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体育回归本质①
——切实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2016-11-28蒋渝庆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400715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18期
关键词:运动技能学校体育体育教育

蒋渝庆(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400715)



让体育回归本质①
——切实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蒋渝庆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400715)

摘 要:体育本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遗憾的是,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中,体育教育长期处于教育系统的边缘地位。学校体育也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育者应该对此有客观理性的认识,避免盲目追风,泛泛而教。于此,笔者提出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原则”,改善问题体育课,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体育教育还原其育人的本质。

关键词:体育教育 学校体育 体育问题 体育功能 运动技能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体育是使人的精神生活充实和文化知识丰富的起码条件。”夸美纽斯作为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由此可见,体育在教育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

1 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年前,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指出:“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句话道出了我国2020年前体育发展方向,简简单单23个字并没有提体育竞技、政绩体育,不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2年过去了,体育课中仍存在一些难啃的问题。

1.1 盲目追求增强学生体质

从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和教育部发布的《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来看,学生体质与健康总体有所改善,表现在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中小学身体素质继续稳定发展,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等。但是通过对我国1989年制定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2014年制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比来看,修订后的很多指标要求都有所下降,据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体测满分率要远远低于1989年的满分率,这还是在降低了标准的情况下。可见,近些年大家一直挂在嘴边要增强学生体质,并没有很大的实效。反而在追求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第一,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忽视了体育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第二,将增强学生体能作为目的,萎缩了体育育人功能。

1.2 体育课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我国义务教育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都指出要增强学生体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等。然而在体育课的实施中,不难发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上了十几年的体育课,自己能跑多快,自己能跳多远可能都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又或者说我们的评价方式仅仅停留在身体素质上,学生的运动爱好、运动健康知识等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公认的体育评价体系。

学校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历来被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重视,也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着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各级领导科学决策、管理,从而促使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在设计学校体育评价体系时,要注意4点:区别性、针对性、时代性、可操作性。

1.3 体育课教学内容过于宽泛

在某高校随机选取50名学生,让其阐述一项自己最熟悉的体育运动,访谈中发现,有近58%的学生连一些基本的体育项目常识、规则都不清楚,女生占的比例更高。纵观小学到高中的体育教材,里面涉及了田径、球类、操类、武术等多个项目,可以教的内容太多了,不够具体,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体育课教学内容过于广泛必定导致一个问题出现:体育教师无从下手,泛泛而教,如,蜻蜓点水。体育课中每个体育项目都涉猎了一点,没有让学生掌握一门自己爱好的运动,最终导致学生没有运动的习惯,不利于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由于体育课的可变因素较多,应将这一项很费时费力的空缺填补上,使体育课教学内容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系统化。

2 改善问题体育课,解决体育教育问题

成长中的青少年,面临当下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绝不应该是在温室里娇生惯养的“胖墩儿、小皇帝”。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将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只重视智育,轻视体育、德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作为国家核心课程、基础课程的体育课,处于学科地位边缘,导致体育教师感到迷茫,对体育课程无从下手。基于此,要解决体育教育中的问题,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育者在工作中应当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原则”。

2.1 一个中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运动。但当下不少学生本身缺乏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这是动商低的一种表现,然而动商很大程度取决于后天的培养。体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以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实践能力”为中心,加强培养运动兴趣和教授专一体育技能。换言之:凡是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学生喜欢的体育课都可以上,着重培养学生专一的运动技能,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思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凡静者不能自动,必有所以动之者。动之无过于兴味。凡科学皆宜引起多方之兴味,而于运动尤然。”一个人有一项很擅长的运动技能,特别是趣味性强的项目,他一定会热爱它,并不自觉得参与其中,达到终身体育的效果;比如:在日常中,有很多学生会自愿参与打篮球、打羽毛球、骑行、夜跑等;所以,体育课教学内容不在多,更在于培养学生的一项运动爱好。

现目前国内不少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在进行改革尝试,其中比较常见的是体育分项教学。但是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分项教学要有连续性。体育分项教学应当保证学生能在小学、中学、大学相对应,要基本保证学生连续性的参与其中。第二,分项教学要具有专一性。为了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擅长的运动技能,一个教育阶段要自始而终的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上体育课,不能随意地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更改一次选修项目。

2.2 两个原则

体育教师应遵守“快乐体育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目的”的原则。体育运动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其本身独特的规律和体系,快乐体育是体育运动或体育教学中一种自发的过程。如果将快乐体育作为一个教育目的,必然忽视了其系统性和科学性。

体育课要坚持“体育教学不走应试路线”的原则。体育课被其他学科“强占”时有发生、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等跟体育课所处地位有一定的关系,但体育教育者不能盲目追求提高体育课的地位,高呼将体育纳入高考。众所周知,高考是一把锋利的双人剑,对于体育课,本是快乐、健康的、放松的过程,应试体育后可能将导致学生身体素质反弹,对体育产生厌恶情绪。

3 结语

从教育层次上来看,体育与智育、德育本同等层面,体育教育对于“心力、胆力、体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体育长期处于一个学科边缘地位,学校体育和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更是精神的成长,学校体育要回归其育人本质,做到“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体育工作者在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原则”,将体育教育真正地推进到素质教育潮流之中。

参考文献

[1]何强,熊晓正.对“快乐体育”的再认识:重读《体育之研究》的启示[J].武汉体育学报,2015(4):5-11.

[2]王宗平,马小浪,陈丽君.体育应该成为高考选考科目的逻辑倒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0.

[3]莫金波,陆勇军,周美如,等.广西中学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技,2006(4):39-43.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6(c)-0154-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8.154

作者简介:①蒋渝庆(1993—),男,汉,重庆大足区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运动技能学校体育体育教育
提升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探索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探寻体育教育的精神内核
高中生篮球运动技能提升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