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虚拟科研社区的构建研究
2016-11-28赵媛
赵 媛
(哈尔滨学院图书馆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Science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虚拟科研社区的构建研究
赵 媛
(哈尔滨学院图书馆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介绍了Science2.0理念及其作用,分析了高校图书馆虚拟科研社区的构建原则与目标。在探究虚拟科研社区成员主体之间角色关系的基础上,提出Science2.0环境下构建高校图书馆虚拟科研社区的策略。
Science2.0;高校图书馆;虚拟科研社区
在当前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在线信息检索与学术交流得到人们的青睐。虚拟科研社区是科研人员利用网络空间分享经验、交流讨论,跨越时空界限形成的社交聚合体。高校图书馆是为科研教学提供服务的场所,是科研人员获取学术信息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构建基于开放交流的虚拟科研社区,成为高校图书馆创新知识服务的必要措施。而高校图书馆虚拟科研社区与Science2.0理念的融合,以用户需求和高度参与为根本,强调服务的交互性和及时性,不仅符合现代科研的交流互动需求,也是能够形成符合高校科研教学新模式的服务平台。
1 Science2.0理念与虚拟科研社区建设
1.1 Science2.0理念的产生
Science2.0是融合E-Science和Web2.0技术理念,基于机构知识库形成的综合性科研服务平台。Science2.0也称作开放科研,倡导科研人员利用社交网媒开展互动交流,记录、讨论和传播不同阶段的科研信息。Science2.0理念与信息环境下机构知识库的创新有关[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科研人员更加期望通过实时交流促进信息共享。Science2.0服务的推出,不同于传统的机构知识库建设,而是在信息存储的基础上促进科研人员之间的协作交流,借助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增进科研人员之前的联系,利用多元化学术交流工具提升科研效率。科研人员利用Science2.0平台分享科研成果和实验数据等,方便其他用户浏览使用,满足了现代科研工作者的交互需求。
1.2 Science2.0对科研交流的影响
Science2.0理念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科研交流与信息传播方式,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基于社交网媒的沟通渠道。科研人员可以在线分享自己的实验记录、科研思路等,其他用户也可以获取公开信息,在浏览、参考和学习中获益[2]。在利用社交网媒开展学术交流过程中,科研人员多倾向于使用非学术语言,或者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讨论学术问题,这样有助于社会大众更好地理解学术信息,也促进了学术信息的广泛传播。此外,Science2.0为科研人员和大众之间的交流提供了途径,方便大众获取科研知识。
1.3 Science2.0在虚拟科研社区中的作用
所谓虚拟社区,就是具有相同需求或爱好的个体聚集在特定网络空间中,形成的知识交流和互动场所。虚拟科研社区,则是以科研交流为目的的虚拟社区,隶属于虚拟学习社区。信息时代学术科研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学科融合与交叉渗透逐步深化,科研项目之间的互动日益增多。虚拟科研社区建设中Science2.0理念的应用,注重对用户资源的挖掘,坚持人本价值和用户参与理念,旨在改变机构知识库传统的构建模式,建设开放集成的科研交流平台。不仅鼓励用户参与到资源建设中,也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社会服务意识,让他们在研讨交流中实现知识迁移,真正提升科研能力,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2 高校图书馆虚拟科研社区的构建原则与目标
高校图书馆具有资源、用户群体与技术方面的独特优势,其构建的虚拟科研社区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力求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适应用户的科研需求新变化。
2.1 基本条件
高校图书馆具有庞大的用户基础,每个用户都可能成为虚拟科研社区的成员,加之Science2.0环境下科研人员提升了对科研信息的需求,为构建虚拟科研社区提供了人文条件。同时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科技查新、参考咨询、馆际互借等服务,具备构建虚拟科研社区的资源条件。此外,大数据、Wiki等技术的应用,为高校图书馆构建虚拟科研社区提供了技术支持。面对Science2.0背景下条块分割的服务体系,高校图书馆可以采用先进技术,将已有服务项目集成于社交平台上,让科研人员获得一站式服务,实现构建虚拟科研社区的目标。
