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约辽宁省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发展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2016-11-28李英文岳青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14期
关键词:曲棍球运动队后备

李英文岳青

(1.辽宁省军事体育航海运动学校;2.大连市航海运动学校 辽宁大连 116000)

制约辽宁省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发展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李英文1岳青2

(1.辽宁省军事体育航海运动学校;2.大连市航海运动学校 辽宁大连 116000)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制约辽宁省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发展因素主要有:曲棍球项目受众人群少,普及率低;科学化管理运动队的水平滞后;运动员选材方式手段比较落后;过于追求竞技成绩;训练的相关设施配套不健全;运动队的学训矛盾比较突出;缺乏传播媒介的关注度等方面。提出的对策:主管部门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加强传播媒介的宣传力度,提高曲棍球的社会影响力,加大青少年曲棍球运动的普及力度;构建选材、训练、科研一体化模式;完善训练的相关配套设施;完备学训融合,缓解学训矛盾和加大提供运动员高校学习的机会,拓宽继续学习渠道。

辽宁省 曲棍球 后备人才 制约因素 发展对策

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就是后备人才的开发与培育,为保障竞技体育后劲充足的发展,则必须重视其的梯队建设。一个运动项目若不断提高竞赛水平,保持繁盛不衰,就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挖掘。由此,为促进曲棍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保障曲棍球运动的良性循环,笔者从制约辽宁省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发展的成因入手,完整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进一步促进辽宁省女子曲棍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制约辽宁省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发展的成因分析

1.1曲棍球项目受众人群少,普及率低

目前,辽宁省只有7座城市建立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队伍,分别是大连市、辽阳市、朝阳市、阜新市、营口市、抚顺市和沈阳市,而沈阳市是2015年刚刚成立后备人才队伍。与此同时,辽宁省女子曲棍球的后备队员均来自于各地方的曲棍球训练基地,少年体校和中小学校未设有曲棍球项目,没有专业的运动员。因此,应该说,曲棍球在辽宁省是一项受众人群少,普及率低的竞技项目,群众基础及其薄弱。

通过与曲棍球主观领导访谈了解到,目前大众对曲棍球的项目规则、运动特点和比赛制度等了解甚少,不知该如何欣赏曲棍球比赛,也不知道如何打曲棍球,甚至在随机采访普通大众的过程中,部分人都承认,没有听说过曲棍球项目,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运动项目。可见,曲棍球作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我国的社会参与度是如此之低。据了解,当前,只有在北京和上海成立社会性的曲棍球俱乐部,以外国人参与居多,中国人寥寥无几。同时,在曲棍球重点赛事,如:全运会、世锦赛、奥运会等转播和报道方面,媒体不够重视,直播和宣传的力度薄弱且途径单一,完全没有开发曲棍球运动的市场。以上迹象表明,曲棍球运动在我国受众人群极少,普及率非常低,这是制约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发展的根本因素。

1.2科学化管理运动队的水平滞后

辽宁省女子曲棍球队伍的主管领导多是以中青年的从国家队伍或辽宁省队伍退役下来的优秀运动员来担任。他们在年龄结构上合理,但科学管理运动队伍的能力较差。大部分人只擅长日常训练和比赛,对于运动员的思想、生活、训练、教育、工作、社交、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多的依靠经验主义,由于未接受过系统的文化学习和管理培训,因此,整个运动队管理显得落后,科学管理水平滞后,管理手段简单粗暴,管理效果很不理想。这也是影响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

