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表演唱《Let it be》创作始末

2016-11-28刘希

人间 2016年1期
关键词:创新

刘希

(无锡市湖滨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0)



英语表演唱《Let it be》创作始末

刘希

(无锡市湖滨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0)

摘要:无锡市第十八届学生英语口语电视大赛如约而至,今年推送的作品《Let it be》是基于笔者对大赛赛制的解读下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大胆融合艺术立体化欣赏元素创作出来的。为了总结创作经验,在此笔者将创作心路进行梳理,供大家借鉴、指导。

关键词:音乐制作;《Let it be》;创新

一、主题的选定

从参赛的角度来说,需要拿出一个符合赛制要求的节目作品,但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这便是一个有命题、有要求的“表演唱”编排。通过参与去年的英语表演唱组织与排练工作,让笔者对赛制要求和舞台呈现的“硬件”设施有了初步了解,总体可用四个关键词概括,即:团队、英语、表演唱和呈现设施。

“团队”的因素源于参赛要求中“作为初中组的参赛队伍由15-30人构成”,由此划定了表演的人数,而参演人数恰是编排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英语”是作为活动组织的目的存在,即如《通知》中所说,“展现我市中小学英语教学成果和学生英语水平、个人风采,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这也便是为什么在众多学校中本次活动的组织、编排工作由英语老师负责的原因,它决定了活动语言表达的主体是英语;“表演唱”则属于艺术表达的形式,它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或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等。通俗地界定就是,唱歌加上故事表演构成,目前流行的“音乐剧”,倒是贴切这一说法的形式;而“呈现设施”则是为了作品的展示所能提供的硬件条件,诸如:场地的大小、话筒的数量、LED大屏的提供以及观演之间的距离等,看似很平常,可这些都是可以作为作品展示的重要手段来加以利用的。

在熟知以上条件后,参赛作品的主题便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即选择什么英文歌曲?故事如何去构建?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故事?在大量的搜索英文歌曲后,笔者便被由英国摇滚乐队The Beatles(披头士)所演唱的《Let it be》所吸引,这首歌曲在1970年3月以单曲形式发行,并作为同名专辑《Let It Be》的主打歌。由Paul McCartney(保罗•麦卡特尼)创作和演唱,是他宣布离开乐队的最后一首单曲。优美的旋律,寓意深刻的歌词都深深的打动着笔者的心,那么如何将这首歌曲转化成为合唱的曲目,如何去诠释这首歌曲的内容便是横亘在笔者眼前的问题。于是,网上所有能够搜索到关于这首歌曲合唱的曲目笔者都下载并进行对比分析。如按照故事的原本立意进行表达,从学生的专业素养(音乐表演)上来说相对比较困难。退而其次,则需要构建和原作品大致相同的故事来诠释音乐和内容,于是在大量搜索关于奋斗、励志类的舞蹈和剧目后,刘岩穿着一袭长裙,在轮椅上用上肢所跳出的舞蹈《最深的夜,最亮的灯》震撼了笔者,也为笔者的故事构建提供了灵感。于是,以一个女孩在轮椅上的失落,到最后“顺其自然”的劝慰后振作精神的面对舞蹈成为最基本的构思。

在明确主题和故事主线后,音乐如何编排?队形怎么设置?舞蹈如何构思?故事怎么完善?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是在接下来的创作过程中兼顾考虑的,在此笔者将一一剖析。

二、音乐的制作

通过搜索,网上流传的歌曲《Let it be》版本众多,有原唱的单声部旋律、四声部的合唱、双声部合唱等。由此,从比赛的角度来说,单声部的齐唱太过单一,不能够达到作品的艺术标准;四声部合唱在有限的时间内,30人的训练负荷,时间不够充足,最终选取的双声部合唱版本——两个声部旋律层次分明且未对经典歌曲做出过分改编,保留了原音乐的意境,能够达到笔者追求的艺术效果。于是好友捉刀,对音乐旋律进行记谱,着手前期对学生的分声部训练。

从音乐作品的表达来说,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音乐旋律的表达,和音乐故事的表达。这决定了音乐的配器、节奏、情绪和音乐故事构建上的再创作。因为,原作品的风格是娓娓道来,在平静中去讲述一个真理——顺其自然。从参赛的角度来说,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来演绎,会流于平庸甚至让评委、观众产生听觉疲劳,而网络上搜索的二声部合唱也正是这种演绎方式。

于是,二度创作需要顾及“音乐中表达故事,故事由音乐烘托”的特征,这种音乐和故事的对应关系,决定了音乐制作和故事构建的互为重要性。从作曲的方法上来说,基本都遵循了由缓到急,由叙述到高潮的表达方式,而这对应的故事安排则为原本女孩的情绪低落到被劝慰后和学生一起舞蹈的开心。于是这首歌曲的制作则要求前奏相对缓慢抒情,过程叙述且娓娓道来,最后发展到音乐高潮——得到劝慰后的信心满满(通过过渡转调的手段完成)。