2.2 建设原则
高校图书馆应该遵循即时性、集成性等原则,通过为科研人员提供交流互动空间,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要求利用新媒体工具实现与用户的即时交流,方便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构建虚拟科研社区用户与馆藏资源之间的全新关系,以主动推送和传递的方式,优化图书馆资源服务模式[3]。将具有共同兴趣的用户聚合起来,借助SNS的可链接功能形成人际网络,让用户参与到图书馆资源建设中,通过用户推荐和话题讨论生成新内容。基于社交平台全面集成图书馆服务和应用子系统,将虚拟科研社区服务纳入图书馆整体服务体系中,以统一的界面为用户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知识服务,采用身份认证系统对社区用户进行统一管理,方便用户获取个性化信息。
2.3 建设目标
高校图书馆虚拟科研社区建设的目标,在于通过资源整合为用户提供科研交流平台,基于学术数据库和社交网媒技术,方便科研人员之间的学术评价和共享,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对于科研人员而言,他们更加关注与学科相关的最新动态,要求获取更加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的资源。高校图书馆虚拟科研社区的构建,就是依据科研人员需求和学科分类,对异构分布的学术信息进行搜集、过滤与标引,将经过整合的高质量信息提供给用户。虚拟科研社区是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补充完善,有利于科研人员智慧的沉淀[4]。通过科研社区进行思想交流,不仅可以展现社区成员不同的才干、见解,也可以通过深入分析摒弃错误观点,辨别学术资源优劣,增强用户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利用协同过滤系统,对用户信息需求进行深入挖掘,借助集体智慧满足不同层次用户需求。
3 Science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虚拟科研社区的成员主体分析
虚拟科研社区作为科研人员发表见解、分享经验的场所,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发现新知识,拓展交际圈。Science2.0环境下由于每个成员参与社区的频率不同,他们的学术科研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社区中的角色也是动态变化的。
3.1 成员构成
高校图书馆虚拟科研社区的主要成员,就是参与信息共享的科研人士,如硕博士、企业研发人员等。根据社区成员扮演角色的不同,可以将他们分为信息提供者、信息评价者、信息获取者以及呼应者四类。其中信息提供者是社区中具有较高学术造诣,能够提供高质量学术信息的成员,在知识共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信息评价者一般为某学科领域的带头人,或者具备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能够对虚拟科研社区的信息内容进行公正评价,保障信息共享的准确性。信息获取者多为社区新成员,主要目的在于借鉴其他成员的学术科研经验,通过关注、浏览社区信息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呼应者是虚拟科研平台的互动参与者,能够根据科研主题参与讨论,或者向其他成员请教学习,一般为具有学术潜力的科研人员。
3.2 信息共享需求
虚拟科研社区的构建可以充分发挥信息聚集作用,变为高校图书馆知识的生产地,为科研人员发掘隐性知识、获取显性知识提供便利,实现学术信息的迁移共享。由于用户的交互行为发生在特定的时空中,也受到其自身习惯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用户对交流环境的要求不同。同时要求虚拟科研社区成员遵守相关规定,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开展沟通协作,促使全体成员在践行社区理念中获取新的知识。因此,高校图书馆虚拟科研社区建设,不仅需要引进社交软件,也需要将社区成员看做情感交流媒介,以群体化的活动增进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考虑不同成员对环境、技术的需求,在提高社区成员知识水平的同时,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
3.3 角色关系
在虚拟科研社区中信息提供者可以作为科研引导者,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外化者,能够为其他成员提供指导,并且乐于分享学术经验。而信息评价者是具有权威性的评价人员,能够对社区知识资源进行质量把关,并且做出准确、客观的评判。信息获取者则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能够主动参与到科研主体讨论中,也可以作为社区的呼应者[5]。除了信息评价者、信息获取者等知识共享的主体角色外,虚拟科研社区中还包括技术人员、社区维护者等间接主体,他们承担着技术支持、知识库管理、平台监控等任务,避免系统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是保障虚拟科研社区正常运作的有力保障,几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1所示。
