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MOOC盈利模式分析
2016-11-28王燕
王燕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国外高校推行的MOOC模式更是在国内一度掀起投资热情。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在线教育在国内的发展及现状,重点探讨了MOOC盈利模式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本文得出的几种MOOC盈利模式研究结论或对部分投资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在线教育 MOOC 盈利模式
互联网教育,通俗地讲,就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授与学习的一项活动,在此活动中,计算机是信息传递工具,互联网是技术后台支持,二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在线教育是互联网教育的典型,是对互联网产业的细分,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尝试。
一、在线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在线教育即E-Learning,英文全称为Electronic Learning,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一种方式。E-Learning的“E”代表电子化、有效率、探索、经验、拓展、延伸等含义。美国是E-Learning的发源地,目前大约有60%的企业通过在线教育进行员工培训。
互联网巨头如腾讯、网易、百度、新浪等公司利用自身先天优势,先行进入这个市场,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平均每天新增在线教育机构2.6家,全年新增在线教育机构近千家,更有数十亿资金进入,国内在线教育迎来了大发展期。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在线教育行业未来将会持续快速增长。据艾瑞咨询分析预测,2017年中国的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700亿元。
二、国内在线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国内在线教育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即学前教育、K12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高等教育以及职业培训。2013年,在线教育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语言培训、中小学教育等,市场规模约占80%。而在高等教育领域,由于受招生资质的限制,尚未发生井喷式增长;目前教育部批准可开展网络教育的共有68所高校,每年招生人数约40万,每年业务规模约30亿元人民币。2014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其中有取消利用互联网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教育网校审批,在线学历教育市场有可能全面放开。
三、在线教育的MOOC模式
(一)什么是MOOC模式
MOOC(简称慕课)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英文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2012年,美国的一些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其中主要课程提供商有Coursera、Udacity和edX,平台的课程全部针对高等教育,并像真正的大学一样,有一套完整的学习和管理系统,使更多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系统学习,这一自主学习方式立刻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甚至还有实例表明,学习这些在线课程会有助于学生被外国高校录取。
随后,国内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中国名校也纷纷加入其中。MOOC是网络在线基础教育课程的延展和升华,其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到顶尖大学的课程教育的魅力,聆听由这些名校教授组成的豪华授课阵容领衔的课程。
(二)MOOC课程的主要特点
(1)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工具多样化:MOOC课程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形成多样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2)课程使用方便:突破传统面授课程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托互联网让遍布全球的学习者随时随地学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课程。
(3)课程受众面广:突破传统课程受人数限制的弊端,能够满足大规模的课程学习者学习。
(4)课程参与自主性强:MOOC课程选择具有高度自主性,据统计,课程既有较高的入学率,也具有较高的辍学率,因此就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强的主动性、自我约束力以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按时完成学习目的。
(5)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打破地域界限,将优质课程快速推及教育资源及水平相对不发达地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总之,MOOC是传统学习方式的创新,现代学习的一次“新革命”。
(三)MOOC在国内的发展情况
2014年6月在中国大学MOOC发展论坛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分别发布了MOOC实践报告表明,当前中国MOOC仍以高校为主。运行方式主要有中外合作、地方高校联合、区域性高校联盟等模式;同时,MOOC也存在着一些劣势:课程量不足,监督力度不够,诚信度欠缺,完成课程学习者含金量存在质疑等;但似乎投资者并未在意,一轮又一轮的风投看准了目标,大手笔的投资此起彼伏。
