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堡垒 立规矩 扬正气 惠民生
——从刘家川、史村整软治乱透视大村乱村如何巩固提升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2016-11-28毕海霞

支部建设 2016年25期
关键词:刘家村级整治

□ 毕海霞 郭 冰

强堡垒 立规矩 扬正气 惠民生
——从刘家川、史村整软治乱透视大村乱村如何巩固提升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 毕海霞 郭 冰

2015年5月,省委巡视五组在对矛盾突出、问题棘手的软弱涣散村进行专项巡查时,将晋城市城区北石店镇刘家川村和泽州县下村镇史村作为村级巡查的重点,当作整软治乱的样本跟踪指导。随后的几个月,针对这两个村的深层次问题,市县乡三级同步发力,梳理“乱因”,深挖“乱根”,寻求“治乱”之策,集中开展整顿,使两个村实现了大乱到大治的嬗变,对其整顿提升的轨迹,我们进行了深度透视。

一、背景

刘家川村面积1.63平方公里,耕地561亩,1332口人;史村面积3.38平方公里,耕地780亩,2800口人,两个村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均处于晋城市中上游水平。近些年,由于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弱化,两个曾经的经济强村、小康之星,经历了因利而斗、因富生乱的剧变,人人羡慕的红旗村成为了无人敢碰的钉子村。2006年开始,刘家川村因集资建住宅楼加价销售问题引发村民上访。十年间,上访规模不断升级,“谁上访谁有理,谁上访谁得利,谁上访谁上位”的风气蔓延,各类矛盾问题不断发酵,刘家川村也因此“乱”名远扬,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痛失了城中村改造、商业综合开发的良机,支部崩塌,人心尽散。史村近年来随着村办企业的发展壮大,村党支部重经济、轻党建的问题日益凸显,政治功能衰退弱化,规章制度形同虚设,集体资金监管失位,支配随意,上千万村民集资款被挤占挪用,2014年以来村民群众多次上访,成为出名挂号的上访村。

梳理剖析两个村的乱象,其共同点是:长期管党治党不严不力,养痈遗患,导致个别村干部公权私用、以权谋私,干群矛盾激化;村级组织运行制度挂在墙上但落不到地上,制度监管缺位,各类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严重退化弱化。刘家川村10年间整顿了7次,史村也同样多次进驻工作组进行调查整顿,但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查越乱,引发了持续不断的群体性上访。

二、做法

刘家川和史村的问题,关键在于党不管党、治党不严,根子在于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核心地位严重动摇。按照省委巡视五组的要求,市县乡三级积极采取措施,一手抓整顿转化,一手抓巩固提升,集中力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治。

强堡垒,抓住夯实基础这个核心。抓好大村乱村的整治,首先要牢牢抓住建强组织这个第一要务,把村党组织的公信力重新树起来。针对“支部不强、班子不齐”的问题,对刘家川原支部班子进行全面整顿,选优配强了新的支部班子,并选派了一名副镇长担任第一书记。对史村从优化组织设置入手,变支部为总支,下设三个支部,下派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全票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和副书记,各支部书记也从群众公认度高、引带能力强的党员中选举产生。针对“班子不团结,发展能力弱”的问题,在刘家川开展了24次集中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就“刘家川怎么了?刘家川怎么办?我为刘家川做什么?”开展了6次深入讨论。在整治积弊和重建乡村的工作中,党员走在前,干部作标杆,党风带民风,民风化人心,给刘家川带来了新气象。史村党总支开展了“我为史村献一策”“我为党旗添光彩”等主题活动,调动了党员参与热情,激发了新的活力。党组织调整充实后,两个村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组织生活正常了,制度规范明确了,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了,班子关系理顺了,发展思路清晰了,干部群众重新坐到了一条板凳上,村级各项事务回归到正常有序的良性轨道。

立规矩,抓住制度保障这个重点。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整治工作中形成的共识。刘家川的新班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制度建设入手,进行村级决策的流程再造。镇党委先后组织7次专题讨论,收集全镇23个村和8个镇里相关科室意见建议,13个区职能部门严格把关,历时3个月,“三五三”村权治理工作法开始在刘家川发挥效力,成为了该村群众自己制定的村规民约。“三五三”工作法,第一个“三”是阳光行使权力三张图,即《权力风险防控图》、《干部权力禁区图》、《权力运行流程图》,涉及组织和干部权力的43个事项从图中一目了然;“五”是村里重大事项实行决策动议、风险评估、报备审核、会议票决和全程公开五个环节;第二个“三”是对权力实行上级监督、自身监督、专业监督三个方位的全面监督。自此,刘家川村步入了以法制思维管村治村的新时期。史村则按照支部、村委、村务监督、“三资”管理和社会事务等五个方面进行清理规范,新建组织制度23项,行政制度11项,监督制度11项,管理制度13项,并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修改,通过公开公示,形成了《史村村组织制度汇编》,成为群众问事、说事、议事、办事的依据和指南。整治过程中,村干部们由衷地感到,好的机制是村庄长治久安的法宝,只有用制度管事理事,才能杜绝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群众才能明白放心,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干部。

