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凸显散文个性的散文阅读教学反思

2016-11-28张婷

人间 2016年1期
关键词:言说散文个性化

张婷

(四川省中江县通山乡中心学校,四川 德阳 618127)



关于凸显散文个性的散文阅读教学反思

张婷

(四川省中江县通山乡中心学校,四川 德阳 618127)

摘要:散文是一个模糊而宽泛的概念,其文本本身很难严格地划分到哪一种类型。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散文的这种个性刚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出发,从认识散文为起点为,从作者的个性化和文本的个性化两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以期为以后的阅读教学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散文个性散文阅读;教学反思

散文是一个模糊而宽泛的概念,它缺少像诗歌、小说那样的独特规定性。散文融合了抒情、记叙、议论、描写等,很难将其归到哪一种类型中去。我们习惯上将散文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但它是片段的过程。郑桂华教授将散文与其他文体进行比较,她认为叙事散文是记录作者在过去某一段时间空间里的见闻过程,而非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抒情散文描述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而非抒发情绪本身;哲理散文重在展示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独到的感悟和思考过程,而非严密的逻辑论证自己的观点(郑桂华报告《从三个层面确定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内容》或《散文的文体特征及教学价值》)。不管哪一种散文,都脱离不了“个人”(即作者本人)在散文中的所彰显的真实个性。

二、个性化的作者

我们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往往给文章设置一个宏大主题,然后在宏大主题的指导下解读散文,把作者踢在一边,给散文贴上标签,按部就班地进行模式化教学。提到鲁迅的文章,就认为是批判封建制度,揭露愚昧麻木的国民性;看到母亲为孙子选择小路,“我”为母亲选择走大路,就确定《散步》是表达尊老爱幼的主题;说到《再塑生命的人》,就把莎莉文老师当做了本文的主角……当然,标签化、模式化散文阅读教学可以让教师变得轻松,但却泯灭了散文的个性,忽视了每位作者的个性。千人一面的教学,很难激起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难以推陈出新。

(一)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两个“我”不同的情感体验。散文是作者此时此地写那时那地的文章,写作时的“我”和文章当时情境中的“我”情感体验一样吗?故事发生时的“我”和平时的“我”情感体验一样吗?答案是否定的。日日走过的荷塘有什么难忘的呢,而恰恰在某一个夜晚,小小的荷塘就显得格外不同了。等到过了那个时刻,再看荷塘,依然是寻常样子。真真实实看到了荷塘的游客,未必能感受到朱自清《荷塘月色》所营造的美妙境界,彼时彼地的感觉已经荡然无存。

两个“我”不同的情感体验在回忆性散文中体现得尤其明显。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到他小时候在百草园的乐事和在私塾读书时的情况。如果我们站在故事发生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的角度阅读文本,就会看到“我”的关注点不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而是通过写自己观察老师读书时投入的样子,趁老师不注意溜到园子里玩耍,在课堂上描摹绣像画等来体现童年生活的自由和趣味。没弄清这些,我们教学时就会把一个活泼顽皮的作者解读为苦大仇深的作者,背离了文章的意旨。有些教师将朱自清的《背影》解读为表现了伟大的父爱,却忽视了当时的作者对父亲的态度变化。父亲的一封信引发了作者对几年前月台上发生的一幕的回忆。曾经对父亲拒绝和冷漠,经过多年的隔阂,作者在重新解读父爱时,终于理解了父亲,对父亲多了一重惭愧和自责。写作时的“我”和看到背影时的“我”截然不同,忽视了这个,就抹杀了作者对父亲逐渐理解的过程,这岂是“父爱如山”能够概括的。

(二)注意作者借用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借写他人抒发自己。散文借用一定的言说对象(人、物、景),实质上是为抒发作者自己。肖培东老师强调,每篇文章里都住着一个活生生的人(肖培东讲座《例谈散文教学的浅表化倾向及其改变策略》)。不能忘了言说对象是作者眼里的言说对象,不能脱离作者去解读言说对象。《再塑生命》里莎莉文老师激发了小时候的作者海伦·凯勒求知的欲望。文章的主体不是莎莉文老师,因此作者把更多的笔墨放在“我”在老师来前后的变化和“我”被激起求知欲望的欣喜若狂上。《藤野先生》的写作主体也不是藤野先生,而是以作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来表露自己思想发展的脉络,因此文章才会大量记与藤野无关的内容。去看文中提到关于藤野的事情,也只是抛弃了场景的简单对话。再鲜明的形象也是作者眼里的形象,再伟大的事迹也是作者眼里的伟大。忽视了作者去看作者笔下的言说对象,就偏离了散文的意旨,散文阅读教学易误入歧途。

三、个性化的文本

回归原文中去读散文:关注个性化的言语表达。散文语言着重对遣词造句的锤炼。散文需要借助个性化的言语表达作载体,来呈现出个性化的作者。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文字后面往往寓意深刻。我们不能浮于文字表面,要回归文本去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为散文阅读教学找到突破口。《老王》由“闲话”开始,作者杨绛转述了很多老王的话,却详细记录了老王最后一次出场时的对话。在作者的“一再追忆”下,她才领悟到要给老王钱时,老王回答“我不是要钱”这句话背后藏着没有说出来的深意,它断然不同于“我不要钱”的直白。正是这场对话,让作者幡然醒悟,做为“幸运者”的自己根本没有给予“不幸者”老王他渴望得到的那种真切的关爱。作者在平淡语言中埋下深情,知识分子的良知在“愧怍”中体现出来。大到作者语言风格,典型的片段描述,小到遣词造句,标点的运用,种种匠心独运的语言表达方式,都是教师可以挖掘的散文教学切入点。做为诗人的冰心,哲理散文《谈生命》也充满诗的味道。要表现黄土高原的热情奔放,刘成章选择了气势强的排比来书写《安塞腰鼓》。王鼎钧在《那树》里用几个转述式的“于是”将自己情感隐藏起来,留给读者复杂的滋味。《紫藤萝瀑布》里,宗璞用两个“我要开花”宣示了生命的顽强与繁盛。莫怀戚在《散步》里郑重其事地列出散步的人物,并选择“,”做停顿,暗示了一家人对于“我”的重要性,让“我”感到责任重大……

四、结语

特级教师邓彤说,散文是边缘文体,边界被撤除,散文最大的特征就是无特征(邓彤报告《散文、回忆性散文教学要点》)。散文的个性化,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很难以固定的模式去解读散文,增加了散文阅读教学的难度,但也为教师个性化的散文阅读教学提供了空间。研读散文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解析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以此来为自己的散文阅读教学定位。很多时候,我们的散文阅读教学还浅尝于散文表面。对比起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作者简介:张婷(1988—),女,汉族,四川自贡市人,单位:四川省通山乡中心学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56-01

一、前言: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

猜你喜欢

言说散文个性化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