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探索与思考
2016-11-29董宝玲戎阳
董宝玲+戎阳
摘 要:随着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的增长,旅游业已陈伟推动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同时,随着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实施,发展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实施精准扶贫的新动力和新机遇,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带动绿色经济的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保护地方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是实施精准扶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新举措。文章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前景及存在问题和矛盾分析,提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精准扶贫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0-0115-03
1 概 述
现今,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民众衡量幸福指数的一项重要标准,旅游业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旅游业作为与第一、二产业快速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10%左右,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产业。贵州也将旅游业定位为服务第一、二产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到国家战略实施层面,在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贵州省,扶贫攻坚的“当头炮”已经打响。而今,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的方兴未艾,旅游业逐渐成为实施精准扶贫的新动力和新机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有助于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还有助于提升贫困群众的文明素质,有助于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小康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建设美丽乡村主要原动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成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的新路子、新举措。
2 旅游产业的战略定位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政策 保障
2.1 国家层面对旅游产业的战略定位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到“十二五”末期,把我国的旅游业初步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的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2.2 贵州省对旅游产业的战略定位
2012年1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贵州建设成“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贵州旅游业的战略方向,并把“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支柱产业来培育。贵州省委省政府已经确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推动贵州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服务业,使贵州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同时还确立了“十二·五”时期将贵州省建成旅游大省,到2020年建成旅游强省的“两大战略目标”。“十三五”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山地旅游大省、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的新部署,把旅游业列为全省“三大长板”之一。
旅游产业战略地位的提升,不仅得益于旅游业对GDP的贡献,更得益于旅游产业链的扩展壮大,对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就业率的提升和发展绿色经济的贡献。
3 旅游产业对GDP的贡献为实施精准扶贫提供坚实 的依据
3.1 近三年旅游业对全国GDP的贡献
2000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旅游产业规模、接待能力和发展实力不断提升。
2014年,国内外旅游37.28亿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人民币。
2015年,国内外旅游人数达40亿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
2016年上半年,国内外旅游人数达22.3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47%,旅游总收入2.25亿,增长12.4%。旅游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3.2 近三年旅游业发展对贵州经济发展的贡献
近年来,贵州省旅游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4年贵州接待游客3.21亿人次;旅游接待总收入2 895.98亿元,旅游业增长在全国名列前位。2015年贵州省接待游客3.76亿人次,同比增长21.30%,旅游总收入3 512.82亿元,同比增长17.12%。2016年上半年,贵州省接待游客2.5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
2 241.35亿元,同比增长41.10%。其中仅2015年一年,贵州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593亿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的42%,旅游收入705.9亿元,年均增长31.7%。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已位列全国15位,接待总人次位列全国17位。旅游战略支柱产业地位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建成旅游大省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而今,国家从战略层面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务实有效地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为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一缕春风。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大发展的一股生力军,不仅有利于带动GDP的增长,还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
据《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乡村旅游正成为促进农民就业的主渠道,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径,推动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和实现农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4 现阶段发展乡村旅游已有的措施及成效
今年,国家旅游局会同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十二部门正在制定《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该方案提出力争在“十三五”期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2.26万个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全国各省纷纷针对旅游扶贫特别是乡村旅游扶贫频频出招。
通过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旅游电商推进、万企万村结对帮扶、乡村旅游创客、旅游扶贫人才素质提升等专项行动,大力推进推广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为旅游扶贫在全国的推广积累了经验、树立了典型。
目前,贵州省深化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各项工作逐步完善。100个景区建设将陆续竣工;全省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景区景点打造进一步深掘;旅游接待设施进一步完善;省际、省内高速公路、高铁的迅速拓展,为发展乡村旅游,吸引省内外游客提供了根本保障。
伴随着旅游供给侧改革成效的初显,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已突破3000个。近5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贵州近64.7万人脱贫。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打赢扶贫攻坚,助力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民生的关键,也为生态保护、脱贫攻坚插上了旅游的翅膀。
同时贵州通过构建以产业为基础、园区为平台、企业为龙头、农民为主体的总体思路,构建的“园区+”的发展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得到试点推广。
目前,全省农业龙头企业2 686个,农民合作社31 434个。省级工业示范园区385个,从业农民484万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10家。为贵州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推动精准扶贫提供了良好示范。
5 乡村旅游扶贫仍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瓶颈
5.1 游客的井喷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矛盾
2015年贵州乡村旅游共接待1.593亿人次,乡村旅游呈现井喷式增长。然而,游客的激增使旅游地的承载能力受到严重考验。为应对猛增的游客数量,大量对游客预期数量估计不足的经营户不顾长远利益,以提供价高质低的产品和服务应对扑面而来的游客。
