息源,通过对舆论的塑造来影响人们对社会环境的感知。李普曼引证柏拉图著作《理想国》中最著名的段落——洞穴隐喻,来论述我们看到的真实是“媒介真实”。我们受到经验、习惯等因素影响认识世界,这个认识是不理性、不客观的认识。大多数受到媒介描绘的图景来建构自己主观认知。
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医患关系愈发呈现出紧张的态势,医患纠纷案件频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医生和患者这两种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社会角色,与每个人的切身生活利益相关。对于医患纠纷,从表象上看,是医生和患者的冲突,但是从更深层次上看,纠纷涉及医疗工作者和社会两类群体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公众通过大众媒介提供的文本或者图形影像等符号来认知医患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认知创建对方的角色定位和期待,并在对方的现实行为表现的基础上构建社会意义。当然,每一个社会角色都会产生相应的道德和权力义务的公众期望,如果社会角色行为与期望产生分歧不一致的时候,大众媒介所塑造的医患关系的环境就会加强社会公众的认知。
3 “大航海时代”的社会媒介场
目前我国的医患关系呈现的恶化态势,让很多人都对医疗行业产生失望和质疑的态度。谈“医”色变的背后并不见得是从日常生活经验和患者亲身经历中获得,相反,大多数人对于医患的负面感知直接来源于以药养医的畸形医疗制度体系、医疗工作者违背医德收取患者红包和检查项目过多等经历。固然,大众媒体对医患关系的塑造成为公众依赖的主要渠道。培养理论学派提出“主流效果”理论可以给我们启发。主流效果是指:理应多样化的价值观,因接触电视而变得与电视所呈现的意见主流相似。由于长期接受大众传媒的受众,其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和观点和主流媒体趋于一致化。以传统新闻报道为例,医患负面新闻带来话题性,吸引大众的关注。首先,潜移默化的加强受众对医患关系负面认知,并影响他们的行为。其次,新闻报道文本带有不可逆转的情感倾向,引导着事件舆论走向。因此,呈献给受众的医患真实并不是对现实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
如今,媒体对医患关系事件的传播和塑造也是影响舆论走向的关键因素。首先,网络上的医患议题有很多,但是许多新闻事件缺后续报道不足。其次,媒体消息来源单一,倾向于高话语权的职业,例如医生、政府、权威人士和专业媒体。再次,作为医患关系的主体之一,来源于患方的消息太少。他们被认为是话语权低的群体,大多数意见被拒之口外,更严重的是,常常被媒体打上“情绪化”“不理性”的形象。最后,网络上关于医疗工作者的形象充满了悖论。批评性报道中对医生常常丑化,例如就诊态度恶劣、给患者开昂贵的进口药剂、诊疗项目大多贵而无用等。而在医患冲突报道中,对医生同情、理解的话语较多,例如,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带病坚持等。这些都只是停留在事件上,浅层化问题和淡化问题。每个事件发生后,能够让大众了解事件背景、经过以及原因,更多普及全民医学素养才是媒体的职责所在。
4 “失实”报道的对策
作为新闻媒体,大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要正确引导舆论走向,做出公正、客观的新闻报道。要正确树立医患关系,以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为大背景,杜绝虚假、过度渲染的新闻。呼唤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广大自媒体平台的新闻素养。在报道新闻中应该搜集多方观点,不要肆意抹黑和歪曲一方的说辞,造成公众误解。完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必要时应该对事件的背景进行补充说明。加强新闻评论,树立主流价值观,分清医疗事件真伪,多角度、深层次分析建言。建立网络舆情监督平台,把握社会医疗热点,及时对新闻源头进行核实和报道,避免谣言散播。
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媒体宣传方向,适时加强对医务工作者奉献精神的宣传,不断改善医方在患者心中的形象。建立网络评价系统,设置完善的网络平台,监测网络舆情,防止对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的过度宣传。管制自媒体平台对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的过度宣传,进行新闻消费。
医疗卫生是一项专业性极高的职业,并没有完全为大众所熟知,而且事故的认定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由于对医疗专业知识的缺乏,记者在报道中使用的词汇,需要谨慎对待和斟酌,以免造成社会恐慌和动荡,避免妖魔化的医生形象,减少对医生的刻板印象的认知,让公众最接近事实的真相。
[1]白剑锋.中国式医患关系[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12):20-40.
[2]万阳.医患纠纷的媒介呈现[D].合肥:安徽大学,2015(5):10-15.
[3]杨惠林.媒介再现与社会现实建构[J].红河学院学报,2011(3):57-59.
G2
A
1674-6708(2016)171-0023-01
陈雪春,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新媒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