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安徽当涂民歌与芜湖大桥民歌传承传播之断想
2016-11-29姜夏夏
姜夏夏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9-000-02
摘 要 本文从国家级非遗——安徽当涂民歌与芜湖(北乡)大桥民歌具有同宗同源的关系角度出发,介绍了芜湖大桥民歌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及由于行政区域的不同,而在非遗申报保护中存在的差别现象。对安徽当涂民歌及芜湖大桥民歌的传承、传播提出了己见。
关键词 当涂民歌 芜湖大桥民歌 传承传播
一、行政区划的调整及芜湖大桥镇的变化轨迹
安徽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的统称。当涂素有“名歌之海”的美誉。当涂民歌,曲调优美,节奏轻快,富有江南水乡民歌的独特风格。民歌在该县流行极广,且种类繁多。
二、芜湖大桥民歌印象
芜湖大桥民歌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创作的《田夫踏田歌》。这首歌谣,集中表现了农家生活和农民渴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良好愿望。实际上,北乡民歌中包括有号子、山歌、秧歌、小调等民歌种类。早在至今约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在在北乡这块土地上劳动,伴随着劳动的“号子”就已产生。因此,芜湖大桥民歌的历史,应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只不过因缺乏史料记载无法佐证而已。
明清以后,大桥民歌小调层出不穷,种类繁多。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和爱情生活,在声腔吐字上,又带有浓厚的芜湖北乡方言音韵,地方特色极为明显。越发显得真切朴实,委婉动听。大桥民歌中,随着人们的劳动而产生的号子歌,特点是清脆明快,热情奔放。号子的旋律虽十分口语化,但节奏感却很强,且富有鼓动性,诸如《打麦歌》《打夯号子》《车水号子》等。此外还有山歌类如《唱山歌》《对山歌》《放牛歌》等;秧歌类如:《薅稻歌》《锄田歌》《唱得绿海泛金波》等;歌舞类如:《划龙船》等;小调类如:《姐在田里薅豆棵》等。大桥民歌歌声清纯质朴,委婉舒展,唱起来如行云流水,令人回味无穷。
由于大桥民歌的影响,2007年底,大桥民歌入选芜湖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芜湖大桥民歌与当涂民歌同宗同源
大桥镇是远近闻名的民歌之乡。大桥的农民们,祖祖辈辈一直在生产劳动中口口相传着清新质朴的民歌,当地百姓说:“当涂是民歌之海,大桥是民歌之王。足见大桥民歌在整个当涂民歌体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当涂和芜湖一衣带水,紧密相连。当年大桥镇从当涂划归芜湖,当涂人难舍情结。特别是李白的那首《望天门山》的诗所描绘的东天门山就在大桥镇境内,更使当涂人难以掩饰那无法割裂的情感。
四、民歌与城市记忆
我们看到:在民歌的传承发展方面,马鞍山市及当涂县的宣传文化等有关部门对“当涂民歌”的传承发展十分重视,近年已编辑出版了《当涂民歌》作品集、《当涂民歌》音像碟片、马鞍山、芜湖两市的专业艺术剧院还联合创作排演了大型当涂民歌剧《姑溪情歌》在第九届安徽省艺术节上获得一等奖。成绩颇多,成果斐然。
近年来,芜湖市也举办过“著名作曲家印青作品与芜湖民歌演唱会”、芜湖市文委和安师大音乐学院联合举办过“芜湖地方民歌的创新与开发展演”音乐会、芜湖市文化馆召开了芜湖民歌研讨会,并正在整理编辑出版《芜湖优秀民歌选集》。
五、民歌传承的诸多措施
简言之就是“保护、整理、改编、创作、研究”。
严格保护本源性的传统民歌。民歌保护应有“原产地”意识。对当涂及芜湖发掘整理的一批具有本源意义的传统民歌,要坚持尊重历史的原则,传统的旋律、节奏、语言、演唱形式和风格都要依样还原,歌手的选择要尽可能本地化乡土化,并把它们作为地方文化历史档案永久保存。
鼓励运用当涂及芜湖大桥传统民歌素材创作新民歌。创新是积极意义上的传承,也是避免当涂及芜湖大桥民歌自身衰落的必然途径。创作新民歌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演唱,要探讨与舞蹈、器乐演奏、曲艺、戏剧,甚至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的融合交流和借鉴吸收。只有这样,才能期待出现精品力作。
如果说民歌传承是靠人的作为,那民歌传播就要靠媒体的功能了。笔者认为——