初步的伴奏效果便构思完成,前奏简单的旋律加入,钢琴音乐缓慢进入,随后双声部的演唱正常叙述,在音乐的最后一段反复时转调并加快速度提升音乐情绪。而到这里并没有完成最终的伴奏效果,同时在进行的还有故事的构建。

三、故事的表达

上一节说到音乐和故事在创作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音乐中表达故事,故事由音乐烘托”的这一说法,而需要补充的还包括:故事的表达不仅需要音乐来烘托也同样需要舞蹈的表达共同完成,才能够达到参赛“表演唱”中“表演”的要求。因此,这是一个以“叙述故事”为主体来创作的,由此故事的完整性便变得尤为关键。

通过以作曲方法的角度构建的故事包括了故事叙述的主要部分,即坐在轮椅上的女孩心情低落,在得到劝慰后信心满满的重新舞蹈起来。从故事的叙述来说,这个故事的构建是不完整的,为什么女孩会坐上轮椅?她发生了什么?又为什么会心情低落?顺着这条线索,笔者便将舞蹈部分表达的内容基本构建出来:

一个热爱舞蹈的女孩,在一次舞蹈的表演中不慎摔倒,脚部受伤,不得不坐上轮椅,她的小伙伴们几经劝慰无效,向老师寻求帮助,在与老师的交谈后女孩重拾信心,在轮椅上和小伙伴们一起舞蹈。

由此,则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在合唱开始之前加一段个人舞蹈的独秀,而舞蹈的音乐和动作也有要求,舞蹈音乐要节奏感强,情绪欢快,有强烈的带入感,在短时间内展示学生的舞蹈功底且将观众带入欢乐情境,以期和后面的摔倒形成对比。出于笔者对电影原声的喜爱,很快锁定了电影原声《灰姑娘》中Patrick doyle的作品《La polka de paris》中的一段旋律,通过简单剪辑并与合唱的伴奏串接,构成了整首合唱的音乐主体。

这样一来,舞蹈表达和音乐的表达便形成了统一。开场在一个女孩欢快的圆舞曲中开始,旋律明快节奏明朗,合唱队员跟着音乐打起节奏,正当舞蹈音乐推向高潮时,音乐终止,女孩摔倒,此时,合唱队员目睹这一切,关切的注视着舞蹈演员,舞蹈演员在一番挣扎之后视线落在了脚踝,示意脚部受伤,在一段轻音乐中,五个象征一起学舞蹈的小伙伴上台推着轮椅并将舞蹈女孩抬上轮椅。合唱前奏中一段打镲声响起,女孩自己推着轮椅从人群中散开,独自一人不愿与大家说话。此时合唱开始,在合唱队员关切的眼神中,声音缓缓的流出,似乎在劝慰也似乎是在讲述这段故事。由于合唱音乐起,合唱队员的表演作为主体要凸显出来,舞蹈演员则分成舞台两边,另外五个舞蹈演员在音乐旋律中,轻轻起舞。观众的视线更多的将停留在合唱队员的身上,关注音乐的质感。而后面的内容则同样靠舞蹈的表达来讲述劝慰最终女孩信心满满一起舞蹈。

四、视频的烘托

在故事表达为中心的整体把握下,笔者期待表现更多的细节,期待故事构建的更加完整,能够让观众和评委最大化的明白歌唱演员和舞蹈演员共同表现的故事,所谓真实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不仅仅停留在舞蹈和音乐这种艺术化的表达上。于是,在创作的后期,笔者将视角停留在了剧场提供的大屏幕上。

在文章开头,笔者就提到作为“呈现设施”的重要性,组委会提供大屏幕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为节目的整体呈现增色。一直以来,大屏幕的使用也仅局限在PPT的照片播放和简单的动图效果上,观众的视觉冲击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为了更好地达到烘托故事情绪的效果,在“真实带来的震撼”中增加一笔亮色,笔者大胆决定使用视频进行烘托呈现。而之所以敢于这么做也是建立在之前完整的故事构建基础之上的。

由此随即面临的问题就是:屏幕的大小是多少?合唱演员的站位会占去屏幕的空间,观众是否能够看得完整?视频的加入是否会喧宾夺主?视频如何和音乐进行有效的串接?小演员们是否能够达到视频拍摄的要求?

尽管问题重重但也值得尝试,作为创新的一部分,对大屏幕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必将会成为未来“英语表演唱”比赛中的大趋势,而我们也希望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对于视频的制作笔者是作如下考虑的:从大屏幕的尺寸来看,合唱队员会至少挡掉四分之一的高度空间,意味着拍摄镜头尽量将主要内容展示在上二分之一的位置;既然作为故事的烘托,则是首先要让观众看得清人物关系,则镜头尽量以近景为主,偏向细部的拍摄;在第一部分单独舞蹈演员的舞蹈部分,则需要丰富的镜头切换,以及大量的近景来达到“撑起舞台”的效果;为了避免喧宾夺主,在需要展示合唱队员的表演和需要关注声音及舞台的表演内容时,画面要尽量静止,于是,在音乐伴奏响起合唱队员演唱时,画面静止的是女孩忧郁的侧脸。从而将观众的视线集中在舞台上的事件。

