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民俗节庆与民间戏曲的互动影响探析

2016-11-30符代芸胡友波符海平

戏剧之家 2016年22期
关键词:民俗戏曲民间

符代芸,胡友波,符海平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03)

传统民俗节庆与民间戏曲的互动影响探析

符代芸,胡友波,符海平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0203)

作为传统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传统节庆的内容,而这两者也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可以说,传统节庆的出现为我国的戏曲发展创造了极佳的发展空间与时机,并促使戏曲之间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戏曲凭借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演形式,丰富了节日的内涵,使节日更加具有气氛。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节庆传统与民间戏曲的互动影响。

节庆传统;民间戏曲;互动影响

我国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活、劳作过程中创建了多种别样的传统节庆,并在此过程中创办了多种形式的艺术形式。传统节庆以及民间戏曲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影响,相辅相成,共同进步。郑传寅在《节日民俗与戏曲文化》中谈道:“我国古典戏曲文化的深入传播,主要不是得力于居高临下的宫廷,而是得力于约定俗成的民间节日。”节日是连接戏曲艺术消费和生产,传播戏曲文化的重要媒介,节庆民俗对戏曲文化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一、何为节庆传统

我国节庆文化的发展与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及演变。有别于日常生活作息的社会时间制度,节日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启发我国的社会民众“庆祝”、“欢庆”的心理以及情绪,并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项目。

关于节庆的定义,我国的相关学者对此做出了阐释,其具体内容指的是:岁时节日。即节日在形成的过程中,能够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统一,并最终为社会民众默认接受的时日。事实上,不同的节日诞生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因而在该节日中进行的民俗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般情况下,节日都是以年度为周期运行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社日以及各地的庙会等,都是备受古人重视的传统节日。古人重视节日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节日与农事密切相关,另一个原因是节日有调节生活的重要功能。“百日之劳,一日之乐”,节日使紧张而疲惫的生活有了周期性顿歇,呈现一张一弛的鲜明节奏。

这种传统的节日最初发端于先秦时代,当时节日的含义与现今不同。当时的节日主要服务于原始的宗教以及农业生产,这时的“节日”具有很强的原始性。此外,这一时期的节日主要由统治阶层所主导,节日的内容也大都以各种祭祀活动以及农业仪式为主。

相关的学者经过研究发现,现今的节日体系最初于汉魏时期。汉代中期以后,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促使了传统的岁时月令体制逐渐朝着节日体系过渡。

我国的节日体系基本形成是在东汉魏晋时期。总的来说,“节日”过渡到“节庆”这个文化民俗概念经过了较为漫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过程中,其作为重要的标志就是将游艺、娱乐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艺术形式融入到了祭祀仪式中。

二、戏曲的民间文化形态

民间这一独特的概念与官方、国家相对,其主要指的是群体称谓。我国的民俗学者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分为三大类:上层官方文化、市民中层文化、底层民间文化。

在这里,所谓的民间文化指的是广大农民所创造传承的乡村文化,不同于形成于唐宋并兴盛于明清的市井文化,我国的民间文化在诞生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完整地保存了农耕社会衍生出来的传统文化以及风情民俗。事实上,作为整体舞台的艺术,中国戏曲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民间产物,并最终在民间自我成长,并将这一精神以及传统长存于民间。戏曲从一产生即与民俗节庆结下了不解之缘。戏曲的民间展演是古代民俗的重要内容,是民俗节庆的主要活动之一。节庆演剧既是一种艺术现象,更是一种民俗现象。戏曲产生于民俗并依存于民俗,尤其是民俗节庆,更是传统戏曲展演的舞台。

三、节庆与民间戏曲的互动影响

我国的节庆以及民间戏曲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互动影响。节日民俗环境对民间戏曲文化的传播的影响在于:帮助戏曲大批量地集结观众,增强戏曲对观众的吸附力。一方面岁时节日在开始之初主要服务于原始的宗教祭祀以及农业仪式,而在这一过程中,催生了原始形态戏曲的诞生以及发展;但另一方面“节庆”这一民俗概念的出现,也使得我国的民众在这一时期内逐渐呈现出“庆祝”、“欢庆”的群体心理以及情绪,并加强了对于以诸类风俗传统、游艺以及娱乐事项的开展。事实上,在这一过程中,戏曲作为核心的部分,增强了节日的气氛,并成为整体节庆最为激动人心的部分。图热闹是我国古代劳动群众的普遍要求,也是所有节日追求的共同目标。鼓乐喧天、色彩鲜艳、载歌载舞的戏曲演出,正切合渴望热闹的心理和观赏取乐的习惯。戏剧缠绕着节日,节日伴随着戏剧,成为我国节日民俗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一)节庆中宗教祭祀之于戏曲源始形态、演剧场所

