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业务板块 提升服务模式
2016-11-29葛菁
葛菁
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慕尼黑上海”)作为慕尼黑博览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在华唯一全资子公司,自2001年成立伊始,至今已走过16个年头,现拥有14项品牌展会,员工规模达140余人。慕尼黑上海在中国拥有丰富的办展经验,专业展会覆盖机械、物流、环保、电子、激光、生化、酒和饮料制造、建筑建材、体育等各大领域,以满足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推广产品服务、树立品牌形象、促进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需求。本刊记者就慕尼黑上海的业务模式发展等话题采访了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徐佳女士。
记者:请您介绍慕尼黑展览目前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近年来有何新的突破?
徐佳:当下,会展业竞争愈加激烈,中国会展势必步入品牌时代。慕尼黑上海作为中国会展市场的先锋者,通过深耕行业地位、拓展业务板块、提升服务模式,用实力打造顶级展会,为客户提供国际性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同时以先进理念和丰富经验为会展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2016年上半年,慕尼黑上海已成功举办9大展会,参展企业共计4826家,展会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观众累计超过23万人次,覆盖物流、环保、电子、激光、生化、建筑建材、体育等各大领域。较往年相比,展会的各项数据均持不断上升之势。
为配合集团的业务发展,慕尼黑上海于2015年9月正式成立出展业务部,成为集团在华出展业务的全新官方代表机构,全面负责集团旗下所有展会的中国区展商的展位销售工作。
记者:您如何看待这些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这些产业在中国是否有强大的展商和客商网络可以支撑?
徐佳:集团每年在全球举办40余个大型国际博览会,横跨资本产品、消费品和高新科技下属各行各业。慕尼黑上海基于本土市场的需求及产业发展的潜力,审时度势,选择性地将集团的部分母品牌移植到中国。如2002年植根本土的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矿山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bauma China),慕尼黑上海在认真剖析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未来发展态势的前提下,大胆且谨慎地将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展德国bauma引进中国。在与该产业共同发展的近14年里,bauma China为工程机械业内人士提供了亚洲领先的交流展示平台,在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展示根据中国客户体验所研制的产品,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壮大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顶级的工程机械行业盛会。
如前所述,慕尼黑上海展会的各项数据,如展商数、观众数等均持不断上升之势。伴随着中国本土行业的蓬勃发展,毫无疑问,中国已有甚至会有更强大的展商和客商网络来支撑这些产业。
记者:展会中,国际和国内展商比例大概是多少?国内展商的需求点与国际展商有何不同?
徐佳:现如今,国内展商的参展规模着实不容小觑。作为国际领先的运动用品商贸平台,集团旗下的ISPO品牌在进驻中国初期,国际展商数量达到7成之多。然而从2016年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ISPO BEIJING)的数据可以看出,国内展商的参展比例已达86%。在慕尼黑上海近年的其它展会中,国内展商与国际展商数量比也都接近7∶3,并且在集团举办的其它海外展中,也有大量国内企业参展。
随着本土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市场已是商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国际性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在逐步扩大和发展,国际企业希望进军中国市场,国内企业则需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并逐步走向国际,而贸易博览会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买家和卖家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展商的目的也非常明确,他们会谨慎地权衡利弊,最终选择那些最适合企业、最有回报价值的展览会。我们感到非常幸运,慕尼黑上海的许多展会都是行业翘楚,这些平台都为客户在现行经济形势下开拓业务提供了坚实且良好的基础。
记者:目前,在中国办展会遇到哪些方面的问题?矛盾主要集中在哪?展览主办方该如何融合当地现有资源发挥优势?
徐佳:无论是慕尼黑上海或是其它外资企业,在将国际展会引入国内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如中国市场本土化等问题。然而值得庆幸的是,长期以来,慕尼黑上海得到了来自政府及各部门的大力扶持,尤其是上海市政府及浦东新区政府。此外,慕尼黑上海也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寻求与各行业商会协会及同行互利共赢的合作机遇。
今年,亚洲物流双年展联袂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物流节首次携手在上海隆重举办,可以看出,通过与优质合作伙伴强强联手等举措,是慕尼黑上海正在全力谋求创新发展的一条路。继续拓展业务市场也是慕尼黑上海的基本战略之一。
我们的策略是挖掘自身在行业市场的更多立足之地,如全球最大环保展IFAT的中国展——中国环博会成功进军华南环保市场,将于今年11月举办中国环博会广州展,打造泛珠三角区域最高品质环保展;亚洲最大的激光、光学、光电行业盛会——慕尼黑上海光博会也首次将业务拓展至广州,于12月举办华南(广州)先进激光及加工应用技术展览会,力促激光行业与华南制造业双向发展。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的会展环境?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各有哪些优势和不同?
徐佳:自2005年以来,随着外资大量进入中国展览市场,品牌展会不断涌现,中国的展览业已进入“产业提升阶段”,整体趋向国际化。此外,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展览业已经从由政府主导格局逐步转向市场化。2015年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化展览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展览业发展。所以目前的中国会展环境无论是从政策方面还是市场方面,都呈现良好态势。
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会展业各有千秋。该行业在北京发展早、规模大、数量多,专业化与国际化程度高,并且由原中央政府部门转化出来的全国性行业、协会成为办展主力是北京会展业的一大特点,使得北京会展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十分突出。广州以广交会为助推器,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高,会展产业结构特色突出,会展地域及产业分布密集。而上海作为国际贸易中心,贸易色彩浓厚,具有地理区位优势,起点高、政府支持力度大、规划布局合理。
记者:您如何评价上海的展览场馆的硬件设施以及配套的服务能力?您认为与国际先进的会展城市相比,上海有哪些服务亟待解决?
徐佳:虽然我国展览场馆面积已经超过“世界会展之国”的德国,成为全球第一,但上海距世界会展中心城市还有一定距离,在某些层面还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如在展馆的相关配套和服务方面的专业化程度可进一步提升,展期交通及停车问题可加以改善等。
另外,纵观全球,大数据、移动互联及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被广泛的运用到各个行业中,数字通讯是展台之外另一项重要的展示渠道。在数字化方面,上海还需要有更大的飞跃。慕尼黑上海也在不断努力使企业的市场传播、服务模式和公关营销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