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汉唐古典舞的袖舞技法与审美气韵

2016-11-29李立徐熳

艺术评鉴 2016年15期
关键词:舞姿

李立++徐熳

摘要:巾袖舞是中国古典舞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古典舞蹈的艺术特色。巾袖舞既是古代中国宫廷舞蹈审美形态的集大成者,又是当代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流派中的重要角色。本文将以孙颖教授20世纪80年代创造的汉唐古典舞中的袖舞为例,首先对汉唐派古典舞中袖舞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进而对当代汉唐派古典舞的袖舞技法运用进行解析,最终揭示出延续千年的汉唐袖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蕴含的新的审美气韵。

关键词:汉唐袖舞 袖舞技法 舞姿 审美气韵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109-03

在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独具风格的舞蹈样式,例如巾袖舞、剑舞、鼓舞等,其中巾袖舞最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美学韵律。“袖”起源于古代人宽衣大袖的生活服饰,经过不断的历史演变与艺术创新,已经发展成各种样式的以“袖”为特色的舞蹈道具。在舞蹈中“袖”延长了人的肢体,能充分展示身体的表现力,强化舞蹈情感。袖舞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不同时代的审美特色。汉代袖舞的古拙之美,唐代袖舞的华丽之美,发展到今天舞蹈的独特之美,通过不同的袖技与舞姿结合,展现出千姿百态的舞姿特征。

一、汉唐袖舞的历史探源

巾袖作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杰出创作,上自春秋战国,下至隋唐、明清,在出土的汉画像砖石、墓室石刻、壁画文物以及一些古籍中,各种袖舞形象随处可见,其中以汉代与唐代袖舞尤为典型。北京舞蹈学院孙颖教授以历代出土的这些袖舞形象以及文献古籍为依据,在2001年建立了“汉唐古典舞”学派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汉唐古典舞舞蹈语言,进而对古代袖舞进行复原、发展。

袖舞开始于上古时期“巫舞合一”的虔诚,据史料记载,“袖”最早在于模拟鸟兽的翅膀,欲达到“通天”祭神的目的。最早关于袖舞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周代《六小舞》中的《人舞》——“不执手具,徒手而舞,以手袖为威仪”,展现了“以舞为仪”的庄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女乐阶层的出现,使袖舞技法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体现了“长袖细腰”的审美价值;随着汉代戚夫人等优秀舞姬的出现,她们精湛的技艺与优美的舞姿在这个时期更具特色,袖舞也逐渐成熟起来,出现“翘袖折腰”的审美理念,汉代成为袖舞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从出土的汉画像砖对长袖舞姿的刻画记载中,也使我们对汉代袖舞从舞蹈形象上进行复原和发展提供了依据;魏晋时期曹植笔下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将“清商女乐”的秀丽清秀、潇洒飘逸的“袖舞”特征一语道破;唐代的“南国有佳人,轻盈舞绿腰。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描述了王屋山舞《绿腰》时舞袖的情态和意境。“双块齐举栾凤翔,罗裙飘摇昭仪光”描述了唐代《白舞》的舞蹈情态,体现出了“霓裳羽衣”的雍容华贵之美。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袖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2001年汉唐古典舞学派的创始人孙颖教授在北京舞蹈学院设立“汉唐古典舞教研室”,他以文献古籍及大量出土文物为依据,对传统袖舞进行整理,复原与创新,自此汉唐古典舞学派进入北京舞蹈学院,成为古典舞中独树一帜的一个派别。汉唐古典舞专业的成立对中国古典舞体系的完整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古典舞在新时期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汉唐袖舞的技法运用

在“汉唐古典舞”学派建设之初,汉唐袖舞的技法与舞姿也具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分析汉画像中的舞蹈姿态,每一位舞蹈伎人都有不同的舞袖姿态,并且样式丰富多彩,同样的身体姿态配合上不同的袖技就会展现出一个新的舞姿,再加上流动链接,合理的编排技法,一个崭新的舞蹈短剧诞生了。不同袖技的应用与舞姿重组,对我们复现汉代舞蹈以及继承发展创新有重要意义。

(一)汉唐袖舞的长袖技法

1.单一袖技

单一袖技指舞蹈时单臂所展示出的单个长袖技巧。袖技包括扬袖、绕袖、举袖、回袖、翻袖、甩袖、垂袖、拂袖和抛袖等。将袖技灵活运用,达到长袖善舞的目的。主要常用的袖技有:扬袖,在袖技中是比较常见的动作,在手腕与手臂配合下形成的袖体做上弧线运动。扬袖动作对手臂没有固定的位置要求,主要强调的是力量的贯穿,从身体传到肩膀再到手臂再到手腕最后凝聚到袖体(如图一);甩袖,在出土的汉唐舞蹈文物上比较常见的是后甩袖动作,大臂笔直向上抬,不可弯折,经头顶,将袖甩至后方。甩袖动作的手臂一般是抬至与头齐平处或者略低于肩向斜下方甩出两个位置,力量主要是由大臂发力经过小臂再经过手腕最后贯穿到袖体甩出(如图二)。