扬正气,抓住祛邪扶正这个关键。整软治乱必先正本清源、匡正风气。刘家川和史村的乱象之源,都是从少数干部违法乱纪、公权私用开始,继而不断蚕食群众的切身利益,导致民怨沸腾,各种矛盾问题发酵升级。如果不能彻底查处违法乱纪的干部,党员和群众心里的怨气就难以化解,所有整软治乱的措施都无法推开。针对刘家川村37条问题线索,通过调查取证,核实15条线索,一个月内查处6名违纪违法干部,其中开除党籍5人,移送司法机关4人,长期把控村级政权的家族势力被彻底铲除。针对史村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内财务管理混乱、财经制度落实不力等问题,纪检部门先期介入,对原党支部书记的不作为予以党纪处分;对原村委主任的违纪违法问题,通过初核、立案调查、实行“双规”,移送司法机关;对“三资”状况进行清查,严格审计了村企财务和收支情况,对失职渎职责任人启动问责程序。可以看到,部分村干部滥用权力是导致两个村乱象丛生的直接原因,强势能人以权谋私更是成了危及乡村政治生态的“毒瘤”,只有高压反腐,除恶务尽,才能理顺民心、疏导民意,为整治工作赢得群众基础,推动持续整治取得实质性成果。

惠民生,抓住为民服务这个根本。整治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推动发展、惠及民生上。“多干几件群众满意的实事,村支部才能有威信。”两个村的新班子都把谋发展、惠民生紧紧抓在手上,以立竿见影的民生实事来取信于民。刘家川借集中整顿的东风,从集体“三资”规范清理入手,对长期违规占用集体资产的17人20处土地进行整治,挽回经济损失45万余元;相继完成了村卫生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安装路灯33盏,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史村的新班子边给群众算经济账、发展账、得失账,边扑下身子带领群众整治村容村貌,扩大集体经济规模。去年6月18日,该村1~4号新住宅楼全部竣工,分配到185户。追缴回被挪用的村民集资修建5号住宅楼的房款,通过公开招标重新开工。投资43万元,将原村委办公楼改建为公办幼儿园,公开招聘8名教师,使137名适龄幼儿全部入园。投资33万元,将原老年活动中心改建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2015年重阳节,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100元福利,为10名伤残工人补发了8844元伤残补助金。同时,村党总支又审时度势,提出了依托矿区、壮大园区、建优新区的“三区”发展思路,为集体经济提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启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刘家川和史村的嬗变再次印证了这一道理。两个村由乱到治的轨迹,为我们解决同类型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层层压实“两个责任”。从整治中看到,一些问题之所以久拖不决,表层原因是各级干部对于解决复杂问题信心不足、工作不实,怕触及矛盾、承担风险;深层次原因是各级在落实“两个责任”上流于形式,浮在面上。因此,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组织书记一定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建强组织、筑牢阵地,始终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农村工作中,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把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在从严管理干部上,对农村干部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让规矩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始终贯穿于农村干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必须强化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当前,一些农村片面强调村民自治,强调经济社会组织的自主性,村党组织核心作用虚化弱化,甚至出现了“支部说话没人听,党员都跟大户走”的现象,这严重偏离农村基层党建的核心和本质。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首要的、核心的就是要解决“谁领导谁”的问题,必须明确“无论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这是抓好农村基层的党建之魂,也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强化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能光靠喊,更要靠干,如果村级党组织不具备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或者这方面能力还不如一般群众,那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就难与群众有共同语言,更谈不上凝聚人心,推动发展。

必须规范村级权力运行机制,让民主治村、依法治村成为新常态。从两个村的实践看,完善的村级权力运行机制,确实在管村治村、维系稳定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必须在强化制度执行、防止权力失控上下更大功夫,走民主治村、依法治村的路子。目前,农村普遍实行的“四议两公开”、“三资”管理、村务监督等制度,其实质都是运用法治方式管理村级事务。要进一步将法治化思维延伸拓展到乡村治理各个层面,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相结合,让管用有效的制度落地生根,发挥作用,以强有力的制度执行规范权力运行,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必须匡正选人用人风气,选优配强农村“带头人”队伍。两个村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干部把公权当成私权,群众的事情没人管、没人办。在调查处理中,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也是干部违纪违法、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这些都使得干部失信于民,公权力失去了公信力,掉入了“塔西陀陷阱”。所以,有什么样的村干部,就有什么样的乡村,只有匡正选人用人风气,选好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才能使基层组织活起来、强起来、硬起来,才能走出整软治乱的第一步。要抓住明年农村两委换届的有利契机,提前谋划,敞开大门“选支书”,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发现、培养和储备一批农村支部书记后备人才。一个后进村找到一个好支书,自身就有了党组织造血功能,就能实现从“自愈”到“自强”的飞跃。反之,整软治乱如果只是推推动动,不推不动,工作组和第一书记一旦撤出,则会山河依旧,已有的整顿成果很快就会消蚀殆尽。

必须牢固树立为民意识,把党建工作落脚点放在服务群众上。经验证明,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优势,丢了这个优势,就等于丢掉了党执政的基础。整治工作能够短时间内取得实效,让老百姓拍手称快,得益于党建工作与群众受益双管齐下,同频共振。这也警醒我们,群众是淳朴的,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他们着想,就能得到最大的支持和信任,“口惠而实不至”的基层党建只能是空中楼阁,远离人心。做好基层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服务群众上,要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厚植民生情怀,把关注民生、造福百姓的意识贯穿工作始终,以实干业绩换群众满意,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只有这样,民主治村、和谐兴村才有最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两个村整软治乱工作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责编:张灵霞)

猜你喜欢

刘家村级整治
为村级组织减负增效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羽翼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cooling system in Hong Kong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当 我 们 一 起 走 过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