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11-28宋健
宋健
(辽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及对策研究
宋健
(辽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普遍存在,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的化解,成为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本文从心理压力概念入手,分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三个主要来源,并提出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对策
一、心理压力
压力一词最初源于工程学、建筑学,二十世纪初,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汉斯塞利首次提出压力的概念,是指由生理系统中对剌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而形成的,用以表示人体的过度负荷。
心理压力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心理学中目前对压力的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的主要来源
(一)学习需求与学习能力的矛盾。大学当中学习任务成为大学生的首要压力。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对高能力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学生普遍感觉压力较大。目前,高校当中对学习感觉有压力的学生普遍感到自身对学习的需求,加之突然转变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与自身学习能力的矛盾是造成学习压力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直接面临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从学生适应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的自学模式。对学习模式转化的不适应突出表现在大学生自学能力的普遍不高。这也成为有学业问题引起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交往需求与社交技巧的矛盾。交往需求与社交技巧之间的矛盾成为大学生社交压力的重要原因。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社会属性也被第一次正式的放大。这个特定环境中,大学生需要强烈的归属感,对朋友、对友谊有着热切的期望与依恋,希望被人理解与接纳。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性格差异、交往技巧缺乏、交往过程中沟通不足、关系失调等原因,使得很多同学在必要的社交技巧方面存在欠缺,造成交往需求得不到满足。调查显示,89%的大学生对待爱情是“宁缺毋滥,等待自己的真心人”。这说明大学生对待感情并不像传闻中的那样随意,爱情观还是比较正面积极的,但处于等待的消极方式,仍是社交技巧不够带来的结果。
(三)物质需求与经济水平的矛盾。经济原因一直是在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压力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调查当中,71%的学生选择“走自己的路,过属于自己的生活”,22%的同学选择“自己打工赚钱”来缓解经济带来的压力,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态度,再加上近几年国家对于学生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助学措施的支持,很多贫困生都可以通过申请来缓解生活所需,特别是一些贫困生学习认真,连续多年获得奖学金,通过奖学金解决部分学费及生活费,这也是抗压能力的表现。但不可避免的是,整个外部环境扩大了在校大学生对物质的需求,产生了好多基本需求以外的不必要欲望。另一方面,大学生是还未完全经济独立的群体,经济能力不高成为物质需求过分扩张情况下的主要需求制约。长期处于这种“求而不得”的状态,大学生心理压力必然成倍的增长,这是大学生经济压力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的对策
(一)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认知教育。个体要想维护情绪和心理健康,必须有合理的认知。首先,个体对角色职责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我们称之为认知责任。利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丰富,交流的及时,个体意识的强化进行认知自我责任、家庭责任、集体责任和社会责任。通过正确认知责任让学生认识到压力不可避免,但同样是可以化解和处理的,面对大学生活里的种种不如意,渴望而不可得,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要及时正确认知。其次,培养大学生的抗压能力,首要正确认知压力。通过大量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到,给人以适度的压力,不仅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提升积极有效的抗压能力,增强人对逆境的承受力,还可以激起人们奋发向上,最后取得成功。要学会对产生压力的原因进行分析,了解自身个性不足之处,认识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及时调整个人努力目标。最后,是认知自身,即要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一个人认识自我能够全面、正确,评价自我能够客观、准确,就可以做到量力而行,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这样才能够为达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才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遇到困境解决问题时能扬长而避短。
(二)进行大学生适度心理调节。心理调节是应对压力,进行心理疏导的一种必要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在大学生抗压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对压力进行正确归因。对造成挫折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只有正确的分析和归因,才能很好的应付和解决遇到的挫折。二是对大学生进行宽慰。宽慰自己并不是让我们面对逆境时“逆来顺受”,而是让自己摆脱失望,积蓄力量同逆境抗衡并最终战胜逆境。教授大学生如何认识自己的青春期心理特点,让他们了解和掌握自己的人格和情绪控制的基本规律,教他们一些青春期心理适应的技巧,如恰当的宣泄、代偿、转移、升华。使其抗压能力得到提高。三是教会大学生进行合理宣泄。可以辅助手段,将大学生压力面前的情绪倾诉、宣泄出来,可以减轻或消除其心理压力,提高抗压能力。
(三)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斯诺曾提出“两种文化”的命题,在理论上找到了对大学生进行适度人文关怀的依据。在充斥科学文化衍生物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必然需要人文文化的滋养,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处事情怀的培养。自然科学异军突起的时代,教育的对象终究是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当一个人特别在遇到困境,压力重重时,本能上会暴露出脆弱、消极的一面,面对困难、挫折有渴求慰藉的需求,需要的是帮助、爱和理解,以克服各种不利于人发展的因素。遭遇挫折,产生困惑,孤独、寂寞、无助的感觉常会出现在大学生当中,如果此时对处于困境之中的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一定能使其感受到关爱,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战胜挫折。
参考文献:
[1]邝嘉宜,吕宣斌,邓慧慧,李珊珊.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及其关系实证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04:39-42.
[2]王成德,康金艳,段晓娟.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及应对策略[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15-119.
[3]余秋梅,王荔.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与分析[J].昆明学院学报,2010,05:134-137.
[4]杨杰文.不同年级和专业大学生心理压力现况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1:50-5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