作为我国戏曲发源的重要学说之一,宗教起源说一直为相关学者所推崇。以蜡祭为例,相关学者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普遍认为:蜡祭这种宗教传统最终催生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关于蜡祭活动的相关内容,汉代著名学者郑玄注解为“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国索鬼神而祭祀……”而宋代的苏轼则在著作《八蜡》中记载为“八蜡,三代之戏礼也。”由此可见,传统的宗教祭祀活动将戏剧与祭礼进行了有机结合,而这也逐渐成为了我国早期戏剧的重要特征。

这种特征在戏曲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被继承,并最终催生了庞杂的节日体系。总的来说,我国初始状态的节庆是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的主要时间,而原始节日活动共生于原始宗教祭祀。

目前,就我国各地区较为通行的节日而言,其游艺与演剧主要诞生于酬神祭祀传统基础之上。在这一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民间社戏。事实上,祭祀歌舞是社戏的最初起源,而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完整的戏曲艺术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南戏的出现与之关系最为紧密。南戏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始终伴有一定的宗教仪式,其结构一般为:仪式、演戏、仪式,在这种结构模式中,社戏一方面成为一种艺术表演,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宗教性。

事实上,在传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除了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之外,各地区的民众也会因为区域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诸多的地方性节日,诸如我国民间的民众为了表达对于龙王、灶神、太上老君、地藏菩萨等神灵的崇拜,分别将每年的三月十五日定为龙王节、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二月十五日为真元节、七月三十为地藏节。此外,为了提供祭拜的场所,各地区又专门开辟场所用于建造祭拜所用的庙宇或者祭台。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些场所的出现也为戏曲的出现以及繁荣提供了场所。以元朝的戏曲表演为例,相关的文献记载显示,元朝时期的戏曲表演主要集中在两种场所中,分别城市里的瓦舍勾栏以及城乡庙宇里的戏台。为了推动戏曲的表演以及演出,我国的各朝各代都做出了相关的举措。事实上,从明朝开始,民间在进行庙宇建设的过程中就将戏台归纳为庙宇的结构部分,使之成为我国庙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使得我国的戏曲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将神庙剧场的建筑样式吸收改造,成为我国戏曲剧场的一种典型式样,并最终带动我国戏曲的发展。总的来说,我国宗教祭祀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戏曲的繁荣以及发展提供了场所,并由此带动了我国戏曲的传播以及融合,实现了戏曲文化的壮大。

(二)节庆之于戏曲传播交流、戏曲之于节庆狂欢

随着我国节日体系的发展,其最终使得岁时月令体制逐渐下放,并走向世俗化。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使得我国的节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其自身的庄重以及严肃的气息逐渐淡化,但是游艺娱乐的氛围却逐渐兴起。

以社、蜡为例,在民间祭祀期的过程中,民众往往会在庆祝神灵的过程中纵情狂欢,相关文献记载,社日当天“令会男女”,而腊日当天更是“一国之人皆狂”,由此可见此民间节庆的状态。此后,置于汉魏时期,每当岁时节日时期,我国的民众都会尽可能地展现生活民俗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民众会借由戏曲文化等多种形式为其自身争取、创造身心全面放松和宣泄的时机,继而推动了戏曲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戏曲文化的发展。

节庆的狂欢氛围主要是由娱乐节目带动起来的。而戏曲的发展成型也最终导致了其成为引领节日欢庆氛围达到高潮的演艺节目。与歌舞表演、杂技以及说唱等艺术表演不同的是,戏曲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完整的、综合的艺术形式。加之其内容丰富,受到广大民众的喜欢。总言之,节庆这一活动为戏曲的表演以及发展创造了舞台,并由此为戏曲演出拉拢了观众。此外,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出现以及运用也在最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节庆气氛的发展,并促使节庆更加具有娱乐性和狂欢性,而戏曲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整体节庆最为激动人心的构成部分。

四、结束语

我国的传统戏曲文化与传统节庆相辅相成、互动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节庆传统以及戏曲的民间文化形态的概念,并就节庆与民间戏曲的互动影响进行了阐释。笔者认为,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我国的传统节庆必然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

[1]郑传寅.节日民俗与戏曲文化[J].四川戏剧,1988,(4):18-23.

[2]张志全.民俗节庆戏曲展演研究现状述评[J].民族艺术研究,2013,(6):42-48.

[3]李双幼.传统节庆文化记忆的巩固与传承——以泉州市元宵节为例[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5(5):51-57.

[4]陈友峰.“宗教礼仪”与“模仿性表达”——兼论形成戏曲的双重因素及其对戏曲审美形态之影响[J].文化艺术研究,2011,(4):81-119.

[5]徐进,张晓颜.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民间戏曲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6,(3):172-173.

J80

A

1007-0125(2016)11-0019-02

符代芸(1980-),女,海南万宁人,黎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研究领域:影视鉴赏、文学欣赏、海南民俗文化研究;主要从事大学语文、电影鉴赏、商务文秘等课程教学。

本文为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规划课题“海南民俗节庆与民间演剧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HNSK(ZC)15-4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民俗戏曲民间
冬季民俗节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