1.3运动员选材方式手段比较落后

曲棍球是一项对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对抗性、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和集体荣誉感等要求甚高的运动项目,也是技巧与体能、天赋与努力、个人与团队有机融合的集体类力量性项目,因此,在对青少年选材上,就要求运动员既有鲜明的个人技术特点,又要有较强的综合运动能力,这些需要科学的测试指标全面地反映出来。但是,目前辽宁省女子青少年运动的选材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运动员仍依靠经验来选拨运动员。被试的教练员表示,在挑选运动员的时候,首先依靠肉眼观察孩子跑动的速度、耐力、身体形态,再通过对父母的面谈了解遗传基因和有无家族病史,若孩子达到了选拔要求,就可以入队训练。甚至有的教练员完全凭借经验,不考察孩子的运动能力,就将其纳入到运动队中。至于在心理素质和智能水平的测试,所有教练员表示,由于条件不允许,从来不会考虑其中。同时,运动队伍的行政领导也并不注重运动员选材的科学性、合理性,对其组织、监督、管理、评价等工作则相对莫然,使得曲棍球运动员选材在手段和方式上较为落后。

1.4过高追求竞技成绩

竞技运动一个突出的魅力就是通过在赛场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继而获得有益的成绩,以此宣传和推进体育运动的发展,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同时也起到了检验训练效果、发现训练问题、改进训练方法的作用。竞技成绩是次要的。但是,在我国,曲棍球运动过于追求成绩,以获得多少奖牌、名次排列如何来论英雄,因此,大部分运动队领导将竞技成绩演化为工作成绩,教练员的工资奖级与比赛成绩、队伍排名、职称晋级完全挂钩,同时,后备运动员若想上到一线队伍更需要看比赛成绩和名次,每个人只重视比赛结果却不享受不比赛过程,这完全与国家体育总局编制的《全国青少年奥运项目教学训练大纲》的初衷相违背。完全不利于后备队伍的发展和优秀人才的选拔,成绩之上成为教练员和运动员追求的唯一目标。这也使得在一些比赛面前,部分教练员违背运动员正常的身体发育规律,盲目加大训练量延长训练时间、增加训练难度和技术,片面追求高名次、好成绩,严重影响了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1.5训练的相关设施配套不健全

各地级市曲棍球队伍和省二线队伍在训练物质保障方面相对完善,无论是队伍的制度管理、训练经费还是在场地设施、运动器械,都确保了队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这位辽宁省女子后备人才的良好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对于辅助于训练和比赛的相关配套设施则尚未完全建立。由于各运动队更看重的技战术训练和比赛成绩,只要将这两方面保障到位,那么其他的既话费额外的资金由不能马上看到成效的辅助设施如心理训练、恢复训练、康复训练、医务监督等仪器设备则能减少就减少,甚至没有这笔专款资金给予购买。但是,从科学训练的角度来看,先进的训练手段配以辅助保障设备,更能减少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受伤的风险,同时还能增加训练效果,有益于比赛成绩的大幅度提高。但是训练的相关设施不健全,是各个后备运动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其正常发展的成因之一。

1.6运动队的学训矛盾比较突出

困扰各个运动队运动员的主要问题就是学训矛盾。被试教练员反映,运动员每天的训练时间至少在3小时以上,面临比赛的时候,甚至在5小时。早上要出早操,早饭后休息半小时后,上午训练开始,直至到中午,午饭后,休息2小时候,下午开始训练,直至到晚上5点,有的时候晚饭后还需要加训,因此可以说,每日最好的时间运动员都在训练中。运动员表示,从主观上说,不是不想学习文化知识,只不过训练后身体非常疲惫,学着学着就睡着了,且注意力不易集中,总是想着曲棍球动作技术,久而久之,知识越落越多,越来越看不懂,学习成绩也一塌糊涂。

学训矛盾也是大多数运动员家长所关心的问题。因为担心孩子只顾训练而忽略文化知识的学习,一旦孩子退役,缺乏掌握生活技能的武器,必然会影响她们适应正常社会生活,进而给孩子及全家人带来巨大的生活痛楚,因此,并不支持孩子成为曲棍球运动员,也禁止孩子从事专业曲棍球运动,从而影响了曲棍球项目的发展。

1.7缺乏传播媒介的关注度

调查了解到,辽宁省的传播媒体缺少对青少年省运会、青少年联赛、年度比赛的关注度和敏感度,比赛没有曝光率,从未在各类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每当比赛时,只有曲棍球业内人士和运动员家属及请朋好友会捧场观看,观众群寥寥数人。

