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016-11-28王毅武

新东方 2016年2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现代化

王毅武 燕 云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认识与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的主题——民生与发展的理论引领。面对新时期新阶段变化着的现代化建设的复杂状况,立足国情、深化改革,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与使命。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要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的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完备的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构成其主体内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与阐释主要包含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系统研究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及资本主义的逻辑发展,批判性、创造性地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与产品的社会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而必将导致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最终创建共产主义新的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述了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其理论大致可以概括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运行理论与经济危机理论,结论是“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其经济运行的波动性与周期性,阐述了其生产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弊病,并从趋于瓦解的资本主义运行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矛盾和弊病的力量和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从社会生活各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并抽象出生产关系,认为: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体现与实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特定的生产关系只暂存于历史的一定阶段,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着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够允许并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此时的社会形态是进步的;当着一定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够允许并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这时的社会形态就是腐朽的、垂死的,革命或迟或早要发生,新的社会形态早晚要诞生!这就为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客观坚实的理论基础。

研究资本主义的狭义政治经济学又可分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其中的社会主义部分探讨并阐释了一系列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与运行原理。因为历史的原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探讨与阐释正在经受着实践的检验;但也正是因为同一原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给我们留下了创新、发展与完善的空间。

二、中国国情基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是实践的函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不断传播和实践的过程中经历着适应、创新、发展、丰富并国别化。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在德国,其经济学的发展在英国,之后在沙皇俄国的革命实践中发展成为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不断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中国化。从理论上考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一方面,社会科学的任何理论都是相对的、实践的、有条件的,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理论的生命与灵魂在于回归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没有两个国情完全一样的国家。马克思主义的实现在实践中也是有条件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社会革命与封建色彩浓重、经济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不可能一样的。正如马克思主义在俄国胜利的路径与经验并不表明在中国就可以照抄照搬。中国的基本国情不但与俄国相去甚远,与马克思所预言的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所需要的社会条件也相去甚远。简言之,中国的基本国情可以概括为:一方面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另一方面是人口多、底子薄、一穷二白。中国并不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通过无产阶级社会革命而实现社会主义的,而是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落后国家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而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就新在这是一场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有着明显差别;二是与本来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尽相同。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并不是马克思本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中国共产党要用100年左右的时间领导全国人民去完成本来应该由资本主义完成的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任务。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的困难与问题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遇到过的,更是马克思不曾设想或预言过的。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要切实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问题,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现实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为“三大形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新时期新阶段习近平“筑梦理论”。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的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新民主主义理论以其理论创新与独特成就为世界贡献了一个新中国!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以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至今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毛泽东的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理论依据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时国情下的实现形式与典型范式。中国工业化道路理论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时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际的一次具体结合,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在中国付诸了实践并获得了中国式创新与发展。其中关于再生产结构问题,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平衡问题,发展战略、规模与方式问题等,都具体化和发展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升华。

邓小平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飞跃。邓小平理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主体内容,围绕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如何更好、更快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系统回答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基本纲领与路线,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理论贡献则在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社会性质的主要标志,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展现给世界的一个全新形象,就是从传统计划经济成功地转轨为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上市场经济道路并建立起了独特的市场经济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

习近平“筑梦理论”是新时期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与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新逻辑、新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期“新常态”的重要实现形式。习近平把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追求与实现伟大复兴具体化为“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及其“中国梦”,以及以实现“中国梦”为核心的一系列新认识、新措施、新战略——“筑梦理论”。目前,“筑梦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大自信”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领的“市场决定性”“治理现代化(包括经济领域)”“协商民主”“解放社会活力”“核心价值观”“发展新理念”以及“新常态”“一带一路”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大智慧、大逻辑,紧紧抓住了民生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进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一定要有“中国理论”和“中国声音”。“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4],以现代化建设实践为立足点,认真、细致、深入研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共同富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独立自主同扩大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等等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富民强国的重大经济理论问题。“筑梦理论”不仅将新时期近40年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理念和思想上升到理论层面、学科高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且别具一格,自成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

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形态。

“中国现代经济理论,集合了1911年以来中国本土关于富民强国的经济观点、理论和学说。其主要内容大致可概括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国情与发展阶段理论、中国工业化道路理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理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理论”[5]和“筑梦经济理论”。

“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以当时的国情为产生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农业国的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同时也概括了探求与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过程中经济理论方面的基本内容”[6]。

“中国国情与发展阶段理论。认清当前发展阶段的一切有利和不利因素,尤其是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以及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认清国情、明确发展阶段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与相应的经济模式,有利于认清国家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经济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手段,有利于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经济理论,为可能出现的经济问题提供正确的解决手段”[7]。

中国工业化道路理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本历史事实把中国工业化问题摆到了一个特殊的基础、环境和起点上,这构成了该理论的重要特色及基本内容”[7]。

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落后的大农业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同时,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21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工业化、现代化。就我国国情而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首先应实现农业现代化,其过程不可避免地体现为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协作化、产业化,也就是工业化、集约化与市场化,亦即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阐述了中国工业化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问题必须放置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不是单纯向城市转移,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及坚定的走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的确立不仅明确了完成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先决与基础条件,而且还为解决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引。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理论。中国新时期近40年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从实践层面考虑,就是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理论层面考察,就是邓小平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以及正在发展、丰富、完善中的习近平“筑梦理论”。开放实际上是改革的内容、措施、过程的转化与延伸,改革促进开放,开放倒逼改革。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理论详细阐释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条件、基础、进程与目标模式,市场导向改革的必然性,劳动力的商品性,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与方式(包括“价格双轨”与“双轨合一”及“价格改革中心”与“企业改革中心”的争论),全面深化改革及其启示等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我国以建立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基本经验的高度概括与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是我们在认识上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将社会经济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的重要表现。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的出现,是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基础内容在新时期发展与完善的新成果,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理论飞跃与结晶。”[7]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理论。中国人民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革命与奋斗,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至1978年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吹响新的集结号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2007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大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发展新理念”的提出,一路走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发展、创新、完善,但民生与发展的主题始终不变。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以计划于市场为主线,总结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发展战略及其调整,归纳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及核心思想,概括并总结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理论,不仅概括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提供了明确的经济发展思路,而且为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历史参考与理论指引。

习近平“筑梦经济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将基本国情、新时期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融入马克思主义,在其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以实现“中国梦”为核心阐释了深刻的、既接地气又体现科学精神的智慧与思想,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自己的新形态。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在学习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取得若干重要的理论成果,例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1]等等。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立足时代,紧贴国情和新时期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核心思想以及主线,学习、归纳、概括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报告等精神,以及经济方面的指引与思路,将其概括为“筑梦理论”,旨在“中国梦”核心理念指引下,依照“两个布局”“四个全面”与“五位一体”的顶层设计,实现市场决定性、优化经济管控、深化国企改革、缩小贫富差距、规范市场行为与秩序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任务与目标。应当说,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与习近平强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吻合并一致的。

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以中国国情、民生与发展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实现富民强国为宗旨,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基本任务,在总结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同时深入分析国家经济状况与战略走向,不仅使得中国现代经济理论能够紧贴民生,着眼发展,而且促成中国现代经济理论能够正确地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理念、理论。事实证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阐释的一系列观点与思想随着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检验证明了它的正确性,与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具有高度的默契性与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经济理论学科。

[1]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时强调: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策经济学 [N].海口晚报:2015-11-25.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7.

[3]王毅武.关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的国情基础[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07(1).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N].人民日报,2012-12-25.

[5]王毅武.论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的逻辑要求[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6).

[6]王毅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百年考: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

[7]王毅武,吴磊.论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04).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现代化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