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机更新”视角下南宁金狮巷的保护与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刍议

2016-11-28张伟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街巷南宁历史

张伟

(南宁孔庙博物馆 文物部,南宁 530028)

“有机更新”视角下南宁金狮巷的保护与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刍议

张伟

(南宁孔庙博物馆 文物部,南宁 530028)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见证着城市发展的历程。本文就南宁金狮巷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与保护进行深入调研,分析金狮巷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及其价值,将“有机更新”纳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的科学途径中,为历史街区的妥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以期解决历史街区的保护与现代生产生活的矛盾,提出强化南宁历史街区保护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金狮巷 历史街区 “有机更新” 历史文化名城

1982年2月,国家为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历史文物古迹免受破坏,提出“历史文化名城”评选,这项文化保护机制因运而生。“历史文化名城”评选项目设置的初衷就是要求各地在城市开发建设发展中注重保护、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既要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又要充分体现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传统底蕴。截止2016年5月4日,国务院已将129座城市(琼山市已并入海口市,两者算一座)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要求对这些城市的文化遗迹进行重点保护[1]。近年来南宁市获得了许多国家级的城市荣誉称号,诸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等,但还未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根据国务院2008年4月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提出的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项条件:一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二是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三是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四是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军事要地,或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目前南宁市(包括城区和市辖县)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40处[2],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顶蛳山贝丘遗址、昆仑关战役遗址、智城城址,同时还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和近现代名人的故居及旧址,历史文化遗迹遗物十分丰富,可见南宁市已具备多项申报条件。此外,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要求有两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南宁始建州郡于公元318年的东晋时期,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岭南文化源远流长,极具地方特色的骑楼老街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南宁历史文化街区是邕城往昔经贸发展、商旅文化繁荣的见证,是传承南宁文化和反映老南宁历史文脉的重要建筑群。南宁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包括金狮巷、蒲庙老街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有着浓厚街道肌理的金狮巷,现为南宁市保存最为完好的历史街区,它突出反映了老南宁地方传统建筑艺术特征和文化风貌,极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金狮巷民居群周边是南宁历史遗存最多和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片区,附近文物保护单位众多,如苏缄殉难处遗址、新华街水塔、广西高等法院旧址等等。因此金狮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规划对于南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金狮巷历史概况

金狮巷(兴宁路西二里),位于兴宁路至当阳街之间,长230米,宽4米。金狮巷起建与南宁“宋城”的兴建属同一时期。唐代古城在经历过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起事的战乱后,被荒废,出现“蒿棘闾井”的景象[3]。新建邕城,地址位于五花岭。宋熙宁八年(1075年)交趾发兵进犯邕城,城陷。而后在城西北方又新建“宋城”,“元丰三年得旨修筑,六年而城备,周二千五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下广六丈,上广二丈六尺,环以屋。三面为壕,而西因长江焉,子城在其内”[4]。此后金狮巷民居群的建筑规模也随着古城的发展不断地扩大,建筑形制也不断地变化,至明清时期渐趋稳定,一直到民国前期,街道位置大体没有变化。

关于金狮巷名字的由来,一说相传古代,每逢过年就有一对狮子(一黄一白),在银狮巷(今兴宁路西一里)和金狮巷(今兴宁路西二里)两巷嬉戏玩耍,金狮巷、银狮巷由此声名渐起。解放前,富商、地主公馆多建在此路段。而金狮、银狮巷也因富贾聚居,而家家门前有石狮。二说金狮巷本应叫“金丝巷”,“丝”是象征巷子蜿蜒曲折,如同丝带一样,而“金银”代表了当初这里的住户非富即贵。巷内老街坊曾挖出过一块残缺的石碑,虽然石碑落款、时间等信息缺失,但碑上仍可以清楚地看到“金丝巷”的字样[5]。民国初年,金狮巷分为金龙坊、金狮巷、城隍庙巷三段,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后,统称为兴宁路西二里。

金狮巷民居群建筑平面布局规整(图1、2、3),每户面宽均为三开间,进深有三进、四进不等,地方特色浓郁。小开间大纵深的住宅格局,是岭南民居中沿街巷建设民居的主要形式。这种窄面宽长进深、通过天井来协调通风、采光,通过廊道来连接前后的建筑形式充分反映了老南宁民居的建造特点。整体布局十分巧妙,多层次进深,长廊道相连,一家之内,封闭空间、半开放及开放空间均同时出现,在建筑形制上既肃穆大方,又淳朴平和。

