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田径体育后备人才培育的教育体制与市场机制
2016-11-28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郑州451150
马 犇(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新常态下田径体育后备人才培育的教育体制与市场机制
马 犇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我国现行的田径体育后备人才培育体系尽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田径运动员,在国际国内赛场上都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是新常态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田径体育传统人才培养机制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遇了空前的挑战。近些年来,我国很多学者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有效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也明确了转型的大方向,即逐步推动人才培育的教育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变革。
1 我国田径体育后备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
从广义上来讲,体育后备人才指的是在心理和身体上具有较专业运动能力和水平潜质,能够接受系统和专业训练并参与正式比赛,且具有创造出优秀成绩可能性的个人。我国传统的体育后备人才培育基本上采用的是三级训练结构,体现了特殊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性,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体育后备人才首先进入区县级业余体校进行初级培育,再按照培育情况逐级选送进入上一级体校接受培训,最终发展成为优秀运动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局限性,集中体现为在教育理念和市场运行机制方面存在欠缺。
1.1 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失衡
传统的田径后备人才三级培养体系之所以能够发挥出在后备人才培育方面的作用,是因为有以政府的强制性制度依托为基础。在这种机制下,政府充分发挥行政手段的调控优势,打造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系统,这套系统尽管融入了一定的教育理念,以竞技体育学院或者体育学校进行命名,但是也只具备了教育组织的表象,其真正的目的是完成高水平运动员的培育工作,尽可能多地产出优秀运动员。如果后备人才的文化学习任务影响了训练竞赛任务,那么必然会选择牺牲文化教育。因此,这种机制下,学校会将主要的师资资源、时间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投入到运动训练和竞赛方面,造成后备人才文化教育学习远远不足,导致运动员主体素质的不均衡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田径后备人才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是为他们人生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竞争激烈和较高的淘汰率是田径体育人才培育的重要特点,意味着很多人最终会脱离这个体系进入到其他社会系统中,不再从事与田径相关的工作,不再扮演运动员角色。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后备人才主体素质的不均衡发展必然会造成恶果,直接为他们社会角色的转换造成巨大障碍。在新常态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用人制度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双向选择制度的大范围推广和应用,任何人都无法获得稳定的就业保障,尤其是在人力资源市场日益注重文化资本的今天,田径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亟需变革。
1.2 产权边界模糊,收益与投资主体失衡
田径体育后备人才培育需要政府和社会投入大量的资源,对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依赖性很高,同时内部有很高的人力资源淘汰率。因此,保持雄厚的财力投入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在传统的三级培养体系下,通过对后备人才的逐级淘汰和选拔,最终遴选出高水平田径运动员代表参加各个级别的专业竞赛,部分顶尖运动员则成为国家队成员。传统体系下,政府为田径体育后备人才培育提供源源不断地资金支持,扮演着主要显性投资者的角色,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及家庭也进行了一些隐性投入,但是规模相对很小。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以此为依据进行自上而下的人才选拔和自下而上的人才输送,是被各方接受和认可的。但是新常态下,随着市场化和社会化的不断发展,田径领域不可避免地迎来了变革,三级训练体系的投资主体正在朝着多元化发展,各级训练单位的资金来源方式以及拨款方式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因此,原有的后备人才隶属关系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一些产权关系出现了质的变化,相应的体系也需要重新确立。
2 新常态下田径体育后备人才培育的教育机制和市场机制探析
传统的培养机制下,田径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培养长期受到忽视,导致他们素质不均衡发展。新常态下,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因此,构建新型教育机制,促进后备人才的社会化和均衡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探索田径体育后备人才培育新机制,是对我国现有三级培育结构的有效变革和发展,也是形成由小学到大学全面训练体系的尝试。
2.1 构建“学校化”的人才培育机制
创新教育机制,首先可以从合理调整人才培育结构开始,即将体校田径部和田径学校并入到中小学校,现有教练员也加入到中小学担任专职体育教师,场地则转换成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学校课余训练基地,从而为田径后备人才提供专业的课余训练场地,同时可以积极引导具有经济条件的退役运动员加盟或者投资非营利性田径俱乐部,为高水平运动员创造更多的二次择业机会。同时,可以尝试将省市田径队融入到田径项目实力雄厚的普通高校中,教练员也转入普通高校任教,省市田径科研机构也一并纳入高校中,为构建高水平田径队提供有力支持。在合并后的各学校中,重新调整与分配体育教师资源,将本校体育教师和合并过来的专业田径教练员进行整合,成立由校长担任负责人的课余田径训练部,负责学校田径训练俱乐部的组建和日常训练和管理工作。同时,由教务处、体育部以及学生处联合组成后备人才成长管理委员会,负责后备人才日常的生活、学习、训练以及思想政治工作。