一个运动项目若要产生眼球经济,媒体的桥梁作用是非常不可获缺的。只有将移动网络、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口碑相传等模式全部调动起来,地毯式的报道,加大在群众中的曝光率,才能吸引广大群众的眼球,引导更多的人现场观看比赛,为项目在社会中得到广大群体的认可和关注打下牢不可破的基础。而曲棍球运动正是缺少传播媒介的重视,尤其是青少年的运动,几乎无人关注,无人提及,这也促使家长不愿将孩子尤其女孩子从事专业的曲棍球运动,也间接的阻碍了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2 辽宁省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

2.1主管部门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形成完整的管理机制

曲棍球项目的后备人才基地的建立,是为满足我国培育更多、更高层次的专业运动员的需要,也是将曲棍球文化更好地融入于青少年的发展过程、培养他们持之以恒、不惧困难、协作团队、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并将这种精神灌输于人生始终。因此,对曲棍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主管部门,应该齐抓并管,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完备的管理机制。

作为曲棍球项目的强省,辽宁省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基地是培育国家级、国际级优秀运动员的重要摇篮。目前,辽宁省在女子青少年培养方面,已向前迈进,从2007年的5个队伍,发展到2015年7个,运动员规模也增至近200人,同时增加一年一度的省级赛事。但相对于其它项目的发展,女曲后备人才的发展虽然有所进步,但幅度小,力量弱,专业的青少年运动员仍然少之又少,屈指可数,受众面也非常狭窄。因此,更需要辽宁省从省到市,乃至乡镇,各级体育部门更为重视培养工作,提高各部门协调、管理能力,出台完善管理机制,奖惩分明,建立合理的考评和晋级体系,积极调动教练员选材和训练的积极性,扩到选材范围,不仅建立封闭的训练基地,积极和大、中、小学结合起来,力图在中小学的体育课中增加曲棍球校本课,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并喜欢上曲棍球,在大学中建立曲棍球校队,采取校企模式,积极开发曲棍球的在校模式,既使曲棍球运动得到大力发展,又可以解决青少年文化课学习的问题,同时也为教练员不断的短期培训,增强业务能力和执教水平搭起一座良好的桥梁。另外,行政主管领导要试图将曲棍球运动市场化,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拓宽资金筹措来源,通过合理的市场发展促使辽宁女子后备人才走向依托市场的良性发展道路。

2.2加强传播媒介的宣传力度,提高曲棍球的社会影响力,加大青少年曲棍球运动的普及力度

辽宁省女子曲棍球队一直是我国非常优秀专业队伍,经常是全国比赛冠军的有力争夺者。同时又为国家输送付宝荣、马弋博等世界级运动员10余人,至今,她们中还有部分运动员在为国家效力,征战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等各类国际比赛,为我国女子曲棍球成绩的取得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传承辽宁女曲这一优良传统,辽宁省必须重视对女子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为输送技战术更加全面、身体素质更强壮、运动素质更优秀的后备人才做出积极努力。而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之一就是扩充选拔后备运动员的数量和质量,这就需要传播媒介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曲棍球的社会影响力,加大青少年曲棍球运动的普及力度。由政府牵头,媒体导向,加大宣传和报道曲棍球比赛、开发曲棍球专题娱乐节目、在可以课余时间到中小学开设曲棍球知识讲座,邀请澳大利亚、荷兰等传统强队到中国与青少年做运动交流、开办青少年曲棍球冬、夏令营、鼓励和发展经营性曲棍球俱乐部的建立,开发曲棍球APP运动软件,让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曲棍球电子竞技运动当中来。除此之外,省各地方运动队与当地中小学校积极合作,在学校体育课开设曲棍球项目,进行课余训练,组织校级比赛,真正做到女子曲棍球青少年的普及化,促进辽宁省女子曲棍球运动持续发展。

