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空间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
2016-11-28杨娜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杨娜(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论微空间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
杨娜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微空间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等方面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机遇,但微空间的治理缺位也给高校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探究微空间对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成为当下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微空间;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机遇与挑战;对策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随着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微空间通过手机等“微介质”传播“微内容”,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对微空间运用最活跃群体的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充分认识微空间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新路径、新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空间使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大学生作为微空间的主力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完全成熟,易于迷失自我,成为微空间的“奴隶”。微空间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具有双重性效应。
(一)微空间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正面效应。
1.微空间为大学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增添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大学生是微空间平台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微空间作为大学生主要的信息获取交流平台,具有传播信息迅速、更新及时、资源丰富、趣味性较强等特点,在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娱乐社交等方面带来了极大便利,为意识形态工作者更好的开展工作进行沟通交流提供丰富的话题和资源。
2.微空间创新了大学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以微信、微博为主要代表的微空间无限虚拟空间特点为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者创建自己的权威子空间提供广阔的平台。在权威的政府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的开展所提供的示范带领下,高校也开始突破传统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局限性,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生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过微博、微信等载体发表相关信息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指导,增强了对大学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3.微空间提升了宣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微空间裂变式的传播特点,[1]极大的提高了宣传意识形态工作的工作效率。微空间裂变式传播改变了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方式,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宣传方式,传播速度慢,但通过微空间这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并以全新的方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既提高了宣传的工作效率,也增强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实效性。
(二)微空间对传播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负面效应。
1.微空间中反面信息滋生销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认同。在信息时代,由于微空间传播的便捷性、进入门槛较低、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各种意识形态借助新媒体技术聚集在一起,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披上“人权”“民主”的外衣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输出和渗透,造成大学生信息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另外,当前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在转型期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而各种社会问题的负面报道和负面信息依托新媒体得以广泛的传播和扩散,销蚀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认同。
2.微空间提高了宣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削弱了传统意识形态宣传的权威性。微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转变了意识形态工作者宣传的形式和手段,也使得舆论引导难度加大。由于微空间传播主体数量庞大,各种社会思潮、虚假消息等都可在范围宽广的微空间进行传播,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微空间作为一种新兴媒体,还未在意识形态工作者范围里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因此意识形态工作者须加强对微空间的研究和分析,积极改进宣传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2]
3.微空间的深入发展使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面临挑战。在微空间对大学生生活的深刻影响下,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微空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万千学生的注意力,大多数学生的课余时间甚至是上课时间都耗费在微博、微信等微空间媒体,违背了这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过度的依赖于网络,降低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阻碍了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微空间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一)创新微空间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增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理性认同。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微思潮,抢占“微”阵地。微博微信是当下最具代表性的微工具,以微博、微信为工作突破口,创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微信公众号和校园微博,深入学生群体,结合当前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相统一,引导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抢占微空间黄金阵地时,应注意增强内容的思想性和时效性,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和理论的说服力,增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理性认同。
(二)建构体现时代性和国际化的微空间话语机制,增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感性认同。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的空气层、声音,简而言之即语言”。[3]马克思认为语言是纠缠意识形态的物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话语在微空间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者应扩大话语研究视野,适当吸纳哲学社会科学中引领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形成一个开放的不断创新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应创新宣传话语方式,适当吸收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评论体、段子体、小说体,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化“硬”理论为“软”理论,从而增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感性认同。
(三)建立完善的动态监测系统,推进微空间治理法制化。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意识形态若具有吸引力,其他国家就会乐于效仿”,[4]而软实力的竞争又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微空间日益成为了各种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场所。因此应该不断开发和使用各种防范技术形成校园网络有害信息防御屏蔽系统,提高微空间信息监管水平,规避错误信息对大学生的误导。同时应加快制定信息安全领域基本法,特别是加快出台专门的“微空间治理条例”,推进微空间治理法制化。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丰富的教育载体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内化认同。
利用微空间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可,必须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意识形态工作者应耐心引领学生认识到微空间给生活的两面性,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和文艺活动,发挥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隐性渗透,逐渐提升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内化认同。
参考文献:
[1]郭明飞,杨磊.微空间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防范体系构建[J].湖北行政学院报,2015,02:28-33.
[2]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7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63-01
作者简介:杨娜(1993-10),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