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党的历史探索
2016-11-29唐雷
唐雷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9-000-01
摘 要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着力于消除和解决发展中的透支、失衡等问题。要想准确领会和践行协调发展的理念要求,需要对制约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需要对党的历史中的协调思想和实践进行梳理总结。从而为今天的实践提供资鉴和启发。
关键词 协调发展 制约因素 党 历史
[中图分类号] D23 [文献标识码] A
一、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和障碍因素
(一)发展要素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
发展要素是谋求发展的基本前提,包括土地、人口、资源、水文、气候、交通、文化等基本要素。没有这些要素,发展无从谈起。但是,无论从全球视野俯瞰还是具体细窥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有些地方风光迤逦,水土丰茂,自然就瓜果飘香、生机勃勃;有些地方土地贫瘠、支离破碎,自然就赤地千里、荒无人烟。这些客观上的要素分布差异必然带来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在发展基础上的差异性。中国幅员辽阔,内部的发展要素差异就更明显。例如,单单因为气候因素,江南自古就是富庶之地,而西北在漫长的历史中长期给人苍凉的印象。
(二)传统因素瓦解与现代因素生成的异步性
中国是典型的后发国家,而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往往带有明显的追赶特征。因为起点低、底子薄、任务重,所以往往会采取一种赶超战略争取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差距。然而,赶超发展对于不同领域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物质条件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而言,我们可以用较短时间的努力奋斗去追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对于精神文明而言,诸如人的道德、文明、思想、理念等,则是难以在短时间实现跨越发展的。这种传统因素褪去与现代因素生成的异步性必然带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不同步性。
(三)发展环境机遇承接上的差异性
国内外形势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地区或城市而言都可能是发展的重大机遇。而把众多的地区和城市放在一起去比较,这种机遇和条件又是不同的。比如,改革开放是重大的发展机遇,但对每个地方的带动不同;从区域发展来看,有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原崛起、东北振兴等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战略。这些政策和战略对于各个地区、各个城市而言就是不同的发展机遇。面对的机遇不同,每个地区对于这些机遇的承接和把握不同,必然会带来发展中的差异性。
二、党基于基本国情对协调发展的探索历程
(一)《论十大关系》中的协调思想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如何做到更加协调平衡的发展是党中央非常关心的问题。为此,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前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汇报。“这是毛泽东在建国后乃至在他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内容上看,《论十大关系》都具有鲜明的协调发展思想理念,能在刚刚跨入社会主义之后提出协调平衡的理念难能可贵。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和统筹协调的理念对今天的改革发展依然有很多的启发意义。
(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协调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邓小平强调要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能动摇,同时要抓好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他的这种思想可以明了地概括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手抓”的实质是以协调理念来处理发展中各方面、各领域的平衡关系。邓小平的协调思想尊重了一个基本的发展规律,即在当时僵化的体制下要想进行改革,必须首先打破旧的平衡,通过发展来达到新的平衡。旧的平衡是凝固的、缺乏活力的、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平衡,而努力追求的新的平衡则是动态地、充满活力的、紧贴时代发展需要的平衡。打破旧的平衡是为了实现新的更好的平衡。
(三)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见协调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而其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更是与协调理念密不可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方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保障。
通过对党的协调发展思想的梳理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国情在内部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行业差异、产业基础差异等先天的不同步性,但党总是能从整体、宏观、协调的角度统筹谋划,在既照顾到个性发展优势的同时力求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这既是党的根本宗旨的要求、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