目前国内如网易公开课、新浪、果壳网等网站陆续推出类似MOOC的免费开放式网络课程,吸引了众多课程学习者。2013年6月,优酷网也与美国的Udacity达成独家官方合作,成为首个Udacity课程发布平台。与此同时,MOOC的研发群体也来源不同,既有专门为平台服务的供应商,也有为高校提供服务的供应商,还有为特定群体服务的内容提供商;这些企业的加盟,极大地推进了MOOC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给最初完全以免费为宗旨的MOOC有了商业化运作的趋势,但从长远看,商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对MOOC的持续有效运行是有利的。
(四)MOOC盈利模式分析
MOOC的理念是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传递优质教育,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以及完整的学习体验。非营利性是其主要宗旨,MOOC环境三个平台Coursera、edX、Udacity中,Coursera和Udacity都是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创立的营利性网站,区别是后者没有与大学结盟。edX是由MIT和哈佛联合推出的非营利性网站。尽管Coursera和Udacity是营利机构,但是,所有课程都是免费的。MOOC能够在短时间内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主要原因是这种新兴课程满足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自身对高等教育以及优质课程的追求,也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完善与补充。然而,从长期来看,非盈利性运作必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因为任何组织或团体经济行为都会发生一定的成本或费用,MOOC的上线会发生诸如课程制作费、讲师版权费、平台支持费、网络流量费、技术维护费甚至宣传费、推广费等,国外MOOC平台运作是依靠学校自有资金或者外部捐赠、无偿技术服务等。如果缺少相应的援助或者资金支持,MOOC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总体而言,MOOC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因素:名校、名师、精品、开放、免费、移动等。
MOOC从出现便吸引众多风险投资者的追逐,但迄今为止,尚无明晰的商业盈利模式及投资回报数据,许多国内大学也在尝试与摸索,MOOC的推广及普及,外部因素还有信息技术支持、国家教育政策倾斜等,以下尝试简要分析一下MOOC未来商业及盈利模式。
首先,免费课程如何收费?在免费课程开放对象方面,大学之间可以设置课程交换的条件与标准进行精品课程互换,但对于企业、组织或者其他社会群体,则可以进行客户学习端收费,收费标准可以课程制作成本及授课者的版权费等为依据,略有盈利为目标,并参照同类课程的市场供求、学习者定位等因素;这样既能保证课程提供方的制作费用成本分摊又可以为授课者提供一定的版权费,充分体现出知识的价值。进入市场化运作,最终依赖课程的制作水平以及课程学习者的认可度,才能留住用户,保证课程的利用效率。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经济类课程、金融类课程、语言类课程、考试类课程受众面较大,学习者数量较大,因此预测存在一定的盈利空间。
其次,开放课程平台如何收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手机移动端APP下载已经非常普遍,在线教育APP也逐渐平移到手机,这种方式具有方式灵活、操作简便、互动性强等优势,彻底改变只能在电脑上进行学习的局限性。根据APPSTORE数据统计,教育类APP在2014年底已超过7万个,占应用商店中应用类型第二位,占比超过10%,仅次于游戏类应用。
有机构调查报告显示:56%用户有意愿为手机在线教育APP付费,反映出用户对于收费产品有一定的认可接受度。有道副总裁包塔认为,手机应用付费模式不等同于线下教育的一次性高价付费,而是低价常态化的持续收费。
第三,所产生的通讯流量费成为盈利来源之一。上述课程在线学习、手机下载及观看都会产生网络流量费、通信费,可以与网络供应商进行商定业务分成比例,也是产生利润的一种方式。
第四,课程体系与学历认证相结合。现阶段教育部批准可开展网络教育的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教育网校有68所,通过设置学历必修课程体系,同类课程学分认可,最终通过发放网络教育学历证书实现收费。随着教育网校审批的取消,在线学历教育市场有可能全面放开,这将会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其中。另一种方式可以通过与职业培训在线教育结合,利用该平台进行课程收费。
第五,MOOC延伸服务收费。MOOC课程平台可通过植入广告,收取广告费;或者进行教学互动、疑难问题解答、专项业务咨询、教学与实践业务结合等线下深度合作提供延伸服务并收取相关费用。
四、小结
E-Learning并不只是意味着远距离的教育,MOOC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但在当前信息技术支持下,同样可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在知识传授、社会性、互动性方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两者的融合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正在改变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教育理念。这是一场划时代、跨越式的教育变革,随着MOOC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影响力日益深远,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到这场教育变革实践中。但是作为投资者,更注重的是投资回报,以上盈利模式分析也只是冰山一角,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大众认可度的提升,将会发生更大的转机与机遇;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创新模式、盈利模式会凸显,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安颖.MOOC在中国高校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5,(9):38.
[2]蔡文璇.2012:MOOC元年[J].中国教育网络,2013,(4):16-18.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