2.复合袖技

复合袖技指舞蹈时单臂或者双臂所呈现出的不同袖技,例如单臂复合袖技,先回袖蓄力再飞袖发力飞出、先以掏袖准备再通过洒袖出力……这种单臂的复合袖技必须在短时间内配合身体快速完成,才能形成流畅完美的舞姿。双臂复合袖技,如左臂扬袖,右臂绕袖;左臂回袖,右臂掏袖;左臂拂袖,右臂打袖等,这些手臂的袖技成为复合袖技。例如河南省洛阳金村出土的一对玉雕舞女,二人肩并肩,身靠身作对舞状。外侧手为托掌姿态的“扬袖”,内侧手作按掌姿态的“拂袖”而舞(图三)。

(二)汉唐袖舞的舞蹈姿态

1.斜塔式

斜塔式的舞姿是躯干与重心腿成直线,类似倾斜的塔,形态稳定,动势清晰。舞姿形成后身体与地面形成不同的倾斜度,以此来界定动、静态舞姿。斜塔式的这种非垂直中心使舞姿形态在失衡中展现,这种不平衡的动势给人带来宏放、洒脱之美(如图四)。

2.半月式

通过脚腕、膝部、腰部、肋部、颈部的关节弯曲,使脊柱呈现出往一侧弯曲的弧形,膝部微弯,使支撑重心腿顺势组成半月状,再加上手臂的弯曲,展现出一个逼真的弯月形态。舞姿形成后,由重心的稳定与失重来界定动、静态舞姿。在半月式柔美的姿态造型中,弯曲的月亮形态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阴柔,给人以圆润、清凉、洁净之美(如图五)。

3.元宝式

元宝式舞姿要求颈椎、胸椎和腰椎的前后弯曲,并要求胯部和腿部配合,实腿即承重腿弯曲,虚腿即姿态腿以大腿用力上抬,膝部微弯同时前抬或后伸,双臂配合前伸或后展。前元宝则要求头和膝部相接,后元宝要求头和脚相接。舞姿形成后,同样是由重心的稳定与失重来界定动、静态舞姿。元宝式舞姿形态圆润,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如图六)。

4.拉腿式

汉唐古典舞的拉腿特指虚腿,在微弯的状态下上抬的同时随实腿的重心变化而形成的舞姿。最主要的是虚腿的形态,虚腿由大腿内侧发力向侧后上抬,一直保持微弯形态,用腰部与胯根的力量来控制虚腿的高度,形成富有线条感的优美舞姿,体现中国的传统艺术注重线条的美感(如图七)。

(三)汉唐袖舞之长袖技法在舞姿中的运用

汉唐古典舞的舞姿形态是把不同的袖舞技法与身体相结合。一种舞姿形态可以由多个动态链接与多种袖技形成,从而派生出多种新的舞蹈姿态。

1.扬袖在斜塔式舞姿中的运用

“长虹贯日”是斜塔式舞姿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它的双臂配以双扬袖袖技,一支大臂由手臂发力向上扬起,另一只手臂大臂下压,与腰平齐,使袖子形成一上一下的飘扬姿态。

例如女子群舞《踏歌》中就多处出现了“长虹贯日”的舞姿形态,展现了汉代艺术形象具有的古拙气势以及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舞蹈中这个舞姿使观众感受到积极向上、朴实纯真的汉代风貌。

2.翻袖在半月式舞姿中的运用

半月式斜塔是根据汉唐舞蹈中最典型的“翘袖折腰”发展演变而来的。“并腿半月”这个舞姿,胯部左曲右折,腰部姿态有的往左倾,有的往右倾。袖技表现的是大翻袖,人体突然发力向旁折腰的同时手臂外翻。

例如女子群舞《桃夭》中,最后造型中间一个女子的造型便是半月式舞姿,加上大翻袖的袖劲与气势,给观众展现出圆润、妩媚的美感。半月式的舞姿造型,尽显中国女性婀娜体态的同时,也体现含蓄、内敛、娴静、朦胧的审美意象。

