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芬兰分科教学改革的真相

2016-11-28李栋康建朝

环球时报 2016-11-28
关键词:分科芬兰现象

李栋 康建朝

前不久,一篇《芬兰将颠覆学校教育,成为世界第一个摆脱学校科目的国家》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引发很多教育界人士的关注。然而很快就有辟谣文章说所谓废除分科教学的说法纯属误读。那么,真实的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底什么样?

2015年以来,有关芬兰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国内外媒体报道或文章层出不穷。但同时也出现一些谬误。最早是英国《独立报》宣称芬兰基础教育将取消学科教学,进行有史以来“最激进”的改革。芬兰官方多次否认相关报道,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最近一次的辟谣是在今年11月14日,其官网发布消息称,芬兰并不会废除学科,但是地方主管部门和学校有很高的自主权,不同地方或学校可能会开展“跨班级授课”“多个教师同上一节课”“基于现象的项目式学习”等课程创新。

20世纪70年代以来,芬兰基础教育领域每10年左右进行一次课改,已经成为传统。新一轮课改提出“现象教学”,但这并非将传统学科打破,而是将一定主题或现象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融合到一起教授。诸如数学、英语、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科目仍照常开设。依照国家课程规定,“现象教学”的具体开展,一般是从小学到初中每个年级,在保留传统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每学年专门安排一个或多个学习阶段,每个学习阶段一般为几个周,在特定的学习阶段内集中开展学科融合式的“现象教学”,至于在每学年具体安排几个这样的学习阶段,由学校自主决定。

笔者曾到芬兰坦佩雷地区、萨斯塔玛拉地区、皮尔卡拉地区等地调研,所有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表示,他们正在积极尝试“现象教学”。有的学校要求每位老师要在2016-2017学年到来前,自主选择3-5个“现象教学”主题,并设计出课程模块。如皮尔卡拉地区某小学五年级的两位全科教师(地理和生物),正在实验两个老师同上一节课。他们以“欧洲地理”为主题,自主设计和编排了17个课时的课程模块,每周两个课时,约两个月完成整个课程模块教学。教师给每个学生小组一定的虚拟货币,让学生设计一个包括交通、食宿、考察所到国家地理风貌及人文社会景观的欧洲旅行方案。整个教学涉及地理、历史、生物、数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而且需要两个老师从备课到上课密切合作,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

分科还是合科?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第一个角度是学科之间的关系。分科有分科的道理,分科教学有助于单一学科知识的集中学习,可以更好地保证学习效率,学科分化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因为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结果;但学科整合或融合也有其必要性,因为不同学科传达的知识与能力不可避免地有交叉和重叠之处,学科融合式课程有助于学习者将割裂的知识进行更好地关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融会贯通能力。

第二个角度是特定时代和社会对人的培养需要。如果说工业社会需要更多的是专才,那么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需要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现在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全球性议题的应对,单靠某个学科领域去解决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这也是当代社会创新性成果更容易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的重要原因。

未来社会需要现在的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我们很难预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一定比传统的死记硬背知识更有效。▲

(作者分别是芬中教育协会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文章部分转载自中国网教育频道公号)

猜你喜欢

分科芬兰现象
芬兰将迎独立100周年 邻国挪威考虑“割让”山峰作贺礼
芬兰纸与纸板五年连减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大象无形 芬兰设计
取消文理分科:听听孩子们怎样说
高中文理分科要不要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