2.3构建选材、训练、科研一体化模式

现代竞技体育要求教练员除了要有专业的敬业精神和行为规范,还要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遵循运动员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选材以及较高的科研理论水平,即构建和完善现代教练队伍的选材、训练、科研一体化模式。各个队伍要成立项目训练基地科研试验点,将高校、体育科研所的工作人员以兼职的形式向后备训练基地分流,尤其是在机能选材、心理素质评定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也可以在运动队伍中建立科技人员和训练教练组合的攻关课题组,共同创造条件,为训练基地服务。另外,各级主管领导要提高科研意识,实施科研单位与训练单位互相兼职制度,定期开设科研的短期培训或座谈会,使科学选材、科学训练与科技紧密结合在一起。

2.4完善训练的相关配套设施

当前,辽宁省女子曲棍球后备训练基地的相关配套,如:心理训练、训练分析软件、康保恢复、医务监督等科学仪器设备不够完善,只能保证基本的训练和比赛任务。由此,体育主管部门应该在配套设施方面加强投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积极积极改善训练保障条件,努力完善训练保障体系,保证运动训练和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科学合理发展。

2.5完备学训融合,缓解学训矛盾

学训矛盾是家长不支持孩子成为曲棍球运动员,禁止孩子从事专业曲棍球运动的关键问题,也是严重阻碍青少年曲棍球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要求各基层运动队要采取措施完备学训融合,缓解学训矛盾。首先,教练员在训练的过程中,抓住一切时机向运动员灌输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在强化专业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也要融合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促使运动员了解到,只了解曲棍球的技术、战术、比赛远远不够,还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练习融会贯通;其次,鼓励运动员学习好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教导运动员基础课程是加深人际间交往和沟通、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拓宽训练和比赛的思考模式、更深层次的理解曲棍球运动文化、乃至于对未来退役后立足于社会生活和养育子女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再次,教练员自身要树立自觉学习的意识,以身示范,间接影响运动员树立学习理念,使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时适当较少训练时间,延长运动员学习文化的时间,加强对运动员的辅导;最后,借鉴荷兰、德国等曲棍球运动发达国家队青少年培养的模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氛围,提高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2.6加大提供运动员高校学习的机会,拓宽继续学习渠道

从辽宁省曲棍球运动发展来看,目前还没有省内高等院校的曲棍球比赛。对于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而言,虽然她们具备竞技体育高水平的要求,但由于曲棍球在我国属于非热门项目,从业人员少,因此,一些具有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高等院校不愿意占用其他专项的招生名额来招收青少年曲棍球运动员,尤其是女子运动员。因此,辽宁省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无法参加正常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没有考试资格,就算有健将等级,也极少有大学提高学习机会。

因此,在考虑到曲棍球运动的未来发展,辽宁省体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举办全国大学生曲棍球联赛的契机,合理配置辽宁省高等教育资源,对招收曲棍球运动员的高等院校给予优惠政策,或者将运动队与高校进行联合,组建高校高水平曲棍球运动队,让这些后备人才日后能够顺利地进入高校打下根基,这样不仅提高了学校体育的水平,也能够加大提供运动员高校学习的机会,拓宽她们继续学习渠道,也打消家长担心孩子缺乏文化教育的后顾之忧。为进一步,保证辽宁省女子曲棍球运动的良好、健康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保障。

[1]赵裕虎,徐勤儿.中国与荷兰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对比分析[J].琼州学院学报,2010,17(2):74.

[2]李荣,徐勤儿,于楼成.中、荷、澳三国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9):28.

[3]沈建梅.曲棍球运动的规律特征及我国中小学发展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3):138,140.

[4]王宁,张强,柴娇.我国曲棍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和多元化策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4):470-473.

[5]赵慧娣,熊茹.中国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2):108-110,128.

[6]肖爱.“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在国内竞技体育青少年后备人才可持续性培养中的探讨与展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4):45-48.

G849.1

A

2095-2813(2016)05(b)-0121-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4.121

猜你喜欢

曲棍球运动队后备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女子曲棍球队运动损伤因素及体能训练干预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草原文化高峰期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