图1 高校图书馆虚拟科研社区的角色关系
4 Science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虚拟科研社区的构建策略
高校图书馆利用先进技术搭建基于Science2.0的虚拟科研社区,将特色服务融入虚拟网站中,设计功能完备的服务模式,能够为用提供良好的科研交互空间。
4.1 逻辑结构
通过上述对高校图书馆虚拟科研社区的综合分析,构建基于Science2.0的虚拟科研社区逻辑结构,将其分为应用层、管理层、资源层和用户界面四部分,如图2。其中资源层包括图书馆自建数据库,是开展社区服务的基础,也决定着管理层和应用层的运作情况。管理层包括系统设置、用户身份管理等模块,通过统一资源格式、管理用户权限、资源备份等方式,维持虚拟科研社区的规范有序性。应用层包括智能检索、开放讨论等模块,通过开放编辑软件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控制社区学术资源质量[6]。构建过程中引入Science2.0理念,以开放科研、协作共享为宗旨,面向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科研支持服务。科研人员能够及时在线发布科研进展,或者在开展科研过程中组建讨论组,共同解决科研过程中的信息迟滞等问题。
图2 高校图书馆虚拟科研社区的逻辑结构
4.2 功能设计
根据科研人员对学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需求,结合虚拟科研社区的建设原则,笔者认为基于Science2.0的虚拟科研社区的具体功能包括:(1)科研交流:利用博客等社交媒体,为科研人员提供多样化的的协作交流方式。(2)个性化空间:为社区成员设置独立的个人空间,方便他们浏览、收藏、订阅信息,或者记录科研进程和分享信息资源。(3)智能检索:支持用户根据需求检索学术信息,或者查找具有相同需求和兴趣的其他成员。(4)知识整合推送:通过多样化支持工具促进科研人员的知识交互,搜集存储社区成员的上传和推荐信息,凝聚社区成员交流研讨过程中的集体智慧。以RSS订阅等方式推送相关信息,方便用户利用所需资源丰富科研理念。
4.3 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用户利用手机等智能化终端,通过用户界面登陆虚拟科研社区后,系统会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结合用户登陆次数和活跃度,授予一般用户、外部用户和高级用户等不同的身份等级。遵循系统协议对用户的资源发布、信息推荐等内容进行质量控制,赋予不同等级用户相应的社区权利。每个社区成员均有独立的个人空间,可以自由选择信息发布方式,自定义信息内容和资源数量,并且通过参与学术互动问答的方式,解决教学科研中存在的问题。而基于“头脑风暴”的科研话题参与方式,也可以让用户自由发表观点,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升社区的服务质量。
5 结语
Science2.0环境下科研人员更加期望实现即时信息交流与共享,利用虚拟社交网络开展协同合作成为新趋势。高校图书馆虚拟科研社区的构建,充分融入了Science2.0开放互动的理念,将图书馆服务集成于虚拟平台上,营造平等、互助、共享的学术研究环境。它以用户需求和知识聚合为导向,实现了在线学术交流共享,不仅能够满足用户的科研需求,也能够推动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发展。
[1]李白杨,杨瑞仙.基于Web2.0环境的知识交流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17):7-10.
[2]江秋菊.基于Web2.0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初探[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 7):98-99.
[3]邱筇.虚拟学习社区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探析[J].图书馆研究,2013,(6):95-97.
[4]林萍.WEB2.0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知识管理视角[J].价值工程,2015, 34,(31):74-76.
[5]余鹏彦.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J]. 情报探索,2015,(6):115-118.
[6]唐晓艳.基于SNS融合的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社区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10):99-102.
G251
A
2016-06-08 责任编辑:张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