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分析
2016-11-30徐小雅宁靓
徐小雅+宁靓
【摘要】目的 分析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3.33%,显著低于实验组的9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健康教育水平、预防意识提升状态、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等方面,实验组医护人员所选用的护理制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护理操作技能方面,两组医护人员的相关护理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机制,能够在避免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消极治疗情绪的基础上,提升护理的综合水平与质量。
【关键词】风险管理;心血管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9..01
近年来,中老年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不断增多,致使心血管内科逐渐成为了具有高风险性的科室之一[1]。为了向心血管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应注重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的现实意义,并使其成为大幅度降低发生护理风险发生率的重要措施[2]。我院将心血管护理与风险管理机制相融合,不仅提升了护理水平,还提高了患者对医院以及医护关系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女22例,男26例;年龄39~73岁。实验组女20例,男28例;年龄43~76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方法为:医护人员向患者介绍治疗方法、病房环境、相关制度等内容,并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干净的治疗环境,定时为患者测量体温、血压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包括:实时监控患者的病情变化;建立全方位的防护措施;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于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现实效用;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与风险管理教育等。
1.3 评价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展现出来,且护理质量评价依据为健康教育水平、预防意识提升状态、护理风险管理效果、护理操作技能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3.33%,显著低于实验组的9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健康教育水平、预防意识提升状态、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等方面,实验组医护人员所选用的护理制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护理操作技能方面,两组医护人员的相关护理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自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受国际医疗先进技术的影响,我国医疗体制得到了改革与创新的机遇,在此背景下,广大患者对护理水平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受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影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数量直线上升,因此,如何完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案中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逐渐成为了心血管科全体医护人员,以及医疗机构所需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相关调查结果显示[3],护理风险大多来源于药物、医护人员、患者等多个层面。由此可见,为真正提升护理环节的综合质量,降低患者出现复发等后续疾病的概率,医护人员需充分重视风险管理机制的能效,并对护理风险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管理。我院心血管内科针对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开展的风险管理调查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医护人员所进行的护理工作得到了患者的认可(P<0.05)。换言之,该结果可证明: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可提升心血管疾病护理水平,并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与满意度。通过开展护理风险管理,为患者提供一套完善的护理方案与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
综上所述,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机制,能够在避免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消极治疗情绪的基础上,提升护理的综合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映红,黎 萍,盛文俊,魏德英.“闭环式管理”运用于护理病历质控方法及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0,19:119.
[2] 凌小红.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02(12):241-242.
[3] 王嫦娥.护理病历的质控[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