3.甩袖在元宝式舞姿中的运用

“前俯后仰”是元宝式舞姿的独特之处,也是汉唐的人们对美感的追求。元宝式舞姿中“弓步元宝”就是向后仰的。腰部向后弯折,左臂用甩袖袖技,大臂笔直向上抬一直拉到身后,不弯折,经过头顶,整体向后发力,将袖体甩到背后,右臂采用垂袖袖技,手臂抬至与肩平齐,袖体自然下垂。

例如女子群舞《楚夭》中,就出现了“前俯后仰”的元宝式舞姿,先前俯再做“弓步元宝”后仰,使楚文化那种神秘在舞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元宝式舞姿也尽现圆润之美,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特征。

4.举袖在拉腿式舞姿中的运用

“彩云托月”是拉腿舞姿的一种空中姿态,起跳后,一腿承载重心,另一条腿上抬形成拉腿姿态,双臂采用的袖技是双举袖,并且属于高举,就像手中举着月亮一般,给人一种轻飘、清凉的意境之美。

例如女子群舞《桃夭》中间慢板的地方,出现“彩云托月”这个舞姿,轻盈、飘逸,展现汉唐女子的年轻活力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三、袖舞之审美意蕴

对于袖舞的研究,汉代舞蹈文物为其提供了最直观和形象的实物资料。大量的图像资料来源于汉画像。汉画像中的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体现出了当时汉代人的思想观念、乐舞风韵、时代精神以及特有的审美观念。汉画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汉代古拙之美的乐风舞韵,更生动地呈现出特有的审美特征:翘袖折腰的圆润之美;腾踏跳跃的古拙之美。

(一)古拙之美

汉唐古典舞中的“腾踏跳跃”舞姿展现“古拙”之感。汉代舞蹈的特点就是以简练概括的手法,以生拙造型和夸张的动势塑造形体。槃鼓舞表演时腾踏跳跃,动作难度大,技巧性高。大步迈移动作和重心倾倒得冲劲是代表汉代舞者在技巧方面的水平,与多种袖技结合,体现出汉代特有的古拙之势。例如甩袖、冲袖、飞袖、扫袖等身体蓄力通过跳跃的爆发力出袖,展现人以力量、速度、气势的视觉冲击感,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

(二)圆润之美

汉唐古典舞中典型的“翘袖折腰”舞姿展现“圆润”之美,它以腰为轴,前俯后弯,呈现弯弧之形,舞姿优美。细腰也成为汉画像中舞者表现舞蹈轻、柔、美的最佳手段,与多种袖技相结合,呈现出半弧、圆润之形态。例如绕袖、甩袖、扬袖这几种袖技是袖体的划圆运动,使长袖划出与身体形成了半圆形的飘逸之美,有的在两袖互相交织中产生交错的弧线,充斥了一种周、圆的动态美。

(三)动静结合之美

动静结合是中国古典舞的神韵所在,动态性是汉唐古典舞的舞姿特性之一。在出土的汉唐文物资料中,诸多动态舞姿展示出它内在的力量与速度,并释放出它所蕴含的内在情感。其中最典型的动态形象可分为“拧腰出胯”“左曲右折”“前俯后仰”三种,动中有势,势中有形,这些动态舞姿风格迥异,线条蜿蜒流畅,栩栩如生,无不彰显出那种生动、活跃的动态之美(如图八)。

静态美与动态美相对应而存在。舞蹈者在给人奔放洒脱的激情之后,再把动作沉淀下来以静制动,由内而外散发出恬静安逸的静态之美。静态舞姿一般在舞蹈的开始与结束的部分,舞蹈中间在动态舞姿流利的连接之后或许有少许静态停顿,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如图九)

四、结语

袖,既是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表演者自身情感的延伸和扩张。随着时代的变迁,袖舞无论是从舞蹈动作上由原来的古拙之美发展成当今的圆润之美,还是从舞蹈技术上由原来的单一性发展到当今的复合多元性,还是从舞蹈功能上由原来的祭祀功能发展为当今舞台上的娱乐功能……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袖舞的根本追求在于实现独立性舞蹈肢体语言的表现,同时袖技、袖韵、袖势在继承原有袖舞的基础上展现出这个时代特有的多元化特征,实现由古典舞向现代舞的跨越。无论人的审美如何发展,袖舞在舞蹈中如何创新,归根结底是由中国传统思维引领的,袖舞在今后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华民族的“根”。

参考文献:

[1]欧阳予倩.唐代舞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3]孙景琛.中国舞蹈史(先秦部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4]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5]金春峰.汉代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舞姿
运动:手牵手,转圈圈
看看,春的舞姿
农村文娱活动活跃
龙潭湖
小水洼
石头也会舞
风中的舞姿
沿河的树
领略游戏中的平行线
舞台上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