六、民歌的当代传播途径
当代已是传媒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即便是历史悠久,长期依靠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民歌,更应通过现代多种传播途径,助其传承与发展。
1.民歌通过广播、电视、纸质传媒出版物的传播。
广播是声音“自由飞翔的天空”,而民歌就是声音的艺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民歌榜》栏目是一档大型的民歌排行榜节目,它既有原汁原味的民歌传唱,又有新时代创作的新民歌,是老、中、青听众十分喜爱的节目。
正是由于民歌的艺术魅力,很多电视媒体对其刮目相看。如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栏目就颇受大众的欢迎。它为中国民歌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宣传展示平台。
2.民歌通过民歌文化节、民歌赛活动的传播。
民歌作为一种久享盛誉的信息载体,在对外宣传与文化传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地方都对举办民歌文化节情有独钟,较为有名的当数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它在1993年创办,每年举办一次,在民歌节上,国内著名的艺术家、歌手以及外国艺术家联袂献艺。又如内蒙古察哈尔民歌文化节每年6月10日至9月30日都要举办一次,活动期间邀请区内外民歌手参加专业和业余民歌手大赛,赛后还刻制察哈尔民歌光盘,并选拔优秀人才,组建专业的民歌表演团队,这也可谓将民歌发扬光大的一项有益举措。
3.民歌通过新媒体的传播。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而民歌如何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传播功能,也是当今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实践的。
网络阵地已经成为当代民歌传承的生力军。今天只要你打开音乐网页,就会发现,不管是百度MP3、搜搜音乐、狗狗音乐、QQ音乐,还是九天音乐、九酷音乐等网站,都有民歌精选等类似栏目,可以让网友反复欣赏,尽情享受民歌呈献的艺术盛宴。很多网站不但可以听到民歌,看到歌手的演唱,而且能够下载歌词,这种多介质的传播方式对民歌传承而言是一大善举,它能让欣赏者从欣赏开始,一直步入迷恋的境地。一些地方政府或民间团体正是因为看到网络的力量,所以特意建立一个个民歌网站,对民歌进行专门的网上宣传。中国民歌网、山西民歌网、陕北民歌网、科尔沁民歌网等不同级别的网站都在宣扬民歌的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当今的“三网合一”(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也为民歌开辟了崭新的阵地,比如手机铃声和微信平台就是一种极好的民歌传播媒介,每当电话铃声和手机音乐响起,一曲悠扬的民歌会让人心旷神怡。
当涂及芜湖大桥民歌不仅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上,更在如何充分发挥利用新的传播途径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借助这些传播途径:
-----当涂与芜湖可以联合“举办民歌文化艺术节”,旨在促进当涂及大桥民歌的发展提高,通过节庆活动,吸引年轻一代对民歌的认同和喜爱,并积极参与其中。
-----文化部门单位要加强对民歌活动的组织辅导,发现和培养民歌新人。
------将当涂及芜湖大桥民歌打造成为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大力开展“民歌进校园”演唱活动。
-----充实健全当涂及芜湖大桥民歌的档案库;开设“民歌研究”网站,编印民歌研究报刊,建立开放式的民歌研究和赏析的平台。
可以想见,正因为传播途径的多样发展,正因为当代传媒的鼎力相助,才会有当涂及芜湖大桥民歌传承的灿烂今天和美好明天。因此,如何将现代传播手段与当代民歌传承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并使其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和积极作用,乃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