在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直接关心下,后备人才不仅能够获得稳定的专业训练,同时也能够和同龄人一样享受文化知识学习的权利,在不耽误训练成效的前提下获得应有文化知识储备,与同龄人一起全面成长,获得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同时,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后备人才能够形成对田径项目的更深刻认识,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训练计划和教练意图,提升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夺标与育人双重培育目的。这样,田径体育后备人才也能够像同龄人一样,接受从小学到大学全部文化课程的学习,对于提升他们的文化资本形成有力保障。
2.2 推进政府主导的市场化田径体育后备人才培育机制建设
新常态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田径体育后备人才培育机制必须实时变革,探索和构建在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人才培育机制,也就是推进政府主导的市场化后备人才培育机制建设。一方面,要在后备人才培养中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逐步构建市场化的培养机制,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市场需求为依据推进培养机制向着市场化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后备人才培育的市场机制并不是排斥政府的,而是处于国家宏观调控下的人才培育新机制。
政府应该根据田径项目的市场前景、竞技特点以及市场价值等有规划地、有针对性地推进市场机制建设。对于市场前景好、潜力较大的田径项目,政府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导体制外的社会组织进行投资,计划性地降低直至停止一般性投入,构建这些项目的后备人才培育系统。对于市场前景不明确、潜力不大的田径项目,政府可以在合理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社会投入,实施双重并重策略,构建准市场化的培育机制,由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此外,对于市场前景不好、市场化运作难度很大,但又是我国很有发展潜力的优势项目,则应该确立政府主导的投入模式,如果是潜力差的非优势项目,则应确立以社会投入为主导模式,政府予以适当支持。
随着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育的市场化运作逐步趋向完善,政府应该进一步激发市场作用,积极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引导市场机制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得社会力量也能带动其他项目后备人才培育工作的发展。这样,经过一段时期的运作后,田径体育后备人才培育的市场机制日趋完善,也能进入社会人才培养体系中。
2.3 推进后备人才培育的市场交流机制建设
新常态下,田径体育后备人才培育工作中,包括学校在内的社会组织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必须认识到,只有后备人才培育能够创造出积极的市场需求,才能够吸引社会组织的介入,同时后备人才的权益归属必须得到法律和制度上的保护。国家应该意识到建设体育后备人才市场交流机制的重要性,作为建设后备人才市场机制的重要内容,为此,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人才培育和权益归属公开、公正、公平性。对于田径体育后备人才而言,他们通过市场交流获得了必要的流动,对于提升自身训练水平和专业技能十分有利,并且也有利于激活人才交流市场,打破区域间的壁垒。
通过人才的合理流动,资源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可以为具备潜力的人才提供更加专业和高水平的训练指导,也能为他们创造更高水平的竞技条件,从而使人才培养效率显著提升。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加强对交流市场的宏观调控,防止价格失真、市场扭曲发展。可以在充分利用全运会赛制的基础上,构建省级区域内的人才交流市场,首先在区域内探索人才配置效率提高的策略,待区域内市场成熟后,即推进全国田径体育后备人才交流市场的建设。
2.4 推进多元化田径表演市场建设,打造人才培育产业链
在田径体育后备人才培育的具体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到为全运会和奥运会等大型赛事输送人才的需求,也要考虑社会发展对田径项目的需求。新常态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各省市的经济活力不断加强,人民群众对体育赛事的观赏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这就为区域性的田径表演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应该加强各省市的协调配合,在相互协作、统筹规划的氛围下制定科学的竞赛规则和表演体系,构建以省会中心城市为核心、经济较发达城市为依托、其他城市为补充的竞赛分级体系,从而在各区域内打造活跃的表演市场,加强后备人才的交流和教育。这既反映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田径项目的需求,也是田径体育后备人才培育的客观需求。可以说,田径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形成社会上的真正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体现田径人才的价值,而不是局限于夺取奖牌上。
田径表演市场的建设,既是构建田径体育后备人才培育市场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促成田径后备人才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确保他们可以利用提供相关体育服务和产品的形式获得社会认可和合理收益。也只有这样,社会大众才会产生对田径发展的良好预期,后备人才培育的各有关主体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从而吸引更多后备人才加入到田径运动项目中。
3 结 语
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田径体育后备人才的社会化发展问题和培育资金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围绕传统培育体系积极展开探索和变革,逐步推进培育体系的教育机制和市场机制不断发展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的田径体育后备人才,才能为人才培育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1] 栾天.我国田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剖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4).
[2] 陈文烈.广东省青少年田径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4(7).
[3] 孙娣,陈宝玲.困境与思路:我国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10).
G841 文献标识码:A
1674-151X(2016)02-010-03
2015-12-18
马犇(1985 ~),助教,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