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密切干群关系 做好思政工作

2016-11-29魏晓洁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6年17期

魏晓洁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9-000-02

摘 要 密切干群关系,是我们党在农村工作的根基,也是我们进一步做好群众思政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只有密切干群关系,才能把思政工作扎实稳定地推向前进。针对目前一些地方干群关系比较紧张,群众思政工作难以推进的情况,我们先后多次深入河南省济源市农村基层调研,取得第一手相关资料。调查对象男、女各占50%,涉及农民占70%、企事业单位职工及其他占30%,月收入500元以下的占30%,月收入500-1000元的占40%,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占30%。

关键词 干群关系 调查情况 不和谐 建议与思考

一、影响干群关系因素调查情况

多数地方干群关系和谐,思政工作推进顺畅。调查显示,党员干部在群众中仍有很大的影响力,干群关系总体上是融洽的,思政工作成效显著。调查表明,有72%的群众对党员干部整体形象感到很满意或大致满意,干群关系和谐,但仍有28%的群众不认可。群众认为当前干群关系非常融洽的占15%,认为有一些矛盾但还算融洽占50%,认为矛盾较多关系一般占30%,认为矛盾很突出敌对关系的占5%。影响干群关系的因素比较多,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思政工作推进难度大,调研情况如下:

(一)党员为民服务态度对干群关系的影响情况。党员干部是各级各部门的领导者,是否能够把服务群众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直接关系到干群关系能否保持和谐。调查表明,群众认为大部分党员干部思想境界比一般群众要高,有一定的服务群众意识。60%的群众认为大多数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5%的群众认为多数党员干部能为人民群众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65%的群众认为多数党员干部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愿意帮助别人,10%的群众认为多数党员干部只管自己不顾别人。

(二)党员干部思想境界对干群关系的影响情况。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名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领导干部,其思想境界不仅是其党性、党风、党纪的体现,更是他们联系群众的基础,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群众认为党员干部与周围的人比较,思想境界处于上等水平占10%,中等偏上(包括中等)占55%,中等以下占35%。群众认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意识比较强占25%,一般占65%,很差10%。有10%的群众认为干部有加强和改善干群关系的强烈诉求和愿望,60%的群众认为一般,30%的群众认为很差或没有。

(三)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状况对党群关系的影响情况。 党员干部只有廉洁克己,才能得到群众拥护。随着从中央到地方“老虎苍蝇一起抓”,反腐工作取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而导致干群关系不和谐。30%的群众认可党员干部落实“八项规定”和反“四风”,46%的群众认为基本满意,20%的群众认为一般,4%的群众认为不了解。

二、干群关系不和谐导致思政工作推进难度大

(一)党员干部威信丧失,思政工作难以推进。当前群众不信任党员干部,一是质疑村干部的道德品质。一些群众认为一些党员干部在利益分配上不公,存在由关系亲疏决定利益分配现象;二是质疑村干部的能力素质。现在许多群众在外务工时,增长了见识,返乡后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不大,加之一些村干部本身学历低、见识浅,深感能力差,还不如自己;三是质疑村干部的工作执行。一些群众通过媒体了解的政策,各地在执行中存在一些差异,认为村干部在执行中打了折扣;四是质疑村干部的履职成效。一些群众看到邻村有发展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认为本村干部不作为。五是质疑村干部的廉洁自律。当看到、听到村干部有违规违纪问题,就认为本村也存在类似情况。威信首先着眼于“信”,只有先立“信“,才能后树”威“,上述因素均导致干部威信的丧失,威信的丧失将直接导致我们思政工作难以推进。

(二)党群之间矛盾存在,思政工作难以开展。现实工作中,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存隔阂,感情渐疏远。由于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干部在政治资源、社会交往和经济收入上与普通群众拉开了距离,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处在弱势的群体与干部缺乏感情上的认同,感情也渐渐疏远;二是作风建设不到位,干群和谐关系难以有效建立。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以“官老爷”自居,群众办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三是群众诉求渠道不够畅。解决诉求的机制不力,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等现象。四是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滞后,导致部分群众素质较低,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法制意识淡薄,利己观念严重;五是体制和制度机制建设有弊端,给调整党群干群关系化解矛盾造成障碍。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给领导干部在群众中推动思政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三、关于密切干群关系 做好思政工作的建议与思考

(一)为民谋利。党员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党员干部都应竭尽全力做好。只有诚心诚意地做好“小事”,才会成就“大事”。要切实抓好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境、扶贫等重点领域,对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能立即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立刻解决的,限时答复群众,真正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言而有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人民对政府缺乏信任,则国家秩序不可能稳定。政权的稳固取决于民心的向背,执政者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凝聚民心、团结干事。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敢于直面矛盾、毫不掩盖矛盾;勇于破解矛盾、绝不害怕矛盾;让人民群众了解实情,相信群众的觉悟和判断力,带领群众共同面对客观实际,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互信转化为感召力和向心力,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驱动力。

(三)处事公道。党员干部担负着致富一方、和谐一方、稳定一方的重任,处事要公道,办事要有公心,就应拒绝制度之外的“例外”,就不怕把所有应披露的信息高度透明地呈现给群众。对所有询问,给出合乎实际、合情合理的解释,就应该不折不扣地依规章、依程序办事,不以个人好恶改变规则、增减程序。是否出以公心,检验的标准不是表态,而是对规章制度的敬畏和坚守。只有“常养胸中浩然之气,常积公道正派之德”,才能抵得住诱惑、抗得住干扰、守得住原则!

(四)作风正派。党员干部首先要重理论修养、讲知行统一,树立信念坚定的形象。首先要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强化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其次要敢讲真话、爱听真话,树立老实做人的形象。讲真话,靠的是责任和勇气。只有具有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和大公无私的精神,才能做到讲真话、说实情。听真话,靠的是胸怀和智慧。只有具有虚心纳谏、真心求教的胸怀和善于倾听民意、集纳民智的智慧,才能听到实话、掌握实情。

(五)廉洁自律。党员干部要严格执行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摆正自己的位置,严守党的纪律,筑牢思想防线,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精神状态。在权力运行过程中,坚持廉洁自律、勤政为民,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要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身体力行,勤俭节约;要认真执行党章规定,严格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要坚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进一步保障和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定权,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

(六)依靠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党员干部只有充分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虚心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要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制度的落实必须依靠群众,各种制度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公开、透明、信息化的基础上,让群众有发言权,并主动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同时,要加强与群众的交流与沟通,越是矛盾突出、越是问题复杂,党员干部越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