图1 金狮巷民居群平面图

图2 金狮巷民居群远眺图

图3 金狮巷图

清代末期及民国初年伴随着码头商贸业的发展,金狮巷内部分清代建筑被改建,出现了融合西洋建筑特色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此类“洋楼”建筑平面布局合理严谨,厅堂居室宽敞舒展、功能分区合理。建筑样式新颖别致,门窗、外廊及装饰带有明显的外来建筑风格。这种中西合壁的洋楼,是南宁多元文化的具体体现,增加了南宁历史建筑以及历史街区整体的多样性。

二、金狮巷的价值与特色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交趾调集重兵,对广西发动大规模进攻,命太尉李常杰和大将宗宜率军十万,水陆并进,从钦、廉及永平(今宁明)直逼邕州。时邕州守城官兵及土丁仅2800人,邕州知州苏缄率部殊死抵抗42天,熙宁九年(1076年)正月二十一日,邕城陷落。城溃时,苏缄父子与家人及通判唐子正与交趾军巷战,各人身负重伤,唐子正阵亡。苏缄大呼“吾义不死贼手”,率家人回家(金狮巷、银狮巷附近)燃起事前挖好并堆满燃烧物的大坑,全家36人纵入火中殉国。

宋仁宗对苏缄御敌守城殉国深表哀悼,诏“恤岭南死事家属,立殉难将士墓”,追赠奉国军节度使,谥忠勇。邕城人民为纪念苏缄,在其全家殉难处附近建城隍庙。尊苏缄为邕城城隍,并于庙的后殿即殉难处建“苏忠勇公成仁祠”,城隍庙及苏忠勇公成仁祠已于解放后建红星剧场时拆除,现尚存石砌阶梯及城墙基础,提醒着过往的行人此乃邕州知州苏缄殉国之处,是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清代末期伴随着码头商贸业的发展,金狮巷也迎来了繁荣期。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广西巡抚黄槐森奏请清政府在广西左江地方设立口岸。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清政府同意南宁自开口岸。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南宁关正式成立。“商埠码头,清光绪三十一年创建。工程浩大,为建筑物之最巨。光绪二十七年,广西巡抚黄槐森奏准南宁自辟口岸,不许各国分划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经总理衙门,照会各国公使遵照,此南宁开辟商埠之始。”[6]南宁“自开商埠”,不仅带动了邕州码头航运的繁荣和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内陆沿海城市第一个“自开商埠”,南宁滨西江上游,扼左、右江汇合之咽喉,西邻越南,东通粤港。左、右江及红水河流域的商品、土特产,均以此为集散地。金狮巷南侧就有三清观码头、海关码头、水街码头、石巷口码头等等,云贵、广东及东南沿海各省的富商也纷至沓来,顿然间金狮巷四方商贾云集,店行坊馆极为繁荣。清末时期兴盛的码头贸易带来老南宁市井商贸的兴旺,初步形成了现在“三街夹两巷”①三街两巷主要指:兴宁路、民生路、解放路、金狮巷、银狮巷。的街道形态,金狮巷也见证了老南宁商贸发展最为辉煌的时刻。

解放后,政府对金狮子巷的部分私宅进行接管、代管或改造,巷内部分宅院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接收改造为机关办公地点或者单位宿舍,1952年南宁市组建合作社联合社筹备委员会,社址在金狮巷52号;1959年选举产生的南宁市文联第一届委员会,办公地点在金狮巷63号。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及改革开放,金狮巷逐渐衰落,不见往昔的繁华,但它却记载着邕城人民抗击外敌的历史,亦作为南宁开埠文化的载体之一,承载着南宁历史记忆的丰富信息,见证了南宁历史的兴盛与哀愁,是一部活的史书。

三、保存现状

金狮巷北侧现存的10栋清末民国初期的民居建筑(即50、52、54、56、58、60、62、64、66、68号)已于2002年被列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金狮巷50、52、56、68号为民国时期改建后的中西结合式建筑,均为二至三层建筑形制;其他清末建筑为硬山式砖木结构,青砖青瓦清水墙,形式丰富多彩。1980年南宁市政建设将巷内原有的石条路改成现在的水泥路。

