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城市竞争力问题分析
2016-11-29姚震寰
姚震寰
摘 要: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以自身要素与环境为基础所形成的外部经济优势与内部组织效率,是城市当前创造价值并在未来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近年来,吉林省经济发展企稳向好,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稳定在全国中等偏下水平,除长春、吉林市外其他地级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均不高
1 格局与优势
1.1 综合经济竞争力稳中有升,总体居全国中等偏下 水平
总体来看,吉林省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在稳步提高,2014年吉林省8个地级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均值0.0814,比2013年有所上升,总体上居全国中等偏下水平。
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标包括综合增量和综合效率两个指标,涵盖了城市创造价值的规模和效率两个方面的内容。2014年,吉林省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均值0.1048,综合效率竞争力指数均值0.0041,可见,吉林省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标中,综合增量对其贡献较大,综合效率相对较弱,未来发展中,综合效率提升仍有很大的空间。
从各地级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及排名来看,长春由2013年第41位上升至2014年的第40位,位于综合经济竞争力最好的城市之列;吉林市由2013年的第75位下降2个名次;松原、辽源、白山综合经济竞争力均有小幅提升。综上,吉林省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综合经济实力提升较快,各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1.2 可持续竞争力有所提升,省内差距稍有改善
吉林省2014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2925,比2013年指数均值0.2830有所提升。
从可持续竞争力各分项竞争力指数来看,和谐城市竞争力、生态城市竞争力指数相对较高,对可持续竞争力的提升贡献较大,知识城市竞争力、文化城市竞争力、信息城市竞争力和全域城市竞争力相对较弱,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仅长春知识城市竞争力和信息城市竞争力均为5星,辽源、四平、白山、松原、白城的知识城市竞争力和信息城市竞争力仅为1星。
从各地级市可持续竞争力的排名来看,排名结果好于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2014年长春排名第33位,吉林市排第96位,通化、辽源、四平、白山、松原5个城市排名在第100~200之间,只有白城排在第204位,2013年长春排名第34位,吉林市、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6个城市排名在第100~200之间,可见,吉林省各地级市之前的可持续竞争力稍有改善。
1.3 宜商城市竞争力省内差距较大、宜居城市竞争力发 展优势有待提升
宜商竞争力反映了城市对企业主体的吸引力,进而影响了城市竞争力的实现过程。2014年吉林省宜商城市竞争力稳中有升,各城市排名好于宜居城市竞争力,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城市间的宜商城市竞争力差异相对较大。从各城市宜商城市竞争力来看,长春宜商城市竞争力排在全省首位,2014年全国排第29位,比2013年提高10个位次,是吉林省最适宜开展商业活动,对企业吸引最大的城市;其余七个地级市均排在第100名以外,吉林市、通化和白山3个地级市排在第100~200名之间,四平、辽源、松原和白城4个地级市排在200名以后。从宜居城市竞争力角度看,2014年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4346,标准差为0.1690,城市宜居竞争力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城市间的宜居竞争力差异较大。2014年吉林省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数均值0.2750,低于全国指数均值。
2 问题与不足
2.1 整体综合经济实力相对不强,整体竞争优势尚未 凸显
近年来,吉林省作为老工业省份之一,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吉林省的各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有所上升,2014年吉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 803.81亿元,比上年增长6.5%,地方财政收入1 203.4亿元。但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在东北地区,吉林省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和排名升幅都较为有限,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整体经济实力仍相对较弱,竞争优势尚未凸显。
从反映综合经济竞争力的综合增量和综合效率竞争力来看,指数和排名均升幅较小,值得关注的市2014年吉林省综合效率竞争力指数均值仅为0.0 041,对综合经济竞争力的的贡献较小,综合效率竞争力亟需提升。
2.2 省内各城市发展较不均衡,东、中、西区域差异较大
无论是从综合经济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还是从宜居、宜商城市竞争力来看,吉林省内各城市发展较不均衡,东、中、西区域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包括通化、白山、延边三个地区,在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方面均较为相似,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相对不强。中部地区包括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及梅河口市,区域经济总量远超东、西两区域,同时中部地区交通条件相对优越,是吉林省经济和地理上的中心。西部地区主要包括松原、白城两地,是吉林省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2.3 知识城市竞争力和信息城市竞争力相对滞后,可持 续竞争力缺乏后劲