同时,对游客预期的估计不足,导致乡村旅馆严重超载、餐饮质量大打折扣;随着私家车出游的人数增多,乡村旅游地停车位的容载量也经受严峻考验。旅游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引致游客的不满,对乡村旅游地品牌形象的塑造、增加游客二次旅游的兴趣等方面都带来不利因素。
5.2 游客需求的多元化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提升的矛盾
乡村旅游形式的主要以农家乐、农产品采摘、棋牌、垂钓等方式经营。单一化的旅游产品使得乡村旅游虽在一定程度上占据地理位置等优势,但伴随着游客需求的多元化,复杂化,单一的旅游形式已不足以吸引游客。
同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的欠缺,导致服务质量不能达到游客的预期,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及单一化的旅游产品成为制约乡村旅游长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5.3 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与旅游扶贫思想认识不到位的 矛盾
由于部分地区特别是贵州部分地处偏远的山区,经济发展滞后,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战略及措施的认识不到位,致使部分地区缺乏发展乡村旅游及开展旅游扶贫的政策支持、自然条件和发展动力。少数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和商户也由于缺乏大的范围和政策环境、处在自主化经营、简约式经营的境地。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导、农民从事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也不高,经营的产品难免同质化、单一化。加之对外的宣传不利及经营手段的单一,导致部分地区特别是贫困偏远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并以此实现旅游扶贫显得困难重重。
5.4 对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不了解及乡村旅游宣传不到 位的矛盾
发展乡村旅游、将旅游与扶贫有效结合、单靠农户、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迫切需要政府的引领和政策支持,现如今,贵州许多地方政府已将当地的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或支柱产业。实施供给侧改革,助力旅游扶贫,政府应充当“抬头兵”应“打头阵”,然而,部分地区处在产业转型的过渡期,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旅游经济的责任意识还不到位,政府疏于对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扶贫措施的重视。
此外,部分地区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停留在过去对景区景点的开发和扶持上,而今,旅游产业发展已迈入新时期,因此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变革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景区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成为实现旅游扶贫的新理念、新方式。
此外,部分地区虽坐拥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然而由于缺乏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整理和打造,致使旅游资源未能转化为经济效益;此外,由于缺乏对乡村旅游宣传平台和措施的打造,也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在知识经济及信息爆炸的当下,“藏在深闺人未识”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营销宣传模式已不适用当下发展的需要,如何探索出一条既解决宣传成本又起到宣传效应的发展模式,成为需要深思的问题。
5.5 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的匮乏和剩余劳动力素质亟待提 升的矛盾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步入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旅游业相关产品借力电子商务进行营销和推广已成为宣传推广和营销的主流,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同步经营也成为旅游营销的发展趋势。
然而,乡村旅游的营销和推广由于从业者文化水平较为低下,对旅游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尚处于不了解状态,传统营销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旅游电子商务人才,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实现百姓富、生态美,让外出务工的农民能寻回乡愁、推动农民返乡致富、走一条既符合生态发展、又增加农村收入,推动贵州地方经济的发展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实现旅游扶贫必然要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面对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遇到的困难和瓶颈,笔者认为需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
6 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旅游扶贫,助力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的建议及对策
6.1 政府主导、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实力、深掘及打造好 贵州旅游产业整体品质
随着贵阳到广州、长沙、上海、北京等地高铁的相继开通,贵阳已进入“高铁时代”,结合“县县通高速”的契机,政府可依托高铁、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建成,加强对外宣传及景点打造。以政府牵头、村民参与、企业加入等形式打造高速公路沿线景点,为推动乡村旅游开发和旅游扶贫做好基础设置建设。
同时,政府和企业利用大数据为基础对乡村旅游地游客量进行有效的预测和监控,通过开展区域间的合作、互惠等方式,避免出现游客在知名旅游地区扎推的情况,提前做出有效预测、为游客的分流做好预案。
6.2 打造运用好新时期网络平台建设,助力乡村旅游的 宣传和营销
以“大数据”为基础,加强对农村地区旅游从业者的网络营销技能培训,利用大数据将贵州旅游商品、农产品、特色民主文化推向世界。同时,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新契机、加强对旅游网站、旅游APP、旅游公众号等的维护和开发,联合农村淘宝、去哪儿、携程、地方电子网络营销平台等新的营销平台,为地方乡村旅游的营销和推广找准运营商,解决“走出去”的问题。
6.3 树立“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和理念,破解乡村旅游 自主经营、独立营销的困境
贵州在近年的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了“旅游协会+农户”、“政府+公司+农户”、“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农村合作社+村民”等多种富有个性的,社区参与、民主管理的贵州乡村旅游模式,使乡村旅游成为贵州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之一。政府牵头,应将上述模式发展的经验和成果汇集成案例库和培育成示范点,在全省各乡村旅游地区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培训。
同时,可探索结对帮扶及合作交流等形式,开展区域之间发展乡村旅游的交流和合作、形成结对帮扶、合作共赢的良好态势。
6.4 树立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产业供给侧改 革和转型升级
结合贵州“县县通高速”的契机,将原来分散各地的景区、景点集中连成一片,打破地域之间的地理限制,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坚实保障。
此外,旅游产业及企业的转型升级对发展乡村旅游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强对乡村旅游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推广、通过寻找乡愁、美丽乡村、四在农家等建设,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助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6.5 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乡村旅游地服务产品的研发,加 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 平和提升旅游地品味
通过免费向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发放《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知识读本》,分级分类定期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帮助从业者树立文明服务、主动服务理念,掌握接待礼仪礼节,更好地服务游客。夯实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服务技能。
7 结 语
综上所述,要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必须走推动乡村旅游全域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服务国家扶贫战略,带动农民通过从事旅游脱贫致富、顺利完成剩余劳动力转移。
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扶贫同时也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旅游业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服务广大群众的有效方式,代表着今后旅游业及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通过探索“大数据+全域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理念和方式,推动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和转型升级,通过旅游产业升级转型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旅游品质、通过提升旅游品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使农民的腰包真正鼓起来、农民的信心真正树立起来、农民的生活真正富裕起来,真正打赢脱贫致富这场大战。
参考文献:
[1] 发展乡村旅游 推进精准扶贫[EB/OL].湖南日报,201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