金狮巷曾经是一条典型的商贾达官生活住宅区,汇聚了明末清初的一些大民族资本家和金融业、化工业、制造业的代表人物,其后人多居于此,但后期由于各种原因多数已经搬离老宅。现52号、54号大门已被红砖封堵;56号保存较好,民国时期实业家汤可权后人仍在居住使用;60号现为新华社区军警民计生协会会员之家;64号后期被改建,一半建筑已变为红砖墙体;62号已经全部改建为二至三层钢混结构,原建筑风格已失;66号的第四进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倒塌。后期部分巷内住户为了生活便利,对原建筑进行了装修改造,客观上对文物本体造成了破坏。最为严重的当属2012年发生的金狮巷 58号业主擅自拆除老建筑、计划建新楼的文物违法事件[7]。金狮巷虽历经数百年社会动荡、风雨侵蚀,许多古民居已翻修或翻建,但从整体上仍保留了老街巷的基本面貌与特征。

四、存在问题

(一)保护规划滞后

近些年许多历史街区的保护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平遥南大街、乌镇古街、黄山屯溪老街等街区的整治,但是保护理论的研究与规划的制定仍明显落后于城市的发展速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同一化”问题日益严重。南宁的城市格局是以旧城为中心慢慢扩张形成的,金狮巷一直处于旧城生活与经济的中心区域,有着很好的区位优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时间的流逝及相对不齐全的生活配套设施,使得老巷子的建筑质量、生活环境每况愈下。这些早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生活水平的需要,居民要求改造的呼声很高。而这种诉求一旦和开发的利益相结合,就会形成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巨大威胁,也凸显出保护规划的滞后。

(二)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金狮巷内住户破坏文物古建事件的发生固然与业主文物保护意识不强有关,但也不能忽视业主自身住房面积严重不足、居住环境恶劣这一客观因素。金狮巷街区内保存的老建筑较多,市政设施配套不齐全,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没有天然气等管道入户,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另外,从建筑结构角度讲,传统历史建筑采用的是砖木结构,大多数存在年久失修,木质糟朽,砖墙开裂等问题,雨季瓦面渗漏也很普遍,部分房屋已成危房,存在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再加之街道空间狭窄,应急通道空间不足,这对消防救护等也极为不利。

(三)街巷文化的流失

街巷空间的物质空间与非物质文化两者相互依存,共同传承才能让历史街区保持原有的风貌与活力。街巷的传统人文气息,并不像其空间物质环境,能够按照图纸原貌重建,而街巷文化既是其物质空间特征形成的主要动因,又是其内在空间的构成元素,街巷文化一旦失去了传承,历史街区和传统街道就会因为建构元素的消失而逐渐萧条。金狮巷里下棋、遛弯的大爷,闲聊的阿婆等,都是街巷文化的体现,在对金狮巷的物质空间进行保护整治的同时,如果忽略了传统街巷文化的沿袭,即使街巷物质空间质量得到了提升,也会因为传统文化和人文生活特征的缺失,而让金狮巷丢失了最重要的场所精神和文化认同感。

五、对策与思考

金狮巷历史街区的形成是区域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在长时间发展中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老南宁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其整体风貌不是由单独的建筑或街道空间决定的,而是由建筑与建筑、街巷与街巷、时间与空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所共同营造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金狮巷的中心地位也逐步下降,逐渐脱离市民的生活,被孤立于城市生活之外,走向衰落。这也是许多历史街区所共同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做好“顶层设计”

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是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制定保护规划时,首先要挖掘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以恢复街巷的空间特色为目标;其次要鼓励居民参与到规划建设中来,通过保护提升历史街区的居住环境,来发挥居民参与历史街区保护的潜能,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最后从“点”状保护转向“面”的保护,也就是说从保护单一文物建筑的消极文物保护方式,转变为划定历史保护区,整体保护历史街区环境的积极保护模式。2014年12月29日起施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中明确要求: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内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较为完整、历史建筑或者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的地区应当划出核心保护范围,在核心保护范围之外划定建设控制地带,以便对范围内建筑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保护金狮巷历史街区,就要同时保护它一定范围的环境状态,不要使它从历史形成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失去了原有的环境,历史建筑的真实性必定会受到破坏,其历史信息就会缺失或歪曲。因此保护也是控规编制的前提,要贯彻于整个规划编制过程中,最终达到既满足历史街区的保护又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二)合理“有机更新”