从全国的视角看,浙江、江苏、广东和港澳等沿海地区是最有知识城市竞争力和信息城市竞争力的地区,东北地区处于中游水平,高于西藏、云南和贵州等西部地区。从2014年吉林省各城市可持续競争力分项的等级来看,知识城市竞争力和信息城市竞争力是制约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可以看出,除长春市知识城市竞争力和信息城市竞争力均为5星外,其余城市大多数仅为1星,表现不佳,知识城市竞争力包括知识需求、知识投入、知识产出和知识经济四个方面,信息城市竞争力包括客体贸易、主体交流、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流四个方面,各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知识产出效率不高,知识经济转化效率较低和信息交流程度不高等问题,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打造吉林对外开放新 格局
利用吉林省区位优势打通西伯利亚铁路,形成陆海联运航线,形成丝绸子路经济带的两翼齐飞,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吉林省部分城市在统筹城市发展和对外开放时,应注重发挥内部市场和国际市场两个优势,实现有效对接,一座城市在谋求自身发展时,要努力融入所在的城市群,在城市群中实现与周边城市的互补合作,有序竞争。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只有开放才能捕捉应用最尖端、最前沿的技术信息和技术成果,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充分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切实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同时,省内城市与国外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包括市场内外机构和人士组织的民间的非正式交往,取消地方保护壁垒,开放各类市场,促进城市的分工和协作。
3.2 坚持“五大发展”和“东中西区域战略”,持续推进省 内区域协调发展
将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和西部生态经济区相结合,统筹协调发展,并通过支柱产业振兴工程、优势产业发展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和服务业提升工程来推进落实。构建有利于区域整体发展的体制安排与政策机制,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建立与周边地区的定期协商制度,互拆行政樊篱,逐步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高速公路统一收费、机动车辆异地处理、公共交通跨市经营、水资源统一保护和旅游景区、线路统一规划建设、联合经营体制。同时,积极推动跨市域的同业联盟和行业协会的组建,以非政府组织为依托,促进市迹之间多领域、多方式的交流与合作,为区域产业链协作和企业跨区域经营提供有力的机制环境。
3.3 加强科学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城市建设,提升 全省知识城市竞争力和信息城市竞争力
更加注重知识、文化和信息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加大教育和科学研究费用的投入,只有把人均教育费用提高到相当的水平,才能保证教育投入,提高城市居民受教育的机会和教育质量,从而培养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科研教育工作应该得到政府的重视,他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其次,教学与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能分开,在教学中创新科研成果,在科研基础上提升教学水平,实现资源共享,再次,监督和完善教育、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在提高教育、重点科研课题的经费的同时,努力做到专款专用。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城市建设,继续加快实施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缩短政府与社会公众的距离,更方便、更有效的为市民服务,不存在时间的滞后性和空间的局限性,使政府的办公公开透明、井然有序,公众参与度提高,同时,也使信息技术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3.4 注重以人为本,为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宜居和宜商 城市环境
宜居城市的建设,除了城市绿化建设外,还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提升人口素质,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城市法制管理,提高城市法制管理水平。大力开展普法教育,使法律成为市民手中的工具,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才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第二,提升医疗条件和教育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第三,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尤其是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管理,销售对象的监督和审核,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使收入不高的居民住得起房,使有限的房源真正落实到中低收入家庭。
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推动产需衔接,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充分释放重点企业产能。
其次,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稳步增长。完善消费政策,建立推动消费转型升级的长效机制,严厉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确保放心消费。开展中小企业网络营销试点示范工程,发展一批大型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举办本地商品展销活动。
最后,優化制度政策环境,实现各种资源在城市内自由流动,培育省内城市在走向区域经济和全球化进程中的转化功能。
参考文献:
[1]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2] 2014年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吉林统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