正是在这些细致的考虑下,仅仅花费两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视频素材的拍摄,为后期的剪辑合成奠定基础。

事实证明,笔者的考虑是恰当的,视频的加入丰富了故事的表达,形成了舞台表演、声音表现、视觉呈现三个部分立体的呈现,共同服务于“故事”的表达,视频的加入——真实而新奇;音乐的表达起伏有致不单一,有强有弱,有平缓有高潮;舞蹈服务于故事表达,与视频的播放同步也互补。当今的艺术欣赏已经不再是平面化,而更加倾向于立体化,单一的视觉、听觉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群众的艺术需求,充分的调动观众在视觉、听觉上的刺激从而达到心灵上的震撼已经成为新的美学方向。

五、服装的增色

为了将呈现的美感进行到底,服装作为最后一个环节,同样也有笔者的考量。在颜色的选择上,根据故事所要表达的含义,治愈系的歌曲,合唱队员的服装不适合鲜艳的颜色。而选定白色为主,辅以淡蓝色点缀,主要是因为白色代表单纯,蓝色象征和平与宁静,符合歌曲表达主题。

在服装的设计上,考虑到演员的年龄是12—14岁,不适合抹胸,深V或吊带等过于暴露的着装,为结合舞台美感,笔者便申请,重新设计并定制一批青花瓷齐膝白色礼服,女演员在圆弧抹胸的基础上加上两层纱制无袖圆领并在两侧肩部点缀青花瓷贴花。既有中国古典美,又在肩、腰等部位采用欧式小洋装的设计体现青春的活力。

头饰则以蝴蝶结为点缀,材料是一条淡蓝缎带与一条深蓝丝带叠加而成,由两名合唱演员手工制作完成,淡蓝的颜色与衣服上的青花瓷颜色呼应,深蓝与男生的领结颜色呼应。在学生高马尾的上方带上蝴蝶结体现出演员的朝气与天真,切合她们的年龄与正面的主题。下身搭配白色连裤袜与白色舞蹈鞋。男生白色衬衫白色的裤子白色皮鞋,搭配黑色肩带与深蓝色领结。

舞蹈演员的服装从最初刘岩的舞蹈中获取灵感就确定轮椅上的女孩为红色长裙,切合开头音乐的圆舞曲,笔者确定舞者的服装为芭蕾舞服,并采用长款,从歌曲的意境出发,长款的纱裙更易于表达出朦胧美,女孩的服装为红色芭蕾长纱裙,其它舞者为白色芭蕾长纱裙,歌词大意中母亲玛丽又可以翻译成圣母玛利亚,白纱裙的舞者又有着这一层意思。六个舞者是一起学习舞蹈的伙伴,除了颜色不同在服装的其它设计上都是一致的。歌曲的风格毕竟不是古典风格而是现代流行风格,在舞蹈的编排也较多的采用现代舞的动作和表达,甚至在头发等细节上,也是采用现代舞中的半扎发而不是芭蕾中的盘发。

六、总结

以上便是笔者前后创作表演唱作品《Let it be》的思考与实践,从最初的主题选定、歌曲敲定到之后音乐伴奏的制作,舞蹈的表现以及视频的加入和服装的制作等,无不是为了作品“故事”表达的需要。这一过程,也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最终获得了本次比赛的一等奖,为学校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同时为笔者的艺术创作积累了经验并提供了更多的视角。

这一成绩是建立在对学生艺术能力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开展的,也同时融合了笔者大胆的创新对舞台立体化呈现的尝试。正如笔者在创作之初便一直踌躇的:如此多艺术元素的添加,是否会影响观众的欣赏,造成表达没有主次的情况。事实证明,这种考虑是多余的,观众对艺术的欣赏已经从演员给什么观众接受什么转变成为观众选择欣赏和接受舞台呈现的内容,观众逐步掌握了艺术欣赏的自主权。由此,催生了笔者立体化呈现的艺术创作视角。

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为期一个月的创作、编排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学生能够真正的投入到作品想要塑造的角色中去并积极的去感受艺术的魅力,能够切实的给观众带去美感、感悟与思考,这一点让笔者感动不已。由此,笔者也越来越注意到艺术形式在素质化的教学中的淡化趋势,转而注重潜性教育中对学生综合素质——道德、品行、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这次活动,笔者需要感谢的人有很多,有一直陪伴并训练学生合唱的吴喆老师,有一直支持笔者创作和排练工作的丁主任,更有一大批班主任和学生的信任,才让我们的想法成为现实。在此,笔者也期待着在未来的创作中将自己的所学和平时的艺术欣赏不断加入到创作之中并不断的汲取知识,让艺术接地气,为音乐教学提供新的方法拓展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刘希(1992-),女,汉族,江苏泗洪,中学教师,本科,无锡市湖滨中学,音乐表演与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44-02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