“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铺教授针对北京旧城改造规划的实践,总结国际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长期研究而提出的理论。“有机更新”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尊重历史城区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肌理,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通过“有机更新”达到新的“有机秩序”[8]。从物质环境的提高到城市文化的建设,这是历史城区整体保护与人文复兴的科学途径。

金狮巷中的传统建筑不同于一般的古建筑,它不但包含着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包含着供居民生活起居的住宅建筑,这造成其损坏情况更为严重。吴良铺曾说:“人的居住是社会的根本问题,历史街区应先解决人居的问题,其次才是环境与经济、投资利益。”[9]具体到金狮巷,“更新”是指在保护历史街区整体环境和文化遗存的前提下,为了满足巷内居民生活需要而进行的必要调整与变化,建立起既有利于保留历史街区的建筑特点和功能,又有利于居民日常生活的保护机制。

同时有机更新的“整体设计观”是历史街区保护的另一个发展趋势。金狮巷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不但包括着街巷内部的道路、建筑,同时还包括着对周边地段建筑的形式、高度、色彩等方面的控制,这些都是未来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需要注重的。通过设定重点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以制定不同的保护要求。在重点保护区内,应严格控制和保护原有建筑形式和各个构建要素,包括门、窗、屋顶等修复应参照原建筑形式、原有材料、原有工艺;在建设控制区内,需延续传统建筑风貌,借鉴传统建筑的样式、材料、色彩;在风貌协调区内,对于已有的现代建筑,应重点对其建筑外观进行改造,以保持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

(三)彰显“文化特质”

历史街区内的传统建筑是历史文化的浓缩,传达了历史街区的许多重要特征,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了街区的特色。每一个历史街区都有着不同形成环境和不同的发展历程,这造就了历史街区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因此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不但要保护其物质形态,也要传承其文化符号。有一些历史街区虽然没有拆除重建,但已将建筑全部改为旅游和文化娱乐场所,将街区内原有的居民全部迁出。这样的做法只是保留了街区的外壳,使历史街区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失去了原有街巷的历史韵味。

金狮巷历史街区的保护包括对有形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无形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涉及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单纯是一个保护的课题,更重要的是对街巷文化在保护基础上的“有机更新”。首先要挖掘金狮巷的文化特质,确定具体保护与传承的内容,将其作为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以“有机更新”,街区再利用为目的,处理好保护与更新的相互关系,以便更好地焕发街巷的文化特色。例如金狮巷内的街道幽静狭长,有一种安静、淳朴的人文氛围。因此保持街巷的走向,控制街巷的宽度,恢复其原有的道路风貌,使其不但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要,又延续老街区的幽静氛围,彰显街巷文化特色,达到人文与建筑的一种和谐状态。

六、结语

金狮巷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保护是为了最大限度延续该区域的建筑结构、传统功能和人文活力,并使其成为不断发展的城市功能和文化中一个较为稳定的构成元素。南宁市政府也曾多次组织了“三街两巷”的专项保护规划的论证,对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设性意见,但方案缺乏足够的文化完整性意识,对街巷空间功能与文化特质的调研深度有所欠缺。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若干历史建筑的聚合,同时也是若干要素组成的人文环境。当下我们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指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协调、完整和合乎规律的存在状态。金狮巷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必将涉及到社会、经济、人文、环境、文物以及各方面的和谐统一。因此,对金狮巷历史街区场所空间与文化空间要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利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以延续其独特的生命力,这也是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题中之义。

[1]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浙江省温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EB/OL].(2016-05-04)[2016-10-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04/content_ 5070199.htm.

[2]周梅清.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4(6):51-57.

[3]《南宁古籍文献丛书》编篡委员会.南宁府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4]周博琪.永乐大典[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5]何茜.金狮巷老住户的心愿[N].南宁晚报,2016-08-25(12).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21年前中国已开商埠[J].历史档案,1984(2):54-63.

[7]李俭芹.古屋新增人口应有出路方案[N].南国早报,2012-03-19(07).

[8]单霁翔.吴良墉学术思想对文物事业的贡献[J].中国文化遗产,2012(2):13.

[9]吴良墉.人居环境的科学探索[J].规划师论坛,2011(6):6.

责任编辑:顾 松

G127

A

1009-4245(2016)05-0046-05

张伟(1983— ),男,山西大同人,南宁孔庙博物馆文物部主任,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地方史研究。

猜你喜欢

街巷南宁历史
数读南宁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眷恋南宁
边走边唱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雨中的街巷
新历史
感受南宁历史,感受美丽南宁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